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自己干掉 第3章 企業憑什麼雇傭你? (2)
    我們甚至可以簡單地將核心競爭力理解為創造剩余價值的能力。因為剩余價值真的太重要了,它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

    當今社會,很多高學歷的求職者不遭待見,頻頻遭到拒絕,而一些學歷低、有一技之長的技工被高薪聘用,這是因為“物以稀為貴”。人力雇傭同樣遵循“價值規律”,供求關系影響著價格。當人力市場上高學歷的求職者多於企業的需求,其就業難度必然增大;而擁有一技之長的技工正是因為稀少而變得“搶手”。

    聰明的職場人士善於培養自己的稀缺性,因為稀有,所以難以取代。

    張老師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大學老師。他的職位是院長辦公室秘書長,同時兼任秘書學課程的講師。

    在課上,他給我們分享了自己的職業經歷,給人很多的啟發。

    剛畢業時,他被分配到一家國營企業車間工作。由於寫得一手好文章,他被領導發掘,很快就被調為秘書。

    那個年代,電腦還沒有普及,絕大多數人都不會使用。他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自學電腦,並最終可以熟練地操作電腦。當地政府公開招聘辦公室秘書,並且明確要求會使用電腦。要知道,那個年代,見過電腦的人都寥寥無幾,而會用電腦的人更少之又少了。他憑借自己的優勢,得到了這個職位。

    進入大學任職後,剛開始,他是院長辦公室的秘書,由於能力強,尤其擅長與人打交道,而且,他還精通管理。因為這些稀缺的特長,他被提拔為秘書長。

    稀缺性與專業性緊密聯系在一起。專業人士精通於某一領域,達到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他們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在該領域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他們的意見全面、視角高、具有建設性,這種專業性人才通常是通常是難以取代的。

    虛妄的價值

    很多人在某公司成績不菲,但換到了另一家公司後卻表現平凡。很多外資企業的人做到了部門經理的級別之後,無論在薪水還是職級上都很難有所突破,於是他們紛紛跳槽,大多數人跳到了民營企業。可是,民企的老板們很快就發現,這些經理人的能力遠不如他們所任職的公司那樣強。

    某民營企業曾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引進了一位總經理。這位總經理到任之前,在一家赫赫有名的外企任人力資源總監。

    無論老板還是員工,都對這位總經理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總經理上任那天,公司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就職儀式。

    然而,總經理上任一年後,並沒有對公司做出實質性的貢獻。他所發揮的作用,被員工們諷刺為“發言機器”。除了在會議上發言之外,他幾乎沒有做什麼事。

    這位總經理也非常“郁悶”。在外企工作,他只需要按照公司既定的政策、制度、流程和標准辦事,而且,他的職責很明確,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獲得高績效。他跳槽到這家民企,無論老板還是下屬,都希望他是多面手:既是優秀的管理者,又是卓越的戰略家,既是超級銷售員,又是創意無限的營銷策劃者……並且,他的行為沒有可以參照的政策、制度、流程和標准,所有的決策和行動都依賴個人能力。他感覺到力不從心。

    管理學者吉姆?柯林斯在他的著作《從優秀到卓越》中告誡管理者——花費高額的代價引進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空降到公司,往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卓有成效的企業管理者往往是通過內部培養選拔出來的。

    很多人對此難以理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公司的成功並不代表個人的成功。越是成熟的公司,對個人能力的依賴程度就越小。越成熟的公司,運營體系越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架構、模式、文化、作業方法等都已經構建齊備,各崗位的員工按照職責要求各司其職,做好分內工作,公司就可以創造不錯的成績。換而言之,這樣的公司依靠體系,而不是員工的個人能力。

    很可惜,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將成績歸結為個人能力和努力的結果,於是,他們就產生了虛妄的價值錯覺。

    公司品牌≠個人品牌

    絕大部分求職者都希望能在知名企業任職,很多人為此付出了一些代價,他們寧願自降薪資、放棄高級別的職位,也希望躋身名企,當然,他們將得到更多的回報。

    為什麼全世界的籃球運動員都渴望進入NBA打球?因為NBA是世界級的籃球運動品牌,世界各地最頂尖的籃球運動員都聚集到那裡,只要進入了NBA,籃球運動員的品牌就會飆升,名譽和財富也就接踵而至。普通籃球俱樂部裡的籃球運動員,其年收入與NBA球員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人們對知名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趨之若鶩,其道理是一樣的。一旦進入名企,你的個人品牌分就會大幅提升,名譽和財富也會同比上漲。更重要的是,你的求職簡歷或履歷上從此就有了值得“大書特書”的材料,你的求職資本得到了很好的積累。

    名企的品牌也會讓人們產生虛妄的價值錯覺。在名企享受高薪和尊敬,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的品牌所賜;一旦離職,與名企脫離關系,你的個人品牌將大大縮水,甚至暴跌到令人寒心的程度。

    很多人將個人品牌等同於企業品牌,這無疑大錯特錯。

    沈某是一家知名企業的大客戶部客戶經理,他與一位客戶建立了非常“鐵”的關系,這家客戶每年都會為沈某帶來上百萬的銷售額。

    後來,沈某離開公司自己創業,他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仍舊可以與那位客戶合作,拿到定單。雖然銷售價格比之前要低,可是,那位客戶並沒有繼續與他合作。

    客戶發給他一封郵件,解釋了不合作的原因——

    “我們希望與公司合作,而不是公司中的某個人,更不希望摻和個人關系;我們看重的是公司的服務能力。”

    很顯然,那位客戶在乎的是公司品牌,而沈某卻錯誤地將公司品牌等同於個人品牌了。

    一旦離開公司,你的個人品牌將大打折扣,那些基於公司品牌而建立的人際關系很可能松動和斷裂,這恐怕就是俗語所說的“人走板凳涼”的意思吧!你也許會因此產生世態炎涼的感覺,然而,這卻是稀松平常的事,因為公司品牌不等於個人品牌。

    【自救法】

    確定核心競爭力

    很不幸,總能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職場“老鳥”們,雖然在一家公司效力多年,卻仍舊在基層打拼,承受著來自年輕一代的壓力;昔日的同事紛紛晉升公司管理層,而自己卻滯留在低處。還有些職場人士,他們頻繁跳槽,而且往往跨度很大,要麼跨行業,要麼換職位。可是跳來跳去,卻始終在低處徘徊。

    為了避免這些遭遇,你應該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起,就著手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認識未知的自己

    建立核心競爭力,你還需要“知己知彼”。所謂知己,是指認識自己的能力;所謂知彼,是指認識職位。

    你必須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職位。直白地說,求職與招聘,其實就是“買與賣”的關系。企業需要什麼,你有什麼,只要兩者能夠契合,成功就不是問題。然而,很多求職者沒有梳理出自己最核心的能力,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這是導致他們求職失敗的根本原因。

    薛冰來某公司應聘。在他的簡歷上,“求職意向”一欄寫著文案策劃、活動執行、行政專員、客戶經理、項目助理。

    面試官看到這些求職意向後,困惑地問他:“這些工作你都能做嗎?”

    薛冰點點頭。

    面試官追問:“那麼,你最擅長哪一份工作?”

    薛冰說:“貴公司不是招聘文案策劃嘛,我擅長文案策劃。”

    面試官說:“我們公司不僅招聘這一個崗位,還有研發專員、教務專員、班主任、視頻制作專員等。我看了您的從業經歷,你之前從事的工作應該側重於銷售方面吧!”

    薛冰回答道:“其實銷售方面的工作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沒有體現在簡歷上。您剛才說貴公司還招聘班主任,您可以詳細描述一下這個職位嗎?我對這個很感興趣!”

    面試官無奈地說:“是這樣的,我們招聘員工,是希望能夠發揮你們的特長,您能說說自己最擅長做什麼嗎?”

    不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如同不知道某件商品的功能,客戶又怎麼會做出購買行為呢?

    對於自我能力的認知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深化和修正的漫長過程。

    核心能力必然與你樂此不疲、一直在做並且願意長久做下去的事情相關。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一定是痛苦不堪的事情。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奉獻在工作上,而工作卻不是自己願意去做的,這豈不是莫大的悲劇嗎?

    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建議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建立核心能力。假設你鍾情於人力資源管理的領域,那麼你就應該設法在這個領域培養或強化自己的能力。你樂意做的事情,也許正是你的核心能力所在。

    很多人的核心能力來自於他們所學的專業。

    市場營銷專業的吳欣,畢業後進入一家大型肉食品加工與銷售企業,擔任銷售專員的職位,負責新銷售渠道的開發與維護工作。他工作努力,能力突出,成績出色,很快就晉升為區域經理。

    工作八年後,他已經成為該企業市場營銷部總監,從一名優秀員工成長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若干年後,他離開了那家企業,成為一名企業咨詢師,將自己的實戰經驗傳播給更多的企業,幫助它們走向成功。

    吳欣的成長之路可謂一帆風順,他從自己的市場營銷專業出發,從基層的銷售崗位開始,逐步鞏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核心競爭力。

    姚力一直認為自己最大的能力是繪畫。他高中畢業後報考了美術學院,學習了三年的油畫;之後又跟隨一位名家進修國畫;走上社會後在出版社、廣告公司、動漫公司等做過插畫、設計和繪圖之類的工作,但時間都不長。

    姚力一直希望從事純粹的繪畫藝術創作,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最終辭去了所有工作,在家專心繪畫。可問題接踵而至,他的繪畫作品根本銷售不出去,姚力沒有任何經濟收入,苦苦支撐半年後,他不得不再次走進了人才市場。

    很多與姚力一樣的人,難以判斷自認為的核心能力是否真的“核心”。姚力的繪畫能力無法為他創造必需的物質支持,這就算不上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必須能夠為你帶來足夠的物質支持,這樣你可以通過購買產品或服務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並且追加對核心能力的投入,讓這種能力發揮更大的能量,創造更多的效益。否則,要麼繼續強化,要麼重新建立你的核心能力。

    因此,檢驗能力是否“核心”的簡單方法,就是計算一下這個能力為你帶來的收入。

    職位認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