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七章情商(二):培養孩子的抗逆力
    抗逆力就是當個人面對逆境時理性地作出建設性、積極性的選擇和處理方法的能力。抗逆力一詞的英文resilience的原意是物體受外力彎曲或變形之後能很快恢復能力。這樣的恢復能力往往是內在生命力的體現。抗逆力作用可以拿樹枝作比喻。秋風過後,地面上有很多散落的樹枝,一種樹枝掉落時間比較長已經乾枯發黑,當你去試著折斷時,一開始你會感覺到很硬,但你稍微用力,它就斷成兩截。另一種樹枝剛從樹上落下,甚至還帶有綠色。這樣的樹枝雖然感覺上沒有前一種樹枝那麼硬,但你要把它折斷很不容易,因為它能彎曲能恢復,這樣的樹枝還帶有生命力。同樣,抗逆力就是一種生命的張力。

    強大的抗逆力和終極的人生目標(動機的四個同心圓中那個最小的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首先,強大的抗逆力能幫助我們找到終極目標。人總要經過磨難才能找到自己的終極目標。那個終極目標就像是一顆埋在土中的種子,如果沒有力量衝破泥土的壓力,它就會被越埋越深,離人的意識越來越遠。所以如果遇到挫折輕易放棄,我們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而失去方向。反過來,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終極目標,他的生命就更加堅韌不拔,遇到挫折就有更強的抗逆力。有一位華人牧師,一輩子傳道。晚年卻不幸得了肺癌,在彌留之際,呼吸困難,十分難受。他的兒子是加州一個有名的醫生,他就問兒子:「這是不是肺癌病人最難受的時刻?」兒子痛苦地回答說:「你感覺到是,就是吧。」這位牧師卻面帶微笑說:「感謝主,讓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體會到一點點耶穌釘十字架的痛苦。」這種逆境中的喜樂見證的是一個找到自己終極目標的生命何等強大。它能讓我們勇敢地面對挫折甚至死亡。

    需要指出的是,抗逆力與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有著密切的關係。客觀的自我意識和有效的自我控制是強大抗逆力的基礎。我們先來讀一讀下面的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天某農夫的一頭老騾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痛苦地哀嚎著。農夫趕來看了看情形,決定放棄。因為這頭騾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它救出來,更何況這口井遲早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騾子埋了。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騾子看到一鏟接一鏟的泥土落在身上時,開始絕望而歇斯底里。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就安靜下來了。原來騾子忽然有了一個主意,每當泥土落在它背上時,騾子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面!就這樣,騾子將大家鏟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最後,這頭騾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跑開了。

    讓我們用謙卑的心來體會解讀這騾子的故事。

    這個寓言展示的是一種偉大的人生哲學:抖落泥土,昇華自我。多少人卻被生活中落下的一鏟泥土所埋葬。一件不愉快的小事,我們會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長年耿耿於懷。於是這一小鏟泥土就把你的快樂、希望、平安都埋葬了。因為你非但不能抖落這負面的情緒,反而在上面孕育出毀滅性的仇恨和報復。騾子的獲救是個奇跡,但是奇跡的發生需要一些關鍵的步驟。

    首先,騾子改變的是自我意識:從一個可憐委屈的受害者轉變成為一個積極勇敢的自救者。心沒有死,於是就有了希望,有了信心。

    其次,因為有了自我意識的改變,騾子就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了自己和環境的互動。騾子把人們鏟下的埋葬自己的泥土化作了昇華自己生命的奠基。這一過程中有兩個動作「抖落」和「昇華」。抖落是昇華的前提。可惜的是,在現實中很多人往往是寧願被埋死也不願抖落。因為我們無法消化怨和恨。騾子當然有理由恨它的主人:「我為你勤勤懇懇工作一輩子,你非但見死不救還要落井下石。」如果被恨充滿,一個人就無法抖落。每一鏟塵土都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騾子故事的最後是高潮,他沒有報復驚呆的人群,而是昂首走過他們。有的人在困境中和得意時完全是兩副嘴臉。子系中山狼也。中國的歷史,許多是成者為王的道理。敗者不是被殺就是臥薪嘗膽,伺機復仇。許多沒有寬容,許多是扭曲的人性。

    騾子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的積極變化往往不是從改變外在的環境開始,而是從改變內心的自我意識開始。要培養孩子的抗逆力首先就要培養孩子客觀的自我意識。其次,我們要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歷挫折。人生原本就是一個在挫折中學習成長的過程,經歷的挫折越早,所付的代價越小。

    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因為過多關愛而導致抗逆力下降。同樣被老師當眾批評,我們小時候雖然難受但是還能接受。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甚至有一個大學生因為被老師批評沒有做好接待新生的工作就自殺了。反觀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挑戰和競爭要遠遠超過我們那個時代。這樣的反差(脆弱的心理準備和更大的挑戰)已經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這樣的現實就更需要加強從小的挫折教育。這應該成為父母給孩子準備的一門必修課。

    其實讓孩子經歷規矩就是經歷挫折。做規矩的一系列原則都適合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例如,做規矩需要愛,要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除了他承擔該承擔的後果,同樣離不開愛的陪伴。過分嚴厲的規矩所培養的孩子就像那乾枯的樹枝,雖然一開始強硬,但沒有真正的生命力。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殺人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2010年10月的一個晚上,有一個叫藥家鑫的大學生駕駛一輛小轎車,從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開車回家,一個不小心,就將前方在非機動車道上騎電動車同方向行駛的張妙撞倒。當藥家鑫看到張妙在記錄自己的車牌號時,就持尖刀在張妙胸、腹、背等處捅刺數刀,將張妙殺死,讓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演變成殺人案。藥家鑫並沒有任何前科,在同學家長眼裡也是一個很有禮貌的青年。更讓人不解的是,藥家鑫的父親對孩子從小就非常嚴厲。可以說藥家鑫從小在家庭經歷了規矩和挫折。當藥家鑫伏法後,他的父親非常後悔,他意識到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對孩子的規矩過分嚴厲,導致孩子過分地害怕承擔責任。在車禍現場,藥家鑫唯一想到的就是逃避責任。我想如果其父在對孩子從小的嚴厲中能循序漸進,鼓勵孩子承擔能承擔的責任,甚至和孩子一起承擔一些責任,這個年輕人就有勇氣面對車禍的責任,生命就不會停止在這個偶然的事件中。所以和孩子一起經歷挫折,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培養孩子抗逆力的重要環節。

    挫折教育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經說過:「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涵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確實只要父母自己留心,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挫折的好機會。例如,有一個孩子在遊樂場上想玩鞦韆時,發現別的孩子正在玩,就開始有情緒。孩子的媽媽既沒有自己直接找那個鞦韆上的孩子商量,也沒有馬上哄孩子去玩別的。而是抓住這次機會幫助孩子經歷挫折。下面就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蹲下來):媽媽知道你很想玩,對嗎?(說出孩子的感受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手段,這樣孩子會好受一點,因為他感到你的理解和愛)。

    孩子點頭。

    媽媽:但是現在別的小朋友在玩,太不巧了。我們想想辦法好嗎?(把孩子從消極的負面情緒中引導出來,有積極面對的能力)。

    媽媽:我們是不是可以和小朋友商量一下,他玩一會兒讓我們玩一會兒,然後再讓他玩,你說怎樣?(教育孩子更具體的操作方式,讓理性的語言替代感性的情緒。孩子的應答很重要,這樣這個建議就是我們的方法而不是大人的方法,提供商榷的榜樣。注意,這位媽媽一直用「我們」而不是「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和自己在一起經歷這個過程)

    媽媽接著讓孩子練習一下商榷的語言,然後自己和孩子走過去和鞦韆上的孩子交流。很多父母聽到這個事例說在現實中別的孩子往往還是不肯讓。雖然這樣的結果還是會讓孩子受到挫折,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嘗試是不必要的。相反,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父母總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個明確積極的人生目標、堅韌不拔的態度,孩子就會受到教育。現實中巴菲特做到了,虎媽做到了,狼爸也做到了。所以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