幸福在哪裡 第15章 幸福背景板·歌曲
    《讓我們蕩起雙槳》

    這是一首無數人在童年時唱過的歌。

    195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決定投拍一部以少年兒童為題材的電影—《祖國的花朵》。為了更好地配合電影,劇組請剛過而立之年,卻已頗有名氣的音樂作曲家劉熾為電影作曲。詞作者則選擇了剛剛跨入文藝圈的毛頭小伙子喬羽。

    1955年7月,攝制組帶著《祖國的花朵》的小演員們去昆明湖體驗生活、熟悉拍攝環境。詞曲作者喬羽、劉熾隨同前往。但是到湖邊後,劉熾卻犯愁了。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他寫道:「我這個人從小怕水,孩子們上了小船,我卻站在湖邊犯難了。這時,孩子們熱情地喊『劉熾叔叔,趕快上來呀,開船啦!』我便硬著頭皮,登上了小船。開始,我只能老老實實地坐著,兩手抓住船舷,一動也不敢動。」但是孩子們的歡樂、活潑很快感染了劉熾。這個生性怕水的中年人也跟孩子們一起玩起水來,他們打水仗、賽船、嬉鬧。就在這時,劉熾腦中突然閃過一段旋律。他趕緊讓小朋友們把船划到岸邊。他坐在犀牛望月的石頭上,用了大概20分鐘的時間,寫完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獨唱和二部合唱。詞作者喬羽順著劉熾的曲調,用綠樹紅牆、湖面清風、魚兒暢遊把這一切具體地呈現了出來。

    白塔、綠樹、紅牆……一曲《讓我們蕩起雙槳》讓人們記住了新中國的第一部兒童電影,更讓人們看到了新中國兒童的嶄新風貌。影片公映後,這首旋律優美、曲調輕快的歌曲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歌聲中的北海,也成為無數人魂牽夢縈的遊玩勝地。

    最早唱這首歌的人已年近古稀,但在今天孩子們的世界裡,它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這首迴盪在無數人童年時代的優美旋律,至今依然閃耀著經典的童趣與活潑。

    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雖然整個國家經濟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但是孩子們絕對意氣風發、高興快樂。每個人到北海,那真的要「蕩起雙槳」,真的要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

    舒乙(生於1930年代,老捨之子,作家)

    1955年拍攝《祖國的花朵》時,我非常有幸被選為其中的一個小演員。是全中國第一撥學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支歌的。

    王玲(生於1940年代,特級教師)

    《我愛北京天安門》

    1969年,金果臨12歲,他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一次英語課上,金果臨學到了兩句英文:「IlovePeking.IloveTian』anmen.」晚上,金果臨靈感突發,自然地寫下了:「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太陽升起金光照,金光照得全球紅。」並取名《金光照得全球紅》。正式投稿的時候,金果臨將最後兩句改為「太陽光輝照萬里,祖國山河處處春」。題目也改為《我愛北京天安門》。

    1970年,金果臨的表姐,19歲的金月苓在《紅小兵報》上看到表弟創作的《我愛北京天安門》。金月苓是上海第六玻璃廠的工人,十分喜歡音樂。北京、天安門、紅太陽……《我愛北京天安門》簡潔明瞭的歌詞讓19歲的金月苓一陣激動,她立即給這幾句朗朗上口的歌詞譜上了一段輕快的曲調。

    1970年9月,金月苓創作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歌曲發表了。編輯採用的是金果臨的歌詞,只是對最後兩句做了細微的改動,改為「太陽就是毛主席,光芒萬丈照前程」。1971年國慶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這首歌曲,歌詞也改成了日後人們耳熟能詳的版本:「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我們向前進。」

    1972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特刊,並且刊登了10首歌曲,其中就有《我愛北京天安門》。一個星期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北京「五一」遊園會》專題節目,把這首歌曲搬上了螢幕,此後這首歌曲越唱越紅。這一年,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國》,就選擇了這首《我愛北京天安門》作為拍攝內容。

    這首帶著鮮明時代印記的歌曲,以其清新的旋律、活潑的節奏留在了人們的印象裡。短短的28個字,凝固著一個時代的情感與記憶。

    我們小時候最熟悉的兒歌就是《我愛北京天安門》。

    徐列(生於1960年代,《南方人物週刊》主編)

    中國小孩哪有不會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的?

    李東田(生於1970年代,造型師)

    《一分錢》

    今天,一分錢的硬幣已經退出了流通市場,然而,《一分錢》的歌曲卻讓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哼唱。它讓我們回到一個純真的年代。

    1933年,潘振聲出生於上海。他是蒙古族人,在上海一所小學當音樂教師和大隊輔導員。20世紀50年代,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潘振聲選擇了去寧夏當老師。在寧夏,他的腦海裡經常會浮現出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孩子們排隊回家時,看到學校門口維持秩序的警察叔叔,經常是走出了十多米,還不時回頭叫「叔叔,再見」。孩子們撿到鉛筆、橡皮和硬幣等物品都會上交給老師。他辦公桌上放大頭針的小盒子,經常放滿了孩子們交來的找不到失主的東西。這一幕幕情景經常縈繞在潘振聲的心頭,也就在那時候,他萌發了為孩子們寫歌的念頭。

    1964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喇叭》節目組向潘振聲約稿,請他寫一首讚揚「好孩子」的歌。收到約稿信後,潘振聲很快又想到那些溫馨的場面。此時正是硬幣在社會上大量流通的時候,他聯想到孩子們的拾金不昧和回家時與警察叔叔告別的情形,便創作了歌曲《一分錢》。

    這首歌借用了滬劇常用的旋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後,立即引起了廣泛的影響,被各個不同時代的孩子傳唱。潘振聲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一分錢爺爺」。

    那時候就是這樣的思想,沒有想過佔便宜什麼的,思想很單純。

    項蘇雲(生於1930年代,項英之女,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負責人)

    我把爸爸媽媽給我的一毛錢交上去了,說是我撿的。因為大家都做好事,你必須也要做。

    毛衛寧(生於1960年代,導演)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