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寶貝計劃 第25章 幼兒園中的4堂理財課(4∼6歲) (1)
    4∼6歲的孩子會逐漸注意到父母錢包裡的紙幣和鋼蹦兒,能給自己買很多東西。在這個階段,父母應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錢的作用。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已經能認知錢的價值,父母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錢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要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的"。

    4∼6歲的孩子吵著買東西是非常自然的行為,但應該讓他分清楚什麼是"想要"、什麼是"需要",而不是看到喜歡的都要買。

    所以,建立小孩的金錢觀念就很重要,要訓練他們購物時抱著正確的心態。

    花錢初體驗

    場景:"媽媽,我要買玩具。""你每天都吵著要買玩具,我哪來那麼多錢?""去刷卡就有了啊!"類似這樣的對話,相信父母們一定不陌生!

    曾有朋友對我說,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後,讀小學的孩子對他說:"爸爸,你晚上去加班吧,我要錢買玩具了!"那孩子只知道金錢能購買他所需要的東西,卻不知道父母親必須付出辛勞才能換取金錢。

    的確,在街頭、便利商店都有ATM機的年代,天真無邪的孩子經常看到父母拿著銀行卡刷卡就能取錢。日子一久,就以為只要按幾個數字,就有錢可以拿,就有東西可以買,卻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這樣的情形會讓孩子以為錢很容易就可以到手,進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因此,在孩子開始用錢之前,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及錢的作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從孩子4歲開始,父母不妨讓孩子認識金錢及學習管理金錢的能力,慢慢地就可以避免孩子吵著要買東西的狀況發生。

    4歲以上的孩子,可開始教他們認識不同幣值,包括錢幣大小、人物、形狀、樣式及故事等。要注意的是,教導孩子認識錢幣時,應使用真正的金錢,否則會混淆孩子的視聽。不同幣值,可以購買到一些什麼東西,讓他們對金錢具備初步的認知,有助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若有機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妨玩"扮家家酒"的遊戲:媽媽準備一些鈔票,小朋友可以拿出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或布偶等,讓孩子自行定價、貼上價格標籤,在遊戲中買賣或交換。

    舉例來說,給孩子一個5分的硬幣,和5個1分錢的硬幣。

    打開一盒糖果,讓孩子買糖果,糖果1分錢買一塊,或者倒一杯果汁,5分錢一杯。孩子可以自由分配錢的用處。

    在"扮家家酒"的過程中,孩子有金錢可以使用,他們會知道金錢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東西想要就可以買,如果錢不夠,就會買不到東西。此外,讓他們給商品定價,也能瞭解孩子的價值觀。

    而等孩子長到五六歲時,不妨在超市買單時,讓孩子把錢交給售貨員,當孩子開心地將找回來的錢交給父母時,請父母不忘再問孩子一句:"今天買的東西多少錢,找回幾元?"這一方面是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可及早培養孩子對於價格的敏感度,還練習了孩子的加減法,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謹慎面對金錢的態度。

    此外,父母在訓練子女的理財能力之前,先要教導子女學會珍惜及節儉。在教導孩子時,應與其分享父母工作賺取金錢的辛勞,讓他明白金錢是要有所付出才換來的,因此要好好珍惜金錢及自己擁有的東西,不隨便要求買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用品。

    通過各類機會教育,例如父母一天上班賺多少錢,如果要買一個玩具或衣服,父母要工作多久才能賺到,讓孩子慢慢理解賺錢不易,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ATM機平白無故吐出來的,而是父母犧牲陪孩子的時間,辛辛苦苦賺來的,使孩子養成買東西謹慎、比價的習慣。

    目前很多父母只有一個孩子,因而只想給孩子最好的,常常對孩子的要求讓步,這樣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看到什麼都要買的習慣。當孩子養成不珍惜,以及任何東西都要最好的消費習慣時,將來長大後就很難調整。所以,父母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基本價值觀入手,培養孩子的財商。

    財商小遊戲

    買東西的遊戲

    等到孩子有數字的觀念時,父母可為孩子設計買東西的遊戲。從10元(10個1元)買兩樣東西,比較"貴"和"便宜",逐漸擴充到買3樣、4樣、5樣、6樣東西,這東西應是玩具、糖果等小孩接受度高的物品,切記無論怎麼購買,總價一定得是10元。

    比如說,10元1輛玩具汽車,8元一個鉛筆盒、5元一杯果汁、2元一塊糖果、1元一塊動物餅乾。通過"買東西"的遊戲,孩子會自己搭配選擇,從而讓孩子知道,錢是有限的,買了貴的東西,就不能買其他了,而若買了便宜的,就可以多買幾個,若沒錢,就什麼東西都不能買。

    讓孩子從小瞭解金錢的分配,並建立購物時根據金錢額度調整購物的能力,是理財的第一步。

    孩子滿地打滾怎麼辦?

    場景:5歲的小明每次和媽媽逛街,不是要買糖果,就是想買玩具,只要媽媽說:"不可以!"小明便立刻哭個沒完沒了,再不然就是賴在地上,怎麼拉都拉不走。甚至有時路邊的阿婆、阿姨們也會說:"不過幾十塊錢,買給他不就得了。"孩子動輒滿地打滾,父母該怎麼辦?

    很多孩子會滿地打滾,要求父母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會心軟,但這樣既不能令孩子明白社會的現實,更加不可能幫助孩子學好理財。

    要改變孩子的想法,秘訣在於軟硬兼施和因地制宜。例如一些年紀較小的孩子在街上滿地打滾,家長不應因心軟或尷尬而就範,更不要訛稱自己無錢。孩子很聰明。滿地打滾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玩具,所以家長只須回應"我是一定不會買給你的"來表明及重申堅定的立場,讓他們知道撒嬌是不能得逞的。如果孩子有零用錢,家長亦可在孩子滿地打滾時,要求孩子自行負責費用,孩子自然瞭解到凡事皆需要付出,不是撒嬌所能解決的。

    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言出必行、始終如一的行為十分重要。

    你也許會認為:孩子小,偶爾騙騙他沒關係。其實這很要不得,要讓孩子建立起父母不會騙他、說到做到的觀念。這一點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獲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樹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僥倖而無理取鬧。

    父母要盡量做到言行始終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維、判斷的混亂。處理同樣的事件要給出同樣的標準,如果你今天允許孩子這麼做,明天卻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告訴他不行,就會造成混亂。你或許會忘記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絕對不會忘。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的命令很難貫徹。是孩子任性嗎?其實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要避免孩子出門就吵著買東西,家長的臨場反應很重要。舉例來說,孩子如果經過玩具店,指著玩具說:"我要買!"並賴在店門口不走,此時媽媽不要激動地說:"不可以,媽媽沒錢!"一旦發現媽媽口氣不佳時,孩子也會跟著激動起來。孩子更無法明白,沒有錢買玩具,為何還有錢去買菜。遇到這種問題,不妨試著理解孩子為什麼想買。媽媽可裝糊塗地試著說:"可是今天沒有準備買玩具的錢。"再不然說:"如果我們買了玩具,可能就沒有錢買菜了,寶寶就要餓肚子了!"等等這類話語,讓孩子明確知道,媽媽有準備"買菜的錢",但沒有準備"買玩具的錢"。

    當然,父母也不用完全不理會孩子的要求,我相信,很多父母是願意為孩子付出的,只是不能讓孩子覺得滿地打滾就能得到任何東西,這種習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應做的,就是有節制地向孩子提供資源。

    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節制,而為了訓練孩子節制,父母每次帶孩子去超市、百貨公司時,不管買什麼,都應該告訴他"只能買一樣"。父母與其直接答應或拒絕孩子的要求,不如給他10元或50元錢,告訴他:"你自己選擇可以用這些錢買到的玩具!"在孩子選擇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借此教導他瞭解錢的大小概念。例如告訴他:"價格後面有一個0的可以買,兩個0的就太貴啦!"孩子不但能因此認識數字大小,也能連帶瞭解錢的價值。

    若是孩子想買的是大型玩具,且金額又很高,這時不妨用"延遲滿足"的策略,讓孩子因為時間太久而忘記或已經不喜歡,從而打消購買玩具的念頭。

    舉例來說,6歲的小明到了玩具店裡,想買一台1000元的電子遊戲機,由於金額很高,這時候媽媽就採取延緩策略:"這個玩具太貴了,等到聖誕節再買吧!"如果等到了聖誕節,小明又向媽媽要求玩具時,這可以體現出小明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媽媽再給他買。當然,另一個可能是,時間久了,孩子對玩具的新鮮感降低,自然也不會再主動要求買玩具了。

    曾有研究顯示,如果父母用延緩購物策略,讓孩子在買玩具之前再想一想,學會等待,可以訓練孩子克制慾望的能力,將來孩子長大後,比較不容易受到廣告或輿論的影響。

    而另一個策略是:父母不要爽快地一口答應,讓孩子自己先付出努力,通過努力來獲得想要的玩具,亦能令孩子更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