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 第二章規矩和愛:規矩和愛的太極圖示
    我曾試著用各種比喻來解釋規矩和愛的對立統一關係,但總覺得詞不達意。有一天,我看著太極圖圓美的曲線,體會著陰陽兩極流動的張力以及和諧的交融,心中豁然開朗。這正是規矩和愛的辯證關係最好的圖解。

    太極圖是中國古人用陰陽兩極對立而又統一的互動來解釋世界萬物的化生。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用陰陽兩極「互為其根」來描述二者的相互依賴和一體性。規矩和愛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愛為規矩之根源,規矩為愛之保障。太極圖不僅直觀地圖解了規矩和愛這種微妙而複雜的辯證關係,也幫助我們反思中國傳統的嚴父慈母的家庭教育結構的合理性。

    規矩和愛的融合性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統一規矩和愛的關係。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而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太極圖非常清楚地詮釋了這樣的統一關係。若把愛和規矩當做陰陽二極,可以看到二者相互交融,渾然一體。這就意味著規矩和愛本質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太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明確地表達了規矩和愛的融合:規矩中有愛,愛中有規矩。這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規矩和愛無論哪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到整個教育的效果。本書中有很多失敗的案例都是規矩或愛走向偏頗的結果。相反,當我們能把規矩和愛在我們的教育藝術中很好地融合統一時,就到達了愛即規矩,規矩即愛的境界。表象上嚴厲的規矩,體現的卻是大愛。表象上的大愛,本質上卻是嚴厲的規矩。已不能簡單區分二者,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塊糖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頭砸同學,將其制止,並讓男生到校長室。等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經在那兒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又掏出一塊糖,「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學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樣的方式。」陶先生拿出第四塊糖:「你已經認錯,再獎勵你一塊,我糖發完了,談話也該結束了。」

    看上去,一團和氣的陶校長的四塊糖儘是愛的體現。但其結果是讓學生自己承認那很不容易承認的錯誤:「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樣的方式。」這樣的規矩不僅要求高而且難做。因為孩子往往因為看到別人不合理在先而無視自己的錯誤。這位同學剛到校長辦公室時一定有很多委屈,想著怎樣為自己申辯。但是陶先生卻用愛的方式讓這位同學一下子自己領悟到了那深處的規矩。這個嚴厲的規矩教育是在愛的包容中實現。我相信這位同學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愛的規矩。能將愛和規矩做到如此統一,陶先生真不愧為當代的教育藝術大師。

    規矩和愛的對立性在太極圖中,陰陽兩部分雖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其相互對立也是一目瞭然。這樣的對立關係在規矩和愛的體系中又是怎樣體現的呢?有人認為規矩和愛是永遠對立的,給孩子做規矩一定會傷害到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愛。持這個觀點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孟子。大家都知道孟子是第一個提出性本善的中國古代哲學家。所以他強調的是愛。但是孟子從來沒有忽略過規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老話最初就是出自孟子之口。在《孟子?離婁上》有這樣的內容。「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翻譯過來就是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孟子認為規矩是畫出方圓和行出仁愛的手段和保障。但是論到家庭中父親給孩子做規矩時,孟子則認為規矩會損害父子之間的愛,甚至提出最好兩個家庭易子而教。」

    《孟子?離婁上》寫道: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詳莫大焉。」

    翻譯成現代文的大意是: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自己的子女,為什麼?」孟子說:「從情勢上來說因為行不通。教育人的人當然是要用正道教育;用正道教育子女而子女不能落實,就會引起父親的憤怒;引起憤怒之後,就會造成父子之間的相互傷害。(孩子說)『夫子拿正道來教導我,夫子自己並沒有完全符合正道。』這就會造成父子之間的相互傷害。這樣父子之間相互傷害,也就使父子之間關係不好了。古代的時候是換別人來教育子女,父子之間不因為善不善而互相責備,一旦以善不善而相互責備就會造成心情背離,一旦造成心情背離,沒有比這種不祥更大的。」

    孟子在這裡提出了規矩損害愛的兩個重要原因。首先,由於孩子的行為達不到規矩的要求,父親就會因為憤怒而傷害父子之間的愛。其次,由於孩子指責父親自己所行不正,這樣的責備讓父子的彼此情感受傷。仔細分析孟子所講的這兩種情況,我認為並非因為規矩而是父親自身的不足損害了愛。首先,父親的憤怒是因為缺乏忍耐,本身就是愛的不足。其次當父親因為自己行為的過失而失去了做規矩的權威和力量時,積極的方法是父親應該因著對孩子的愛來改善行為,而不是像孟子所提倡的那樣用簡單的易子而教來掩蓋父親自身的不足。

    我不否認在特定的情況下,適當的易子而教可以是一種補充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在美國很多家庭都會給孩子找一個教父或者亦師亦友的長輩(英文叫mentor)。但是孟子所謂的易子而教顯然比這樣的情況走得更遠,是把雙方的孩子送到對方的家庭裡生活接受規矩。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在孟子看來規矩和愛之間存在著永遠無法調和的對立關係。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易子而教來迴避和割裂規矩和愛的關係。

    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混淆了規矩和愛暫時的對立和長遠的統一。在教育孩子的短暫過程中,規矩和愛確實存在著暫時的對立和分離。但是這種暫時的對立,從長遠來看,規矩未必一定損害父母對子女的愛。確實,做規矩時我們很難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愛,但不意味著永遠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特別在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中,很多子女都是長大後才開始體會到父母的愛。所以,從長遠來看,這種規矩之後的愛不僅不會讓子女疏遠父母,反而可以讓子女更加感恩父母的用心良苦。當然,要實現規矩和愛長遠的統一,需要我們平時有愛的積累。就像一個銀行賬戶裡面儲存的是愛,每次做規矩都會用掉一點愛。如果沒有平時愛的積蓄,每次規矩都是透支,時間長了會徹底壞賬。相反,平時有愛的積累,每次做規矩雖然會支出一些愛的現款,但不至於壞賬。從長遠來看,做規矩就是一種愛的投資,如果能量入為出地使用愛的儲蓄,不僅不會失去愛,還能在將來產生更大的愛的回報。

    太極圖中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基本結構是嚴父慈母。但是如果簡單地把父母的教育角色分割成對立的規矩和愛的功能,父母之間會常常發生爭執,產生矛盾。這樣的家庭中往往是嚴父有規矩缺乏愛,慈母只愛不做規矩。這樣愛和規矩的分離無論對做規矩還是愛孩子都會產生困難。正如陶行知先生總結的那樣:「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輔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示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瞭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主張不一致的弊病。」

    而在太極圖中,父嚴和母慈之間的關係就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直線,而是用柔和的曲線來相互融合。如果黑色代表父嚴,白色代表母慈。在太極圖中黑色的父嚴中有一點白色。這個白點可以理解為嚴父的愛,這種在規矩背景中突兀的愛體現的是一種很高的教育境界。《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人父,止於慈。」意思是作為一個父親,最高的境界就是慈愛。這是對太極圖中的嚴父之愛的最好詮釋。太極圖中白色的母慈中也有一個相應的黑點,這一點可以理解為慈母之嚴。中國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母親都明確地為我們昭示了這個道理。無論孟母或岳母,她們為世人所尊崇的不是一般的母性的慈愛,而正是她們母愛中體現的理性和嚴格。所以這兩位偉大母親的也在告示世人:為人母,止於嚴。

    規矩和愛的辯證關係不僅在中國傳統的太極圖中得到詮釋,在現代的西方教育研究中也同樣得到了論證。下面我就用一個影響深遠的理論模式詳述為人父母中規矩和愛的關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