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寶貝計劃 第18章 別讓孩子一輩子啃老 (1)
    "房奴"加"孩奴"等於"一生為奴"。

    你願意一輩子為"奴"嗎?

    "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不知從何時開始,社會上開始出現"啃老族"的現象,不少受過高等教育且年過25歲的子女,經濟仍無法獨立,生活依賴父母的例子越來越多,"父母終生勞苦、子女輕鬆快活"的現象越發嚴重。

    對於如今年近60歲的老年人來說,在勞苦一生後,退休後生活的最大"敵人"竟是子女。影響老人,特別是城市老人退休品質的最大障礙,竟是供養孩子的日常開銷。

    這群共和國的同齡人感歎:當我們正上學的時候,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當我們該工作的時候,碰上了上山下鄉;當我們談戀愛的時候,還只能靠介紹;當我們結婚的時候,只能兩張床一併靠;當我們工作正起勁的時候,碰上了下崗;當我們老了想享享福的時候,碰上了啃老的80後!

    事實上,不只中國有"啃老",全世界都有"啃老"。日本新聞稱,在日本,年齡在15~34歲的"啃老族"已達到64萬人。很多80後依然習慣於從父母那裡獲得零用錢。

    在歐美,"啃老族"又被稱為"尼特族"(NEET)。該詞最早出現於英國,後來逐漸在其他國家出現。"尼特族"原指20多歲的年輕族群,不升學、不就業,成年後開支仍來自於父母。他們缺乏自立意識,經常向父母長輩伸手要錢,只想吃喝玩樂不想多幹活掙錢,沒有錢便向父母要,既不關心父母的辛勞,也不珍惜金錢,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賴家王老五》(FailuretoLaunch),說的是一個35歲的單身帥哥像只戀巢的小鳥,賴在父母家中不願搬出去:"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反正房間也空著,回家有人做飯洗衣服,不用自己打掃房間,也不用交房租,比住酒店還舒服。"老爸老媽卻受夠了兒子飯來張口的懶散作風,不惜出錢僱用一位女士,讓她設法把兒子攆出家門,於是演繹了一段浪漫而好笑的故事。

    中國在目前的獨生子女政策下,"尼特族"或"啃老族"的問題十分明顯,歸根究底就是父母太過寵愛,"一家三代6個大人對著1個孩子",把所有資源全輸送給了一個"命根子"。

    "啃老族"的出現,使得"養兒防老"這一根植於中國人思想裡的傳統觀念受到強烈衝擊。

    但若深思並追根究底,"啃老族"的出現正歸咎於其父母的寵愛。子女在父母過分呵護的環境下成長,逆境應變能力變低,不單自身難以獨立,增加家庭負擔,從長遠看更會扼殺整個社會的創新及求變精神。

    父母在子女成長期,應注意培養孩子自身的技能,摒棄其依賴父母供養的心態,以提升競爭力,並形成積極的工作態度,在新時代下自力更生。

    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儲蓄及自我負責的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現在幫孩子出錢付學費、生活費,是因為他們現在還沒有經濟能力,等未來經濟獨立後,就應該學會自立,包括經濟自立、風險自負。

    "卡奴"、"房奴",終還有"解放"的一天,而兒女債的"償還"卻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千萬別讓孩子"啃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我始終認為,對孩子而言,家庭教育遠遠重於學校教育。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培養精英?造就領袖?做開心的普通人?還是培養應試機器?

    我相信,在孩子出生後,不管孩子個性如何,智力水平如何,性格情商如何,大多數父母的願望只是讓他生活得更加幸福。

    而上學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家庭才是永遠的。所以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父母應該比學校考慮得更長遠。

    無論智商、情商、靈商,還是財商,都是如此。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以財商為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會在父母進行儲蓄、投資、捐贈、納稅、消費和使用信用卡等經濟行為的時候,逐步學到父母理財的方式,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

    有調查指出,兒童的金錢觀和消費模式,主要受家庭和朋友影響,而學校教育的影響有限,6成兒童認為受父母影響最大,兩成受傳媒影響,一成半左右受同學或朋友影響。

    在國外,人們把理財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理財教育並不是單純地以傳播知識、增進智能為目的,其核心在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金錢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父母既是理財教育的啟蒙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可以在與父母的生活中受到教育。

    我曾問過不少金融界人士,培養孩子財商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們的回答很一致,是身教。

    《莊子·天道》云:"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正所謂,身教重於言傳。

    有這麼一個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小明:"好呀!好呀!"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這個笑話指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負面行為7成來自父母,父母都做不到的事,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父母從不唸書,又怎能讓孩子去唸書;孩子每天賴床、上學遲到,是不是父母太晚睡;孩子愛看電視,父母是否也是"沙發土豆"。

    在財商教育上,父母必須是言行一致的人。如果父母一擲千金、揮霍無度,卻要求孩子事事節約,言教與身教不一致,恐怕會造成孩子理財學習的矛盾與混亂。因為孩子對於金錢的知識,不僅在於父母給零用錢的多寡,也在於給零用錢的方式及父母對金錢的態度。

    舉例來說,有些孩子會看到父母的金錢都是從ATM機裡來的,用完可隨時再提款,會令他們誤會金錢是無窮盡的。建議在帶著孩子一起購物時,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用信用卡,用現鈔交易,會令孩子對錢有認識。

    父母的行為,在孩子眼中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我們經常毫不考慮就買一件奢侈品,或是在他面前表現出對奢侈品的慾望,他們會清楚地看在眼裡。

    在帶孩子出去購物時,也可主動問他選擇乘出租車還是地鐵,並向他解釋,如果乘地鐵,就會有餘錢買零食和故事書,乘出租車則沒有,從而讓孩子領會簡單的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

    在家裡,讓孩子以負擔家務的方式賺錢是金錢教育很好的開始,這可以讓孩子知道錢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賺來的。

    除了從家務中落實金錢教育外,超市也是分享金錢觀念的絕佳地點。

    比如,帶著孩子逛超市時,不妨進行各項生活用品的比價,讓孩子開始懂得精打細算。通過適當的鼓勵,孩子還會主動幫媽媽比價,告訴媽媽要買哪個牌子,或是哪家超市比較便宜,儼然是個小小理財專家,成為家長的好幫手。

    在與孩子逛超市時,孩子很容易對不同顏色的價錢牌感到十分好奇,此時父母應告訴孩子,不同顏色的價錢牌代表有沒有折扣。

    也許孩子下次逛街時,就會提醒父母有哪一些特價品,遇有想買的東西也會先看一看價錢牌的顏色。

    在超市購物完成後,不妨把剩餘的零錢給孩子,讓他學習儲蓄,並向他解釋錢的用途;當錢儲到一定數量時就要存入銀行。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解釋存錢的過程,另一方面可以展示金額,因為這樣才能給予孩子真實感,不會對儲蓄概念全無頭緒。

    大多數人的最大消費不在買房、供車,反而是到星巴克喝杯咖啡、購買零星雜物、到餐廳吃飯,這些統統都是可以避免的生活消費。所以,父母不應放過任何生活小節,教導孩子合理使用金錢的重要性。例如,購物前要先比較款式、顏色及品質;不要賭博,愛惜物件;若子女完成非分內的家務工作,應給予獎賞等。

    當然,家長也不用顯得過於著急。孩子的童年時光是寶貴的,你沒有必要過早讓孩子變成小彼得·林奇或小巴菲特,也沒有必要把你們家變成一個會計師事務所。有時順其自然,讓孩子從生活中自己領會反而更好。

    談論理財就和討論其他問題一樣,你的作用就是要以適合孩子年齡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此外,家長應從小事做起,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在國外,孩子摔倒了,父母一般不會去攙扶,而是讓他自己爬起來。是置之不理嗎?不!這是對孩子自身素質的提前教育。要讓孩子"在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培養自信、堅強、獨立、克服逆境、勇於挑戰的意識。

    從小嬌生慣養,會讓孩子喪失健全的精神,進而缺乏生活的獨立性、社會責任感和自尊自強精神。而中國特有的傳統觀念,也造成了不少中國孩子在父母面前永遠也"長不大",在心理上不能"斷奶"的特性,在經濟和人格上自然就難以獨立了。

    孩子是父母一輩子最大的牽掛。財富可以傳承,但財商卻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因此,父母都應該要盡可能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思考方式,以及對財富管理的規劃能力。

    總之,孩子財商的培養,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只要父母開始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就會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變化。

    富如何過三代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三十而立"的觀點,並逐漸成為中國人的金科玉律,但如今呢?

    如今30歲左右的年輕人,是最幸運的一代,他們在中國經濟起飛的背景下長大,享有最多升學、發展、自主的機會;同時,他們也可能是最倒霉的一代,因為一踏入社會就遇上經濟轉型、競爭激烈,且報酬較低的年代。

    財商小貼士

    財商教育若能從小做起,掌握孩子吸收理財觀念的黃金時期,培養其擁有良好的金錢觀念和習慣,再加上父母在生活上無時無刻的細心引導,想教出善於理財、不為金錢所役的小富豪,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20多年前,我們父母的說法是"養兒防老",但在生了瓜瓜後,我並沒存"養兒防老"的念頭。在我看來,若靠瓜瓜養老,遠沒買招商銀行股票或靠房養老可靠。

    對廣大中產階級父母而言,生兒育女更多考慮的是付出,而不是收穫,子女有出息、財富得以傳承是父母最大的收穫。

    說到財富傳承,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瞭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可發現,在處理如何與財富相處上,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

    在我看來,所謂"啃老族"的出現,是財富傳承的終結,也是"富不過三代"的真正原因。而如今"啃老"的盛行有兩大原因:

    第一是學校教育過分"向錢看",不重視學生的德育和心理輔導,導致不少青少年缺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第二是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不少家庭對獨生子女充滿溺愛,導致很多獨生子女缺乏艱苦奮鬥和自立的意識,嚴重依賴父母,要父母滿足其消費慾望。

    猶太人有句諺語,"財富可能歸零,智慧卻長伴左右"。縱使留給子女再多的財富,沒有培養好子女的理財能力,財富終究會被揮霍一空。

    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家族梅茲勒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交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的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沃爾頓家族已逝董事長山姆·沃爾頓,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

    老沃爾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4個孩子從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沃爾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股神"巴菲特也不是天生的,他從小就懂得靠送報和撿高爾夫球來賺錢,11歲就投身股市,一輩子浸淫在投資事業中,自然累積出凡人所難及的高深功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