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七章情商(二):情商要素之三: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
    高爾曼對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的解釋是:「一種內在需要所激發的工作熱忱,其目的不是為了外在的金錢和地位。例如對生命意義的一種洞見、工作的喜樂、學習的好奇、活動中充滿著高峰體驗。對目標有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追求。」

    簡單地說,一個內在明確的動機不僅僅是一個明確的目標,讓我們能戰勝挫折實現目標,並能享受努力的過程。在解釋什麼是這種內在明確的動機之前,我先講一個哈佛幸福課的主講者泰勒的故事。

    當泰勒快從哈佛畢業的時候,找到了他的導師,希望導師能給他一些建議,幫助他找到自己可以不會厭倦的工作。導師拿給他一張白紙、一支鉛筆,然後讓他畫一個大大的圓。告訴他這代表他能做的事情。所以第一件事情是把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分開來。然後導師叫泰勒在圓裡面再畫一個圓,告訴他第二個圓代表的是你想做的事情。這兩圓的相互關係很明確:你想做的是應該你能做的,否則就是好高騖遠。緊接著,導師讓泰勒在第二個圓裡面再畫一個更小的圓。這第三個圓代表的是你真正想要做的。還沒有結束,在第三個圓裡面還要畫一個最後的小圓。泰勒一臉惘然地看著導師不知道這最後最小的圓代表什麼。導師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這是你自己真正真正想要做的,先在心裡找到這個,然後在現實中去做。」

    要找到這第四個小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這世界上大部分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沒有找到自己的這個小圓,而是停留在外圍三個圓的某一地方。要進入最核心的小圓需要把屬於外在世界的功利和名譽一層層剝去,用真誠和勇氣來面對自己的內心。有一本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人生勵志書《標桿人生》(PurposeDrivenLife),在2007年全球發行量就已經超過了三千萬冊。這本書的作者華理克告訴人們,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帶有他獨特的目的,一旦能夠用自己的心去找到這個原始的目的,生命就會成為一種被這一真正目標驅動的人生。華理克所描述的這最純真、最原始的動機和泰勒的導師所指的最後一個小圓有著極其相似的功能。就像高爾曼在解釋內在動機時所描述的那樣,它讓你享受人生的過程,但又不會迷失方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停下向著標桿前進的腳步。下面這個現實的例子會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標桿?它對生命又有怎樣的影響?

    有一個黑人女孩名叫柯琳思(MarvaCollins),她出生在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時代和地區。小時候她唯一最大的夢想是能有一份工作。後來這個願望實現了。她開始在一家公司做秘書。但沒過多久,她發現自己對教書很有熱情,做一名教師,才是自己內心的嚮往,只是以前自己不敢這麼想。於是她上夜校,幾年後,她拿到了教師證書。

    後來柯琳思去了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學校,芝加哥的犯罪率之高是全美有名的。很多學生厭惡學習,厭惡學校,一旦離開學校就很容易吸毒並加入街頭幫派。怎樣讓學生更長時間地待在教室裡呢?柯琳思用愛心和尊重感化她的學生,她在學校裡教一年級到四年級,慢慢地,她的學生,那些認為「不可教」的學生,到了四年級就可以讀愛默生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了,十歲的學生就可以做高中的數學。

    但是有人嫉妒並惡語中傷她。柯琳思便離開了這所學校。但那時她已經非常明確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當老師挽救那些即將墮落的靈魂。她開辦了自己的家庭學校。給學生上課就在她家的廚房裡。一開始只有四個學生,其中兩個還是她自己的孩子。漸漸地,更多的學生來到了她的家,來的學生很多都是從公立學校退學的,還有很多街頭的小混混。學生越來越多,她就在外面租了一間房做教室,冬天寒冷無比,夏天酷熱難耐,但是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奇跡在柯琳思的學生身上發生了,柯琳思所有的學生沒有一個輟學。更讓人驚訝的是,那些被別的學校認為「不可教」的學生,無一例外都上了大學。

    柯琳思數十年生活貧困,然而她努力平衡學校開支,因為很多學生都繳不起學費。這些日子還是熬過去了。1979年,情況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CBS《60分鐘》欄目的製片人得知了柯琳思的故事之後,製作了15分鐘的節目,她一夜成名,1980年,美國新當選的總統裡根打電話給柯琳思請她做教育部部長,但柯琳思拒絕了他的邀請,她說:「我知道我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和我的孩子們在一起,我太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了。」八年後,新當選的總統老布什再次打電話請她做教育部部長,她再一次拒絕。是什麼原因讓美國兩任總統選擇柯琳思做教育部部長呢?很清楚,柯琳思找到了最最核心的那個小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標桿。正是因為如此,她可以坦然面對挫折;正是因為如此,她能如此享受過程。

    柯琳思找到了自己的小圓,不僅讓她自己的生命百折不撓,也為她的學生尋找自己的人生標桿樹立了榜樣。今天柯琳思的學生遍佈全美,有政治家、著名律師和醫生,但更多的是教師。

    柯琳思是我的人生榜樣。我和大部分人一樣都在尋找自己的第四個小圓。我們大部分人的工作動機主要還是外在的金錢和地位。這最多是第二個圓,「你想做」的範疇內容,還沒有到達第三個圓,「你真正想做的」。更不要說最核心的「你真正真正想做的」。因為停留在第二個外圓,我們的幸福稍縱即逝。雖然有很好的生活條件,但還是不幸福。這種不幸福讓我們每天長時間地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可怕的是這種不幸福的感受在向孩子們蔓延。不要說真正喜歡學習的孩子鳳毛麟角。就是在自己喜歡吃什麼這個簡單的問題上,很多孩子也失去了方向。就像下面的例子。

    媽媽:中午想吃什麼?

    孩子:隨便。

    媽媽準備好了雞翅膀,招呼孩子吃飯。

    孩子:雞翅我不要吃。

    媽媽:你不是說都可以嗎?那你到底要吃什麼?

    孩子:隨便,反正不要吃雞。

    這個孩子光知道自己不要什麼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樣的孩子無論學業怎麼優秀,他的人生一定是迷失的人生。相反,一個人能找到內心真正的動機後,不僅人生有方向,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迅速恢復,繼續向著標桿直跑。這種在逆境中迅速調整恢復的能力就是抗挫力(resilience)。一個低情商的人由於游離於自己內心真正的目標,有一點小的挫折就跌倒,甚至毀滅。前面提到的那位盧剛就是這樣。在遇到一點所謂的「不公正」時,就萬念俱灰。在他的遺書中寫道他之所以要選擇毀滅,不僅因為對人失去了信賴,而且因為對所從事的研究徹底失去了興趣,認為「現代物理是自己騙自己」。相反那位因槍擊而高位癱瘓的受害人茜爾森,即使遇到了這樣幾乎毀滅性的打擊,仍能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我不能幫助別人,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完整的人。」

    要找到那個最小的圓,或者華理克所說的人生標桿,需要很長的人生探索和一次又一次對自己內心的叩問。很有可能在孩子離開父母時仍沒有找到。作為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小意識到這個目標小圓的存在,並至少從三個方面幫助孩子有勇氣和能力去接近並找到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