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八章蒙迪的故事:蒙迪和他的孩子們
    蒙迪認為教育孩子和馴馬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要在愛的基礎上來做規矩。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每個孩子都可以改變。蒙迪和太太帕蒂憑著這樣的信念前後一共收養了47名問題青少年,改變了47個孩子的命運。

    這些青少年在來到蒙迪的牧場前,都是社會上的不良少年。他們的年齡大都在13~16歲。不少人還在警察局留下了不良記錄。可以說當時這些叛逆的孩子家庭管不了,學校管不了,甚至連警察也管不了。他們一開始都是因為喜歡馬而來到蒙迪的牧場上生活。蒙迪和太太對這些孩子如同己出。他們一方面讓孩子幫助他們馴馬,另一方面也用馬來培養這些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蒙迪從不大聲斥責任何一個孩子,對他們的要求卻很嚴。在收養之前,蒙迪和每個孩子都會有一次嚴肅的談話,每個來到牧場的孩子都要首先願意接受一些基本的規矩,否則你可以選擇離開。

    蒙迪在制定規矩上有一個特殊的做法,他用簽合同的方式讓孩子在兩塊小白板上和自己簽約。第一塊白板上寫著違反規矩會得到的懲罰,第二塊白板上寫著如果遵守規矩會得到的獎勵。例如:在第一塊白板上寫著:「一星期內不可以睡懶覺,如果違反就要把浴室的地磚擦乾淨。」在第二塊白板上相應的內容就是:「如果一星期都準時起床,週末可以去釣魚。」每個孩子的內容都不一樣,獎勵和懲罰的內容也不一樣。合同一旦簽訂,蒙迪就會嚴格執行。對於規矩的一致性,蒙迪毫不含糊。他認為規矩的一致性是成功規矩的基礎。當寫在白板上的這些行為改進後,就劃去舊的寫上新的。隨著白板內容的更新,孩子的行為也得到更新。

    蒙迪認為用這樣簽訂合同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理解規矩及其相應的後果。把獎勵和懲罰都寫在上面,讓他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就帶有更多自願的成分。就像馴馬一樣,蒙迪強調無論做什麼,行為規矩都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不可強迫。

    1997年,BBC的記者在加利福尼亞州採訪一位叫比爾的著名馴馬師。十多年前,他就是被蒙迪收養的孩子之一。在採訪中,他和蒙迪一起回憶起當初的一件往事。當比爾在牧場上第一次見到蒙迪時就出言不遜:「嘿,火雞。」蒙迪愣了一下,告訴比爾:「你應該叫我羅伯茨先生,或者蒙迪。」比爾挑釁地說:「我就叫你火雞,怎麼樣?」蒙迪和藹但堅定地說:「我不會強迫你怎樣叫我,也不在意你現在怎樣叫我。但總有一天你會自己叫我羅伯茨先生的。我一定是要你自己願意這麼做。」比爾不屑一顧地說:「休想。」一個星期之後,有一天當蒙迪走過比爾的身邊時,突然聽到比爾小聲叫自己:「羅伯茨先生。」蒙迪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轉過身去問比爾:「請問你剛才叫我什麼?」比爾重複了一遍:「羅伯茨先生。」十多年後,蒙迪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激動得留下了眼淚。他自豪地說:「從那以後,比爾不是叫我爸爸,就是叫我羅伯茨先生。」

    蒙迪就是這樣用愛心去堅持每一個規矩。他把這些孩子都看做一匹匹的野馬,用他那獨特的馴馬方式潛移默化地感化他們的心靈。他不僅能像聆聽馬語那樣聆聽每個孩子的心聲,他也會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每一個細微的進步。每當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時,蒙迪就彷彿看到曠野上的害羞男孩朝著他又走近了一小步,他都會及時給予肯定。他認為只要你能讀懂孩子,愛的堅持就能改變一切。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原理和馴馬如出一轍。愛和規矩的融合能教育孩子,也能馴服野馬。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