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寶貝計劃 第1章 孩子,我養不起你! (1)
    在兒子出生前,我很驕傲於自己的理性與清醒,面對各種各樣的廣告宣傳,我有強大的免疫力,我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因而無比健康。但在兒子出生後,我慷慨地打開了自己的錢包,將我所有的鈔票和愛,奉獻給我親愛的寶貝。

    我的兒子瓜瓜,出生在2008年12月,沒當成奧運寶寶,倒成了經濟危機寶寶。但不管怎麼樣,瓜瓜都是爸爸、媽媽最心疼、最喜歡的小心肝兒!

    因為生了個兒子,我被大家尊稱為"建設銀行行長"。

    瓜瓜是剖腹產出生的,在醫院等待時,我總有些錯覺:這就是條"流水線"——每隔半小時就有一位准媽媽被推進去,約半小時後一個新生兒便誕生了,永不停息。在瓜瓜出生後,病床無比緊張,還沒出院,就有下一個孕婦家屬在病床旁等著你離開。

    醫院裡人山人海的景象,早在老婆孕檢時,我就有體會。為了樹立"好丈夫"的形象,也為了表明我是個"好爸爸",我陪著老婆做了次B超,沒想到,一直從早上8點半排到上午11點才輪到,排到時已是腰酸腿疼,恨不得跑到樓上的中醫門診來個按摩;等做完B超,老婆更生氣了,因為做B超只需10分鐘,而排隊要兩個多小時。

    一個比我更值得同情的准爸爸告訴我說,他住在離醫院15公里外的郊區,早上5點多就起床來排隊,然後等待懷孕的妻子8點左右趕來。

    是的,這就是"嬰兒潮"。

    英國《金融時報》曾將奧運會之後的北京描述為一個"被塔吊和嬰兒車重新定義的城市",如此詩意的形容卻意味著這一時期出生的寶寶將是競爭激烈的一代——對於優質資源的競爭和搶奪,可能將貫穿他們的一生。

    彷彿一夜之間,我們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生子"熱浪:辦公室裡好幾個身著防輻射孕婦服走來走去的女同事;人事經理案頭堆滿了產假申請單;汽車後擋風玻璃上顏色圖案各異的"BabyonBoard"的車貼;小區裡蔚為壯觀的嬰兒車長龍……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瓜瓜出生的這一年,中國內地一共誕生了1608萬個嬰兒,在這之前的2007年,數字是1594萬。而據上海人口計生委統計,2002年上海常住人口新增了8.76萬個寶寶,而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增加到13.42萬,2007年有13.7萬個"金豬寶寶",2008年是16.6萬個"奧運寶寶",2009年"金融危機寶寶"的數據還未公佈,據2009年10月上海市人口計生委召開的2009年人口出生預報新聞發佈會上顯示,預計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數將達到16.5萬人左右,基本持平。按現有的人口推算,中國人口的最高出生率將出現在2016年,中國將誕生一個長達10年的"嬰兒潮"。

    "嬰兒潮"最大的問題,就是養育的高成本和這批嬰兒在未來需面對的"殘酷"競爭。

    至目前,中國人口學界公認中國有過4次嬰兒潮。第一次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後,我國倣傚蘇聯鼓勵生育,生孩子多的母親被尊稱為"光榮媽媽",由此帶來了人口的迅猛增長;第二次為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1961∼1970年),在20世紀70年代初降生的孩子的出生證上,除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頭像及最高指示外,還印有一句話:"一個太少,兩個不多,三個正好";第三次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文革"的結束,加上上一輪"嬰兒潮"的餘蔭,使得中國人口再度暴增。

    而第四次"嬰兒潮",恰是"80後"們集中進入生育年齡後的餘波震盪。與前幾次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批嬰兒是"獨生子女第二代"(獨二代),他們在經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不缺錢"。

    托福於中國經濟的成長,如今28~46歲的人群,恰是舉世矚目的財富創造者和消費者主力。因獨生子女政策而形成的4︰2︰1的家庭結構,使得"獨二代"們一出生便擁有至少兩代人積累所得的可觀財富。

    在經濟領域,如今中國人買什麼都貴,賣什麼都賤,養育寶寶的成本更是高得驚人。洋奶粉和紙尿褲紛紛提價,月嫂工資和幼兒園托費一路走高,房產市場迅猛反彈,提車要排隊甚至加價,都和這輪"嬰兒潮"密切相關。

    就孕婦生產費用而言,現在比20年前漲了100倍。據一位婦產科專家介紹,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個孩子只要幾元錢,80年代四五十元,現在已上漲到四五千元。

    其實孩子間的競爭,早在孕檢時就存在了。由於排隊的人實在太多,我最終選擇特需。普通門診掛號費只需10元,而特需掛號費是150元/次(醫療保險是不報銷這項費用的),足足溢價14倍,且據我觀察,兩者服務也沒多少優劣之分,最大的好處只是不用等。其實這也有"理財"的考慮。作為半個金融業人士,我深知時間就是金錢,若按照我和妻子每人月工資1萬元計算,多請假1小時,就意味著10000/20/8=62.5元的開銷,而兩人若多等2.5個小時即總計5小時計算,排隊的時間成本就是312.5元。

    "獨二代"不缺錢,而父母們也捨得花錢。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30年前,我上幼兒園的費用只要3元;20年前,我讀小學的學費每學期只要5元錢;10年前我上大學,每年學費也不過1400元,住宿費400元,每個月400元的零用錢在宿舍同學中已經可以算是小康。而如今,即便是幼兒園的孩子,花費也已不菲。

    200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曾對上海市徐匯區的746戶家庭做過一項統計,處於托幼期的孩子,每年學雜費的開支平均高達4600元,而如今的開支也已水漲船高。更可怕的是,收費越高的幼兒園,越受追捧。條件較好、收費較高的市示範幼兒園,更是被家長們擠破了門,甚至出現了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市示範幼兒園,家長斥資數百萬,買一套幼兒園"學區房"的現象。

    生長在"嬰兒潮"中的寶寶,成長資源、醫療資源、教育資源都相對稀缺,要想得到優質的服務,從而保證寶寶的健康、快樂成長,就必須付出高額"溢價"。

    在明白我必須為孩子付出高"溢價",才能得到較為優質的服務後,孩子的開銷便扶搖直上,我開始好奇,養大一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

    2004年,根據中國社科院對上海市徐匯區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父母養大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萬元。而我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反應居然是——那怎麼夠?

    瓜瓜剛滿月時,我算了一筆賬,從幾十元的奶嘴、上百元的嬰兒服,到200元一聽的奶粉、近千元的嬰兒車,孩子還未滿月我就花了近7000元。隨後,瓜瓜每月的開銷基本都在3000元左右。

    根據我的觀察,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目前中產階級養大一個孩子,開銷已遠遠不止49萬元。2009年7月,上海《新聞晨報》

    曾對讀者作過一番統計,一個"00後"孩子,在0~6歲階段的月平均開銷為2359元,0~6歲的總開銷就已達到17萬元。

    據網易最新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以上的年輕家長們感到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而養育費用水漲船高是有些年輕夫婦不願生育的首要因素。更有網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給套牢,股票可以解套,這只股永遠也解不了。"考慮到養一個孩子所需的開銷,以及在孩子長大自立之前所需要的時間和關注,可以說,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筆投資。

    顯然,我們的寶貝都是:OneMillionKids(百萬寶貝)。

    奶粉真的很貴

    先說一個哈根達斯的故事。

    長久以來,哈根達斯冰激凌在中國一直是"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就如安妮寶貝的文章裡所寫的:"她買了一盒哈根達斯,用乾冰包裹起來,坐在出租車裡,小心翼翼地捧著,然後不停地流淚,悲傷地想: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那個愛我的人到哪兒去了?剩我獨自享用這美麗而昂貴的食物。"而留學生到了美國才發現,原來哈根達斯在這裡賣得如此便宜,3美元一大桶,買兩桶的話還有優惠。即使換算成人民幣,它也遠遠稱不上昂貴。

    不難發現,儘管中國人的收入較低,但國內化妝品、奢侈品的價格,卻比美國還高。昂貴的價格,與中國人均收入之間造成的"剪刀差",使得國人想要消費同等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必須付出更高的溢價。很不幸,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嬰兒養育成本上。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食物相對便宜,開支本應較低,但是,對於那些出於食品安全考慮而選擇用進口奶粉和輔食餵養小孩的父母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瓜瓜出生在2008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自然不會想到去吃伊利、蒙牛的奶粉(請原諒一位父親不支持國貨的行為)。據我的觀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寶寶還是以吃進口奶粉為主,如雅培、多美滋、明治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每年消費額達250億元,而幾大洋品牌奶粉就佔據了130億元的市場份額。在一線城市超市的貨架上,國內品牌已所剩無幾,大多數以中低端產品的形象退縮到了農村市場。

    面對"嬰兒潮",洋奶粉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截至2010年年初雅培金裝喜康寶智護900克聽裝的價格已漲到215元一桶,多美滋多樂加嬰兒奶粉900克金裝罐的價格為198元一桶,寶寶若採用純奶粉餵養,一個月單奶粉的支出就得在1000元左右。

    還好,瓜瓜媽媽的母乳較為豐富,有位朋友和我戲說,"這就相當於你漲了工資"。但瓜瓜媽媽的產假不可能無限期,瓜瓜出生4個月後斷奶,開始吃高價奶粉。7天一桶奶粉的速度,讓我腦中閃現出了一個畫面:瓜瓜嗷嗷待哺,瓜瓜的嘴彷彿是個"無底洞"。

    以在中國和日本嬰兒配方奶粉市場上銷量較大的森永奶粉為例,一罐400克森永二段奶粉在日本超市的售價僅為100元人民幣左右,若採取代購模式,哪怕用較為廉價的"海運"方式,每桶奶粉(約1公斤)的運費也需40元,到了國內海關,一旦超過6桶,還需補繳關稅,每桶關稅在20元左右。也就是說,一桶奶粉在日本只賣100元,而到了中國國內,成本立刻提高了60%。

    這一情況同樣適用於紙尿褲、玩具和其他用品。

    據調查,在一線城市,嬰幼兒用品均採用進口產品的家長不在少數。由於擔心添加劑、食品安全等原因,不少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上至嬰兒車,下到餅乾、沐浴液,全部從國外進口。哪怕要吃國產的,不少父母也盡量為寶寶選擇最好的,如吃的雞蛋至少得是草雞蛋,蔬菜也得是綠色蔬菜等。

    價格差異的存在,催生了淘寶網上數以千計的美國和日本嬰兒用品代購店。愛嬰小屋——一家主營日本代購的淘寶五皇冠賣家,一個月可以賣出119聽明治奶粉。媽媽們也津津樂道,從日本進口的紙尿褲,加上運費,依然比國內幾個主流品牌的同級別產品便宜10%左右,而質量卻要好得多。

    我曾逗瓜瓜說,"你即便拉個屎,爸爸也得花3塊錢",因為大號的紙尿褲一片至少得3塊錢。前不久,我把瓜瓜的紙尿褲從日本原裝進口的品牌換成一個相對便宜的品牌,兩種紙尿褲的差價每片大約是1元,這意味著,在紙尿褲上面,我們每月可以節約150元,但每月孩子紙尿褲支出仍在450元左右。

    看著瓜瓜的消費賬單,不禁令人感慨,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嬰兒的物品比成人貴多了,就連一把嬰兒用的指甲刀都要70多元,似乎每一個嬰兒的消費項目都能給出一個不得不花錢的理由。

    忘記爺爺奶奶說的"添個孩子就是添一張吃飯的嘴"的老皇歷吧。現在的奶粉真的很貴!

    教育競賽啟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