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下) 10 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
    邁克爾·波特

    企業成功、經濟繁榮的動力是壓力、挑戰和機會,而非靜態的環境或外在協助。進步來自變革,而非為穩定而穩定的偏見。

    到目前為止,本書已就一些貿易大國的產業發展形態逐一討論過。由這些研究中,我們得到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絕非靜態不變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能在國際間競爭的產業,形態上已有很大的轉變,國家經濟的發展也是由低競爭優勢向高競爭優勢發展轉變,同時努力發展生產力更高的產業與產業環節。綜合這些現象,就是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在本書所研究的各國當中,有的發展速度驚人,有些則在持續發展上遭遇困難,連帶造成生產力提高速度的遲滯。如果將戰後各國的表現加以分類,我們不難發現,國家經濟發展是由一些基本力量推動的,而且也同時存在一些反作用力,妨礙經濟的發展。

    本章主要以競爭優勢理論檢視經濟表現,並從競爭現象中分析經濟的發展過程。國家的實力根植於該國產業和產業集群的表現,國家競爭優勢也正是該國許多產業發展的綜合表現,其中原因將在後面詳加解釋。

    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每個國家可以根據它們的產業表現,分成好幾個不同的競爭優勢階段,這些階段也就是該國經濟發展的詳細過程。更具體地說,每個階段所強調的產業、產業環節和企業戰略都不同,就連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因階段不同而有所不同。

    將競爭力階段化,主要是為了協助讀者瞭解各國戰後的發展,也是整合繁雜信息的一個方法,同時,更可討論企業戰略和政府政策的標準所在。

    經濟發展面面觀

    當代關於經濟發展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在討論到經濟發展進程時,觀點卻過於空泛,討論的重點也大多集中在國家經濟如何從農業跨入工業再走到後工業階段,以及伴隨而來的個人態度和組織結構的改變。1

    本書則是希望以更正確的態度處理經濟發展課題。經濟要繁榮,必須將資源轉換為生產力,生產力的增長和差距,又是憑藉著企業體在各類產業與產業環節中競爭成功而來。憑借競爭,除了既有產業能更上一層樓之外,也能培養出新的產業環節並提高生產力。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貿易角色很重要,貿易的作用在於將生產力高的產品出口到他國,並進口生產力低的產品。另外,海外投資也很重要,當企業將生產力低的項目移到海外生產,或直接在當地投資以協助本身生產力高的產品打入國外市場,也同樣具有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國的產業如果不能升級並擴大它對其他國家的相對優勢,那麼就是衰退、落後。在產業集群中,產業彼此相互強化的功能,也意味著產業發展舉措具有連鎖擴張效應,一個產業的成功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部分價格導向或缺少精密技術的產品或產業環節,也將失去競爭地位。

    反過來看,如果國家無法持續改善、創新、維持它的高級產業和產業環節的競爭地位,其他產業也會發生負面的連鎖反應。當企業在產品質量、造型、技術工藝等方面落後時,它所處的產業的發展步伐也會變得踉蹌不穩。國家經濟永遠是處於流動狀態的,這股脈搏也反映出該國內部各股力量的衝擊和影響。

    經濟發展和企業體的國際競爭表現有關,這也是本章研究的焦點。一般而言,國際競爭力是由許多產業與產業環節組成的,它們大都具有發展更高層次生產力的潛能。如果在這些產業上缺乏出口能力,也無力對抗進口產品,那麼國家的生產力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經濟發展進程的基本條件就是:出口高級產業的產品,進口本國生產力偏低的產品。

    競爭的範圍越來越廣了,國際競爭力也成了國家經濟是否繁榮的決定因素。表1–1說明了一個重要事實:有些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美國為例,其貿易比重雖不高,但卻有許多國家的企業在美國設立分公司,也就是說,美國國內的企業事實上處於國際競爭和跨國競爭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想要維持經濟力顯得特別艱辛的緣故。

    競爭優勢的發展階段

    國家經濟會表現出不同階段的競爭優勢,這反映出該國企業、產業、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本錢。一般來說,競爭優勢主要反映在國家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表現方面,但也涉及一些只在國內市場競爭的產業表現;不過,國內市場需求表現並非必要條件。2

    將國家競爭優勢階段化,目的不在於解釋國家經濟的完整表現,或是它的全部發展過程。這種階段化進程,可能會排除一些考慮因素,而且也沒有哪個國家完全符合這種階段設計方式。3因此,設計競爭優勢的階段化,主要目的在於清楚地刻畫那些促進國家經濟繁榮的產業特色。

    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是由各種類型的產業組成的,這些產業又有不同的競爭條件。即使像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也有完全依賴天然資源而求得競爭力的產業。不過一般而言,大多數成功的產業,其競爭優勢基於更廣泛而精細的條件。

    暫時撇開經濟的多樣性,我們可以在一個時間點上,標出國家經濟形成競爭優勢的模式,這些模式也可以從成功的產業、產業環節乃至於採用的戰略形態看出。這種相似性主要是因為產業的鑽石體系和國家優勢的關鍵要素基本上是相同的,差別只在於個別產業有它的獨特情形。同樣,由於產業集群效應會使國內產業發展和升級齊頭並進,因此競爭優勢狀態也有集中化的傾向。更重要的是,成功的生產要素(如高級技術人力資源)可以廣泛地用於各種產業,生產要素的創造機制又有先後發生順序(部分來自於成功的示範效果),同樣促成成功的生產要素會以平行方式橫跨各產業之間,以至於各產業之間一方面致力於競爭,另一方面也努力推廣新的規範與價值觀。

    因此本書提出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圖10–1是這四個階段的關係鏈。在這個系統中,前三個階段是國家競爭優勢發展的主要力量,通常會帶來經濟上的繁榮。第四個階段則是經濟上的轉折點,國家經濟有可能因此而走下坡路。這四個階段雖然是一種概括性分類,但有助於瞭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與企業在不同時期所面對的問題,以及促成經濟發展或導致衰退的力量。

    圖10–1?國家競爭力發展的四個階段

    階段一:生產要素導向

    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幾乎所有的成功產業都是依賴基本生產要素。這些基本生產要素可能是天然資源,或是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環境,或是不匱乏且又廉價的一般勞動力。這個階段中的鑽石體系,只有生產要素具有優勢(見圖10–2)。在這種條件下,只有具備相關資源的企業才有資格進軍國際市場。

    在此一階段的本地企業,完全以價格條件進行競爭,能夠提供的產品不多,應用的工藝技術層次也不高,技術本身也是廣泛流傳、容易取得的一般技術。此外,企業本身尚無能力創造技術,必須依賴外國企業提供經驗與技術,企業本身能表現的技術主要是來自模仿,或是在本地投資的外商所引進的。也就是說,本地企業擁有的較高級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大多來自外商投資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或是由選擇該國作為生產網點的外商提供的,或是本地製造企業以半成品加工方式學習來的。處在這個階段的企業,很少能與產品的最終顧客直接接觸,海外市場的貿易機會也掌握在外國代理商手中。另外,有些外銷產品,在本地的市場需求有限,甚至是根本不存在需求的。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的經濟,對全球經濟景氣循環與匯率變動非常敏感,因為它們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需求程度和價格高低。同樣,本國生產要素一旦不如其他國家,產業將嚴重受創,喪失領先地位。儘管充沛的天然資源能帶來一段時期的高收益,但是對提升生產力的幫助並不大,其中原因將在後面解釋。

    每個國家都曾在某段期間經歷過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目前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正處於這個階段。另外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天然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家,也處在這個階段。

    一般而言,能夠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出,成功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國家並不多。在這個階段中,以國內需求市場為主的產業可能因進口替代效應而持續擴張,但是驅動它發展的力量是政府的保護措施不讓外國競爭者加入的結果。進口替代型產業基本上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條件,而且保護政策一旦擴散,反而會因產業缺乏效率而降低國家的生產力。

    階段二:投資導向

    在投資導向階段,國家競爭優勢以從政府到企業之間積極投資的意願和能力為基礎。這個階段的企業投資行動頻繁,它們會大量投資興建現代化、高效率與大規模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並努力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最佳的技術,也常以付專利費、合資或其他途徑找尋更精密的外國產品和製造技術。這一切行動的目標,都在於提高更精密產業與產業環節的競爭能力。雖然這個階段的企業努力爭取到的技術仍落後於國際領先企業(原因是各企業保留了最先進的技術),但至少是公開渠道中最進步的技術。此外,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不單單應用外國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外來的技術。企業具有能吸收並改良外國技術的能力,是它們突破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向投資導向階段的關鍵。當企業進入投資導向階段時,外國技術和方法大多僅供內部參考,主要依靠的是自行改良行動。由外國協助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此時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

    面對國內競爭的年代 當國家處在投資導向階段時,政府、人民和企業都會致力於生產要素的發展行動,並努力進行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以提高競爭條件。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雖然大量增加,但薪資仍低廉。這些技術人員能操作精密複雜的機器設備,甚至改進技術。企業也開始建立國際營銷渠道,並嘗試與產品使用者直接接觸。同時,它們也能為國外大客戶提供半成品加工服務,並尋求與外國企業合作的機會。這段時間,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促使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引進新模具和現代化製造工藝。第二階段的企業也會把目標定在支持技術和資產的投資上。企業同時開始勇於冒險,因為許多產業出現新的企業,國內的競爭也已達到白熱化程度。

    當國家處於此階段時,競爭優勢來自從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到競爭環境等一連串的改善(見圖10–3)。企業雖然仍依賴基本的生產要素而獲利,但也將競爭優勢延伸到了花費不高但屬於更高階段的創造性生產要素上面,國家也在一般性的生產要素上佔有相對優勢(如大學程度的工程師)。大環境中的教育和研究機構等生產要素創造機制,也運作得更順暢了。在這個階段中,由於技術更專業且充分內化,設備也接近現代化程度,這個國家的生產要素也將得到更有效率的應用。

    小試鋒芒的階段 投資導向階段的含義是,舉國上下願意投資一些最基本的優勢階段,但是這種投資不足以發展獨特產品或應用獨特流程。企業仍在標準化程度較高、價格競爭比較敏感的市場環節中競爭,它們的產品設計也會遷就外國市場的需要。這一類型的產品通常比全球最先進的產品晚一個世紀左右。同樣,企業的工藝技術雖然幾近精湛,但比起最先進的技術也還差上一截。不過,和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相比,處在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已經能在更廣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競爭,而且有些產業已有較高的進入壁壘。有些領先產業也開始將新的優勢擴展到相關的產業上面。

    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內需求基本上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因為國民生活水平雖有改善,但仍普遍偏低,而且在起步過程中仍能專業化的企業並不多。因此,有些出口產業的產品甚至完全不在國內的市場上銷售。這個階段所產生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供給面而非需求面。

    圖10–3?投資導向階段的經濟

    然而,能夠在投資導向階段脫穎而出的國家,大多是國內市場需求較高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因為國家的地理位置,對航海運輸有很大的需求而先後發展出成功的造船業),或是國內有特殊的大量需求,而外國卻忽略的產業(如日本人對小型黑白電視機的需求)。圖10–3即顯示出這種片面而顯著需求條件的關係。

    強調發展本國智能 在投資導向階段,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通常還未發展。相關產業的生產幾乎清一色依賴外國技術、外國設備,甚至外國零配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工藝流程雖然很現代化,但是仍落後於發達國家,它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也影響並限制了自行創新的步調。

    在投資導向階段,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特別講求規模經濟的產業,資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零件與標準化產品產業,比較不講求售後服務技術的產業,不怕轉移且為其提供產品和工藝流程的來源不只一處的產業。4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最重要的優勢往往還受限於低勞動力成本、大規模生產、應用現代化設備的產業。一般而言,這類產業通常是相對較成熟的產業,是下游成品、基本零部件差異不大的原料產業。以成熟產業為例,外國競爭者可能因為設備陳舊過時,而將生意轉給敢於更新資產設備的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

    儘管很多人認為技術無國界,但從投資導向階段來看,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處於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往往只能吸收或爭取到某些產業的技術,所發展的生產流程和模具也無法持續,原因就在於這一階段仍缺乏能夠積累經驗和高度專業化的人力資源。通常,它們在其他國家的企業因競爭壓力而有意尋求海外合作時,才有機會取得這些重要技術。

    投資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機會大幅增加,工資與生產成本開始起伏波動。對於習慣價格競爭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來說,此時它們逐漸喪失了競爭地位。與生產要素導向相比,投資導向階段對匯率和全球市場變動的抵抗力雖然提高了,但體質仍很脆弱。由於選擇外國現有技術、發展大規模生產,以及和更發達國家供應商的關係都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有些產業不得不以失敗收場或失去競爭優勢。

    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基本的生產要素和投資意願。政府在這一時刻的角色也很重要。政府可以引導有限的資本流入正確產業、鼓勵冒險精神、提供暫時的保護措施以鼓勵新企業加入國內市場、發展更有效率的基礎設施、激勵企業獲取國外技術、鼓勵出口等。在這段期間,雖然企業在創造更高級生產要素上的能力已經增加,但政府仍需要扮演帶頭的示範角色。

    投資導向階段的經濟,需要舉國上下有重視投資與長期經濟增長的共識,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消費與平均收入。由日本和韓國的情形可以看出這種共識的威力。5這個階段的政府政策講求效率,決策流程強調紀律、果斷和長期規劃。政府應該持續承諾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並在提升競爭力的先決條件上做投資。政府也可以輔導重點產業,以營造一個積極競爭的國內市場。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措施是暫時性的,目的在於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但必須注意的是,保護藥方一開,也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毒藥,政府的最大考驗就在於為這些善意行動掌握標準。投資導向階段的一些發展因素如果處置不當,經濟發展仍可能失敗。因此,穩定的政府、良好的行政人員,以及能抗拒特權的社會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

    一個不容易跨越的門檻 在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中,投資導向階段很早就出現了。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國際性流動,也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比如說,19世紀時,德國產業就有計劃地進口英、法等國家的技術,並吸納它們的工程師以提升德國的產業水平。同時崛起的美國經濟,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普遍,想要進入投資導向階段的困難減低了,原因是全球市場對技術、材料和資金的需求比以往更大,各國也開始採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

    投資導向階段也是多數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門檻,能成功跨越的並不多。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成功的例子不外乎日本與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西班牙和巴西本來有機會成功,但是它們被各自的缺點限制住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中,有些缺乏強有力的本地企業,或沒有內化的產品和工藝流程,或企業對主導國際銷售渠道的誠心不足,或缺少充分且進步的生產要素,或內部競爭不夠激烈等。邁向此一階段的過程中,究竟有多少陷阱,本書在討論政府政策(第12章)時,有更詳細的分析說明。這裡想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朝這個階段邁進的國家都能成功。

    階段三:創新導向

    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許多產業已出現完整的鑽石體系。如圖10–4所示,在這個階段中,鑽石體系的所有關鍵要素不但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且交互作用的效應也最強。

    呈現銳不可當的競爭力?當國家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各種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的競爭開始深化與擴大,代表這個國家的特殊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特色,也在特定產業與產業環節中出現。由於個人收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對便利的需求增強、國內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講究了。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也以自己強勁的競爭實力,影響著相關企業與國內客戶的精緻化。許多產業因為蓬勃出現的新企業而加速改善和創新的步伐,重要的產業集群開始出現世界級的支持性產業,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也由相關產業中產生。

    圖10–4?創新導向階段的經濟

    產業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依賴生產要素而形成競爭優勢的情形越來越少,許多產業也在升級過程中,擺脫了生產成本與幣值匯率的威脅。產業雖然沒有生產要素優勢,但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創新,產品與製造技術也不斷往前推進。大環境中,更高級的基礎建設、研究機構與更具水平的大學體系也在形成中。這些新機制不但保持自我強化狀態並創造高級而專業化生產要素,同時也與特定產業形成聯繫,營造出銳不可當的氣勢。鑽石體系正在產業與產業集群中發揮自我強化功能。

    這個階段被稱為創新導向階段,原因是企業除了改善國外技術和生產方式外,本身也有創造力的表現。本土企業在產品、工藝流程、市場營銷和其他競爭方向上已經接近卓越的程度。同時,如果有相關產業的支持,本國有利的需求條件、堅強的供應商產業基礎、專業化生產要素,可以讓企業持續創新,它們的創新能力又形成其他新產業出現的原動力。

    投資國外的階段?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企業會轉戰國際市場的差異化產業環節。它們的競爭雖然離不開成本,但競爭方向卻從生產成本轉至生產率上,因為它們更強調先進與高級的技術表現。同時,企業也開始逐步撤出價格競爭或比較簡單的領域,並將這些領域讓給其他國家。

    這個階段的企業除了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並逐步鋪設國際營銷與服務網絡之外,還搭配已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並採取國外設廠的製造方式以降低成本,並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顯示出創新導向階段就是投資國外的階段,而這些表現與鑽石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很大的關聯。

    垂直深化發展?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國內產業可以朝好幾個方向發展。當一些率先進入這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出高層次競爭優勢時,這些競爭優勢也在發展過程中擴散到其他相關產業。就這個方面來說,產業集群會以垂直深化的方向發展。下游產業的產品競爭力會帶動上游、供應產業(包含機械設備業);同樣的活動也可能是由上游延伸到下游。這種情況最初只在國內進行,然而只要經濟體系健全,很快就會擴張到全球競爭。垂直深化的產業集群也許是由生產要素導向或是投資導向形成,而一旦出現深化現象,即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已具有基本的創新能力。

    橫向水平發展?創新導向的第二個方向是,產業集群由縱向轉為橫向的水平式發展,形成更新更大的產業集群,這一步是由既有的企業或新加入的企業共同推動新產業而形成的。當國家生產力的提高並非依賴極少數產業的出口表現,而是由各種類型的市場表現撐起時,這個國家的經濟正在發展。這個方向的發展過程會減少經濟危機,原因是國家不再受少數產業的影響,企業也因專業化需要而朝向生產力更高的產業環節推進,生產力低的活動則逐漸移到海外進行。當產業處於縱向、橫向交織發展狀態中,企業有非常多改善和創新的路徑可以提高本身的生產力。水平化的發展方向也會創造更多跨產業的擴散效應,使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過程更紮實堅固。

    服務業走向國際化?創新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受到製造業發展的刺激,國內的優質服務業也將實現國際化。當國家處於生產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階段時,該國服務業很少能在國際市場上抬頭。唯一的例外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海運業,或海外工程建設產業的一些產業環節。反過來說,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服務業會因先進企業對市場營銷、工程顧問、測試業等更專業化的服務需求而蓬勃。工程顧問、廣告等高水準的服務業,會因更專業的人力資源和生產要素需求而出現。本國服務性企業會隨製造業的國際化而走向海外。高學歷、高收入和專業化的消費者,也需要更專業的服務,而本國需求正是服務業創造國際空間的根基。

    和前兩個階段相比,創新導向階段特別強調高質和富裕,同樣使得高級服務業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過,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優勢能否順利產生,仍必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在這方面,美國和瑞士的表現就很成功,德國與意大利就遜色許多。

    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對總體經濟的變動和外在事件影響的免疫能力也最強。處在這個階段的產業,因為競爭焦點放在技術與產品差異上,成本與匯率變動的打擊有限;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也能減輕環境變動的影響。有競爭力的產業更因本身的多元化,而避開了它對任何單一部門的過度依賴。

    政府要無為而治?處在這個階段的政府,角色也不同於前兩個階段,政府的政策應該放棄過去干預產業的做法。如果政府繼續執行資本調度,採取保護、設置產業進入門檻、出口補貼等直接干預行為,只會打壓以創新為競爭基礎的效率。刺激創新的衝力、培養創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的取捨等大多數活動,此時應該交給民間部門負責。當一個經濟體走向深化和多重方向時,政府不可能再掌握或控制既有和新發展產業的動向,而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越來越多,也減弱了政府的指引作用。此一時刻的政府應該做一些間接活動,諸如刺激或創造更多更高級的生產要素、改善國內需求質量、鼓勵新商業出現、維持國內競爭熱度等,這部分在第12章會有更完整的說明。另外企業則應自行扮演更積極創造生產要素的角色。

    在19世紀前半葉,英國已經走到創新導向階段。美國、德國和瑞典則是在21世紀先後進入這個階段。70年代的日本和意大利也處於創新導向狀態,不過對意大利而言,它的北部地區可能從12世紀初就已進入創新導向階段了,只是當時的產業內容與今日是完全不同的。

    階段四:富裕導向

    如果能持續國家發展動力、充分發展本國優勢,那麼應該可以順利通過競爭優勢發展過程的前三個階段。國家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激烈,有競爭力的企業與產業也會越來越多,跟不上步伐、生產力低下的產業環節,也將被淘汰。

    社會價值掛帥?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與前三階段正好相反,這個階段是經濟走入衰退的局面。主導這個時期的力量是前三個階段積累下來的財富。但發生的問題是,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既有的財富並不足以支撐經濟本身的需要。形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投資人、經理人和員工試圖拒絕新的轉變,持續投資和創新的行動也已不再,經濟發展的步調被打亂。此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目標也與過去不同,重心放在社會價值上面,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社會價值其實是根植於經濟持續進步的基礎上的。

    進入富裕導向階段後,企業也開始喪失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會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國內的競爭活動衰退、經營戰略由積極轉向保守、企業再投資的意願降低、大企業左右政府保護政策使自己與競爭者隔離。6另外,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第一代企業家逐漸凋零,取代他們的是習慣在體制內活動的新生代經理人。企業、工會相繼失去冒險精神,也缺乏競爭的熱情,創新衝勁與敢向成規挑戰的勇氣也不復存在。員工因收入提高、視野開闊,而不再熱衷於工作。勞資之間也為了維持自己既得的權利,關係日漸僵化;勞資的互不相讓又成了改善生產力的根本障礙。

    處於這個階段,人們對其他領域的工作興趣遠大於產業界。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逐漸消失,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疏忽,又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社會對創造生產要素的投資比例大不如前,其他領域的投資反而抬頭,而國家對有錢人課以重稅的趨向,又壓制了人們的投資意願。總而言之,富裕導向階段的最大諷刺是,產業投資表現不但不足,而且還在慢慢衰退中。

    處於此一階段的國家,過去成功積累的資金也使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出現改變,投資人的目標從積累資本變成保留資金。經濟體系創新速度減緩,又造成產業投資利益不如從前。資金因此流到土地等不動產上面。

    經濟活力開始下降 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徵是企業併購。因為企業擁有的資金已超過內部需求,但又不願意冒險投資成立新企業,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併購其他企業上。併購同時也反映出企業不願競爭只求穩定的態度。對企業而言,併購造成了一個不必成立新公司也能持續發展,或是在現有產業中擴大自己實力的假象,然而併購活動對產業創新的傷害大於幫助。圖10–5解釋了富裕導向階段的情形。

    圖10–5?創新導向階段的經濟

    由於客戶忠誠度和市場佔有率不會一夕之間消失,處在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的經濟衰退情形開始時並不明顯。然而當高生產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失去既有優勢時,既有的產業集群將如滾雪球般被解構。這個解構過程是,不再創新的產業變成上游供應產業的負面客戶,也不再是下遊客戶創新進步的媒介。這種情形一旦發生,一度撐開的經濟將受到限制,基礎產業和下游產業首先失去競爭優勢,接著零配件、機械工業也喪失了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可能因為國內的特殊需求,或在實力強勁的特定相關產業支持下,迸出幾波競爭力火花。而其他不斷進步的外國企業則憑其新起的競爭優勢,開始購買富裕導向階段國家的企業,並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全球戰略中。外商也在這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導致當地公司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逐漸流失到外人手中。

    當企業無法維持高層次競爭優勢時,本國許多產業的規模也會縮小,重回價格競爭的戰場上。工資增長緩慢和失業率升高,也使得企業降低改善生產力的意願,進而放棄國外市場。當個人收入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時,國內市場的需求質量和挑剔程度也開始下降。一個諷刺的現象是,處於此階段的國家,能夠維持競爭優勢的產業,必然是人力素質和技能不遜於其他發達國家但薪資相對較低的部分。不過,由於經濟停滯的壓力越來越大,勞資間的關係越來越差,創新行動也越來越弱,易攻為守的企業,心情日漸沮喪,向政府求援的聲浪也大量增加,結果對產業發展又造成更長遠的傷害。

    維持優勢的四類產業?在創新導向階段,國家的創新和競爭優勢都處於巔峰狀態,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則剛好相反。能在這個階段仍保持競爭優勢的企業,大致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本國仍維持高水準和高級需求的產業。這類產業是靠國家過去積累的財富而存在,像個人資產、高收入、奢侈需求。金融服務業、娛樂業、以便利為導向的產業等就是其中幾個例子。第二類產業是該國長時間投資特定領域所形成的,這些領域包括基礎科學、藝術、高級專業化教育、充沛且高水準的人力資源,或是如健康醫療、國防等社會開支的領域。這些有歷史背景的財富,表現在產業上如生物科技、教育服務、太空科技、國防武器等。第三類產業是具有搶先進入優勢的產業,它本身具有品牌忠誠特性(如香煙),或是長期不曾發生重大變化或技術不連貫現象。第四類產業則是該國保有初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產業。這四類產業的共通點是富裕,富裕是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在富裕導向階段,服務業所扮演的角色很複雜,由於許多服務業的競爭是屬於本土化多國競爭性質,必須通過在當地設立分公司的方式進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在國際競爭的消長並不如製造業大。因此,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服務業占國家收入的比重往往繼製造業之後快速崛起。由於財富會創造有利的本國需求條件,有些領域的服務業(或與其相關的製造業),甚至還會繼續擴張。不過,由於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本身就在發展中,要定出它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容易。而且,服務業在國際上的成功不表示製造業開始衰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某些服務業的表現,會反映出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兩極化的表現?富裕導向階段會導致經濟衰退,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產業競爭優勢,並不足以支撐生產性就業、維繫生活水平的需要。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經常會有兩極化的表現。首先,它是一個富裕國家,它的企業和人民在享受過去努力成果的同時,資金與財富毫不匱乏,這也是每個國家長期努力想要達到的目標。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可能對國內的產業投資不足,但在海外投資卻出手大方。另外在對外投資活動上,本國企業也逐漸從延伸本國力量或技術輸出(這是創新導向階段最常見的活動),轉變為純粹的資本輸出,本國企業可能運用資金買下外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經營管理上仍是完全交由對方負責。

    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方面,則是一個暮氣沉沉、委靡不振的國家。這個階段的許多企業會有接二連三的問題,失業壓力持續上升,生活水平也不斷下降,社會福利費用大幅超過經濟能提供的程度。對有錢人課以重稅似乎成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唯一可行辦法,但這又傷害到大眾的投資意願。這段衰退過程可以拖延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經濟出現新的撞擊為止。

    英國的經濟很早就進入富裕導向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又有好幾個國家出現這個階段的經濟特色。有關這方面的情形,本章在後文中會有更完整的探討。

    提升競爭力的先決條件

    國家的產業經歷了生產要素導向、投資導向和創新導向三個階段之後,還要看它是否具有推動產業往高層次競爭優勢前進的動力。這股動力也就是產業的發展壓力,它使企業奮力向前,進而促成系統化鑽石體系的出現。

    以下就是促使國家經濟進步的幾個重要條件:

    ?生產要素創造機制: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數量會限制經濟的競爭潛能。由於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都需要高級而專業化的生產要素,一個功能正常、運作良好的生產要素創造機制,將為產業打下競爭優勢的基礎。

    ?動機:產業要由前一階段邁入下一階段,需要從員工到經理人的相互配合。他們必須願意長時間工作以賺取更多工資、獲取更大利潤、成立新企業或擴大現有經營規模。這種工作動機的關鍵在於新的構想、認真工作的回報;企業的股東也是靠著這種信念而持續投資。

    ?國內市場競爭:經濟創新和進步的力量,來自國內市場各類產業間的激烈競爭,競爭的心態會克服因為害怕失敗而產生的惰性。本國企業的活躍競爭還會對其他關鍵要素形成正面的效應。

    ?國內需求的增加:需求的發展會促使產業朝專業化、高級化的方向發展。要求水平較高的客戶,會讓企業感受到改善的壓力。當一個產業發展時,它就成為相關產業的挑剔型客戶,進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牽動發展的因素還包括個人收入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更加忙碌。當大眾日漸重視社會福利,增加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的投資時,也會刺激新產業的發生。

    ?不利因素的轉換: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如果能轉換成提高生產力的動力,也會形成國家從低層次競爭優勢向高層次發展的契機。不利因素的轉換,主要靠適當的工作動機和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

    ?發展新企業的能力:當經濟要從一個階段邁入下一個階段時,會有新企業不斷地出現。它們可能是新人新面孔,也可能是老字號分出來的新公司。新企業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很大,從良性的產業競爭,到產業走向更新、更高水準的產業環節、推動其他支持性產業的發展,乃至於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等,無不與新企業的出現有密切的關係。

    這些先決條件的重要,不僅表現在它們對產業競爭力的個別影響,還在於它們具有彼此強化、相互影響的效果。產業發展不能缺少高級和專業化的生產要素,但是高級和專業化生產要素的出現,又與改善國內需求條件、不利因素的轉換,以及專業化的支持性產業有關。同樣,產業發展必須依賴強烈的投資意願和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良性的國內市場競爭,支持性產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又涉及本國必須具備發展活躍的新企業,這些先決條件及其相互聯繫缺一不可。7反過來說,當這些先決條件彼此聯繫不良時,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必然受到限制。

    討論國家的經濟發展時,我們必須注意到每個國家的長處與能夠持續的時間都不一樣,這種特殊性與該國的環境有關。同樣,對於制定政策的政府與擬定戰略的企業而言,如果既定的政策或戰略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步調,則將延誤企業或國家的發展。

    機會常推動國家經濟的迅速前進。戰爭、幣值大幅調整、零件價格改變、國內需求改變等,往往為有實力國家的經濟發展開啟方便之門。產業中斷的危機也會讓國內產業結構重組,並為企業或個人創造新的動機。對美國和德國而言,兩次世界大戰如同它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參閱第7章);日本財閥的瓦解,又使日本產業的能量徹底解凍。

    當這些先決條件的力量減弱時,國家的經濟也開始搖擺,甚至倒退、衰弱。這種情形與政府政策的抑制或阻止相關條件的發展(例如抑制工資上漲、課稅過重,造成企業無法再投資)有關。

    同樣,當人們對未來不抱希望、沒有投資意願,或是特殊利益當道無法突破時,刺激產業進步的有關條件也會減弱。

    除非國內的收入、財富已積累到一定程度,不然經濟發展不一定會走向富裕導向階段,也有可能是開倒車的。如果國內市場競爭不夠激烈、生產要素創造活動落後、創業動機低落、需求質量降低,都將削減產業改善和創新的速度,丹麥就是最好的例子。當丹麥的高端產業和產業環節喪失競爭地位時,它的工資和生活水平就會下降。由於經濟的慣性和政府的介入等因素,這個國家的經濟倒退現象,是在好幾年後才明顯出現的。

    創業動機降低和競爭趨緩,同樣也會使國家經濟由繁榮狀態走入富裕導向階段。這類情形不但直接傷害產業的競爭優勢,並會誤導個人或社會,將投資轉移到與產業發展無關的領域。

    國家經濟的發展過程

    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都不相同,各國產業的發展軌跡,可以追溯到它特有的鑽石體繫上。進一步分析之後,可以發現每個國家的歷史與它的經濟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從產業技術的創造基礎、行為規範、社會價值觀和決定需求形態的人們的品位與需要,乃至於所面臨的挑戰看出。

    引發經濟發展的產業大多是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美國、瑞典等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蘊藏豐富的礦產、林產、農產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天然資源產業,是它們邁出經濟發展的第一步。由於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搭配良好,這些初級產業中不斷出現的新企業又衍生出其他相關產業,並在垂直、水平等方向的發展下形成產業集群。日本、韓國、意大利和瑞士等資源不足的國家,它們的發展則是從最終消費品如紡織、成衣、房屋、家庭用品、可本土生產的農產品開始。這些產業先取得國際競爭的地位,再成為產業集群的中心點,並以擴散方式將競爭優勢挹注到其他相關產業或國內市場需要的產業。

    一般而言,經濟通常是由產業集群的上層(上游產業)或底層(最終消費品和服務業)開始發展的。支持性、加工性或中間層次的產業,往往要在投資導向階段晚期或創新導向階段初期才開始茁壯成長。這個層次的產業要具備競爭優勢,前提是本國企業必須要有強勁的人力和高水平的技術能力,日本和20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的韓國就是明顯的例子。一般而言,先是發展國內市場,繼而經營全球市場的各類型機械工業,是國家的經濟走入創新導向階段的指標產業,它的出現表示該國產業具有創新的能力。國家能在綜合性商業與高級服務業中競爭,又意味著它的經濟已經獲得創新導向階段的競爭優勢,因為只有當產業成為挑剔型客戶時,才有這類服務業的活動空間。至於分佈類型很廣的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娛樂、休閒用品等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樣象徵著國家經濟已進入專業技術與高所得消費的境界。

    無限的可能

    國家要跨過這些階段的路子很多,也不必然一階一階地往前走(見圖10–6)。8國家經濟的發展經常是先有一個躍升期,隨後則是時間較長也較混沌的變革期。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產業集群內部與產業集群之間的鑽石體系,需要時間進行互動並產生新的功能。當一個產業成功地脫穎而出時,它會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或促動新產業的發生。由於該產業的示範效應,引發出來的新規範、新價值,又加速了經濟的增長。

    國家經濟也不必然是直線前進的過程。前面提到過,許多國家的經濟就一直停留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或投資導向階段。發展中國家必須認清,除非它們將改善生產要素列為主要考慮,不然它們的經濟發展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至於在戰後發展快速的國家當中,日本很扎實地經歷過前三個階段。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中,投資導向階段雖然充滿艱難和挑戰,但是對一些國家而言,它具有加速增長的效果。不過,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是按部就班地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走到創新導向階段,意大利就在沒有經過投資導向階段的情況下,直接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跳到創新導向階段。至於為什麼意大利無法建立它的投資導向階段模式,後面將作更深入的解釋。不可忽略的是,意大利產業的悠久歷史,人力資源、教育環境也都擁有很好的發展基礎。

    圖10–6?國家競爭力的發展過程

    由於經濟發展會提高國家生產力,當國家經濟經過前三階段的發展之後,繁榮的景像是可以預期的。有些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即使仍停留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人民仍然享有高收入,只是這種情形是否永遠持續下去,是個疑問。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由於石油蘊藏豐富,幾十年來都維持了較高的人均收入。加拿大的高生活水平也是與它驚人的天然資源有關;加拿大擁有國際地位的產業,幾乎清一色是天然資源密集的產業。

    不過,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只要資源耗盡、外國的新資源出現、因技術變遷而減少或淘汰對資源的需求,這些資源密集型產業國家馬上會出現危機。另外,豐富的天然資源還會帶來其他微妙的問題。處在這種環境中,人們不需努力提高鑽石體系功能,照樣獲得很高的國民收入,如此一來,國家經濟就無法超越現況。另外,能夠形成產業集群發展主力的電子產品、精密工業儀器、零件等中游產業,往往因為工資無法與資源密集產業相比,同樣面臨無法發展的矛盾。當國家資源豐沛驚人時,它確實可以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直接邁入富裕導向階段。可是富裕導向階段常見的缺少競爭、勞資關係對立、政府保護和維持現狀等情形,正在引發新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加拿大和挪威所面臨的危機。

    國家如果停留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幾乎注定無法持續提高生產力,或擴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類型。21世紀以來,幾乎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是以充沛的資源條件達到經濟的持續繁榮,並在國際上知識密集的產業中參與競爭。唯一例外的是美國,但是美國歷來信仰自由競爭,而且一波波的移民更帶來強烈的創業動機。

    國家一旦走入富裕導向階段,經濟遲早是要走下坡路的。問題是,由前三個階段所積累下來的產業實力,以及搶先行動的優勢、富裕導向階段的腐蝕效果,往往要在幾十年後才出現。事實上,由於處在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對休閒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可能還會激發出一些新產業。此外,在國家從創新導向階段進入富裕導向階段的轉型期間,因為企業減少投資、坐享其成,員工和經理人的工資漲幅超過生產力的改善程度,但國民的生活水平和企業利潤卻是不降反升。

    當國家經濟陷入富裕導向階段的泥潭後,它有可能重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理由很簡單,當生產力較高的產業喪失競爭力後,工資和其他因素成本會大幅下降,使得國家必須靠成本因素競爭。以英國為例,飽受富裕導向階段的摧殘之後,今天的英國正是以相對較低的工資吸引外國企業前來投資。曾經在12、13世紀獨步全球經濟的意大利,它的產業表現則似乎一直在富裕導向、生產要素導向、創新導向等階段循環。9如果想要打破富裕導向階段的經濟下滑趨勢,往往需要改變政策、跳脫慣性,或大幅改變社會價值。

    十國競爭史

    國家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可以為研究提供新的視野。儘管每個國家所處的競爭發展階段、發展路線並不相同,但是通過經濟發展階段的架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本書所研究的10個國家未來將面對的重大課題,這也是第13章要詳細討論的重點。

    圖10–7顯示出各國自戰後以來競爭優勢的演變,以及競爭力的發展階段。該圖一方面反映出各國經濟形態的轉變,同時也是前三章的總結。

    狐假虎威的新加坡?前面對新加坡的敘述不多。新加坡雖然進步很快,但是經濟規模仍處於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它主要以工資低廉、教育水平高的人力資源,以及道路、港口、機場、電信等良好的基礎設施,吸引外國的跨國企業來此發展,但是本國企業的發展有限,而且也不是政府產業政策考慮的重心。新加坡能夠提高國內的生活水平,主要是它致力於提高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水平,進而帶動工作質量的表現。在這方面,其他同等級的國家無一能及。例子之一就是在美國的外籍留學生中,新加坡的平均比例最高。但是,新加坡畢竟還只是一個外商公司的生產據點,而非國際企業的發展基地;國外的跨國企業使得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快速,風險性也相對低於韓國。然而,除非新加坡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國際性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企業總部,不然它的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限制。

    韓國自立自強?韓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走上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國家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紡織、成衣等資源依賴性產業。韓國與新加坡、中國台灣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投資導向階段。韓國能有這樣的成就,原因是它的政府和企業選擇風險性較大的發展路線,它們努力發展本土性產業,減少對外商的依賴,並向國外大量貸款進行國內投資。這步險棋使得韓國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大增,也爭取到長期的經濟繁榮。

    圖10–7?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競爭力的發展情形

    處於投資導向階段的韓國,表現依然卓越。它不斷引進外國技術,而且積極進行大量投資,保持機器設備的現代化,不怕風險勇於承擔,以及國內競爭充滿活力,這些使韓國一些准高級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也有不遜於發達國家的表現。一般而言,韓國企業主打成本戰略,競爭重心是對價格敏感的產業環節。它們的產品和工藝技術雖然很新,但是尚未達到高水準的程度。在國際市場競爭裡支撐它們的優勢是工資低廉、技術好、生產率高的勞動力,以及現代化、有效率的機器設備。在引導投資方向、限制外國投資、協助企業取得國外技術和保護國內市場等方面,韓國政府不但不遺餘力而且作風強勢;和新加坡政府相比,韓國同樣致力於提高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新加坡與韓國政府的相異之處在於:韓國的政策主要針對本國企業的發展、較少遷就外商公司的需要,政府和企業也朝研究發展方面投資。

    造成韓國未列入發達國家之林的因素很多,例如韓國產業在引進外國技術並加以內化方面的能力還不足。針對這一點,韓國企業事實上正在進行加強。它們除了努力發展技術、尋求自己的國際市場渠道、建立自己的產品品牌外,還有一批韓國大企業已展開全球化戰略。不過,韓國人要把經濟推入創新導向階段,還缺少支持性與相關產業以及國內市場的需求。今天的韓國,支持性與相關產業雖然有發展的跡象,但是競爭主力還是放在下游成品上,它們的產品設計、零件、生產設備大多仍由國外進口。此外,韓國國內市場的專業程度和挑剔程度,也尚未形成企業改善與創新的壓力。韓國產業的挑戰是:如何維持發展狀態,使經濟順利進入創新導向階段。

    步履蹣跚的丹麥?前面對丹麥的敘述不多。這個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它的企業主要是集中在農業、食品、日用品、醫療保健等幾個產業集群,並形成丹麥的競爭優勢。不過,丹麥的經濟發展功力還不及其他發達國家,人們的創業動機日趨模糊、產業競爭不夠激烈,再加上政府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等,都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威脅。丹麥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它在提高生產要素質量的速度上,落後其他發達國家甚多。如表7–1所顯示,丹麥的整體生產力增長過於微弱,製造業的表現尤其差。如果照目前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丹麥的經濟將越來越依賴生產要素成本和外商公司的本地投資,後者又將成為丹麥經濟發展的限制。

    意大利的跳躍式發展?戰後的意大利,經濟發展是由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直接邁入創新導向階段,產業發展程度也僅次於日本。意大利經濟的崛起,主要源自兩次世界大戰對舊有經濟的嚴重破壞,以及低廉勞動力所形成的競爭優勢。然而更重要的是,戰爭並沒有摧毀意大利國內市場高水準的需求品位、企業家精神,以及國內活躍的良性競爭。這些因素使得意大利不但能推進高水準產業環節的發展,還能挖掘產業集群的深度,形成零配件產業,同時也培養出健全的機械工業。10供應商、客戶和機器設備製造商之間的相互支持,促使意大利經濟快速發展。另外,意大利從1969年起,工資已開始顯著增加,里拉在1978年止跌回升,這些都有協助意大利產業提升競爭優勢的效果。在這些條件的配合下,意大利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轉型成功,成功地走入創新導向階段。

    意大利不像韓國或日本,經濟發展過程出現明顯的投資導向階段。它能在短短數十年間由生產要素導向階段躍入創新導向階段,背後的支撐力量包括幾個世紀以來的產業歷史、充沛的技術人力、重視科學文化、挑剔的國內市場需求、國力富足,以及相對於亞洲地區國家更高的生活水平等。意大利的成功產業大多不以規模取勝,因此避開了大額投資的門檻。這些長處加上高昂的創業動機、不利因素的壓力,以及激烈的競爭,結果就是該國產業的快速增長。

    意大利政府曾在20世紀70年代,對鋼鐵、汽車、化工、能源等產業部門進行大量投資,試圖將意大利經濟帶入投資導向階段。然而因為國內缺乏有效率的競爭對手、國內需求、基礎設施、技術發展等其他關鍵要素的配合,意大利政府的努力還是以失敗收場。即使政府本身也是問題重重,由於政權頻頻更迭、容易對政治壓力妥協,政府也未能在產業政策上站穩腳跟。幸運的是,意大利政府在干預產業以外仍有很好的作為,成為支持性產業進入創新導向階段的一大動力。

    意大利的經濟,表現出不假外力即能自我發展的重要能力。意大利許多產業的競爭優勢在於,它們能很快轉入其他產業環節和差異化的領域,引進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得時裝、傢俱、食品及其他部門的產業集群更加進步,它的機械工業和特殊零件產業也有明顯的改進。意大利的進步程度只有日本可以相比。整體而言,意大利產業仍然維持著良性的發展節奏,不過除非政府政策和企業戰略能作調整,不然這樣的經濟發展仍有它的局限性。

    瑞典前景不妙?瑞典的經濟在21世紀初已全面轉型成功,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創新導向階段。這個國家的經濟過去相當依賴天然資源,戰後卻成功地轉入運輸設備、機械等其他高級產業,並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集群,使得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瑞典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於需求精緻的國內市場、人力素質持續提升、產業集群之間具有互通能力。另外,由於新原料的出現,挑戰了瑞典原先在天然資源上的優勢,這種不利因素壓力,也迫使瑞典產業積極提升技術水平,並向更精緻的產業環節發展。醫療保健和其他社會福利方面的大量投資,又引導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

    過去幾十年間,瑞典不但保持並加強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製造業生產力的改善也在持續進行。然而,存在的問題是,這個國家產業發展的速度正在減緩中。形成危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瑞典貨幣的定期貶值。這項政策雖然強化了產業在價格競爭上的作用,但也造成生產要素導向產業的發展後遺症。此外,個人工作表現獎勵不足、國內競爭趨緩、新企業不足等問題,也限制了瑞典的現有產業和新產業的發展。還有一個更嚴重的現象是—國有企業比重過高。和民營企業相比,瑞典的國有企業生產力明顯偏低,但是卻吸納了大量的人力資源,這種情形也導致急需技術人力的瑞典企業必須到海外生產。今天的瑞典雖然還能維持既有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但是新興產業的表現卻交了白卷,整體生產力的增長也過於緩慢。這個國家標榜平等主義精神,免除了它陷入富裕導向階段的泥沼,但也很難出現大踏步的進步。瑞典的經濟並不差,但是要繼續維持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有些力不從心。

    變革無人能及的日本?日本是戰後經濟最成功的例子。它從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開始,以低廉的勞動力從紡織等簡單製造業展開競爭,加上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發展等的先決條件,很快推進到投資導向階段。在投資導向階段,具代表性的產業包括:鋼鐵、收音機、小型汽車、造船及輪胎等,它們積極引進外國技術,投下大筆資金發展現代化設備,再加上激烈的國內競爭與依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自然建構出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然而,日本不同於韓國的地方在於,日本的產業發展通常是先滿足國內需求再出口。國內市場條件給了日本企業搶先進入的優勢,提高它們海外市場的滲透能力,也加速了經濟發展的步子。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創新導向階段。這個國家的生產要素條件不斷地發展,企業內部的多元化也使它們的力量迅速延伸到支持性、相關性和下游產業等部門。自1978年以來,日本最大淨值的外銷產業是機械產業和特殊零件產業。由於日本人有效轉換不利因素的影響,能源成本、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反而成為自動化和創新的壓力。這個國家的產業集群不斷擴大,國內需求也成為全球最挑剔、最能接受新產業的市場。同時,國內繼續保持激烈的競爭,使得創新活動不虞中斷,資源密集、簡單加工的產業則逐漸移出。

    在當代產業競爭史中,我們很難找到與日本有相同表現的國家。1986年日元升值,導致企業經營戰略和政府產業政策改弦更張後,20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經濟增長步調變得更快。在半導體、工業機器人、高級材料等新產業方面,日本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領導者。這種領先優勢又回過頭來協助其他產業的發展。不過,日本如果想要繼續維持領先地位,政府政策和企業戰略必須更靈活地調整、修正。

    居安忘危的瑞士?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它雖然是個小國,卻有和國土不成比例的產業規模,並且在精緻化的產業中稱雄。形成瑞士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來自人力素質的提升、深厚的技術基礎、國內市場對高級產品的需求,以及高工資的壓力。另外,該國的低利率和股東同心協力的態度,也是鼓勵企業持續不斷投資的重要因素。

    但是,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瑞士,許多產業如儀器、機械等高級產業,正由國際市場退出,仍能維持競爭優勢的則是和奢侈品或財富相關的產業。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國家的國內競爭處於衰退中,金融體制也限制了經濟的活力。瑞士的問題是,幾十年來的繁榮淹沒了人民的事業動機和冒險精神,新企業的增加速度太慢,以至於無法刺激國內市場的競爭氣氛,結果生產力無法有效提高。

    日漸脫節的科技大國:德國?德國挾帶著優越的科學與技術實力,在19世紀末就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德國產業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它有獨特的自我強化機制,優秀的機械工業帶動了下游產業的發展。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可以帶動其他周邊產業的表現,而且也顯示出提高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的機制已經出現等。一個良性發展的鑽石體系,使德國經歷了兩次戰火後,仍能順利恢復到創新導向階段的經濟優勢。

    不過,當前的德國正走向富裕導向階段,它的市場流失率大大超出獲得率,所流失的市場除了資源性、簡單加工產業,還有像機械、儀器、運輸設備乃至化工等高級產業。另外,金融市場的不斷壯大、財務出身的接班管理人,連帶改變了投資人和企業的發展目標。而勢力逐漸增強的工會,也抑制了經濟的發展活力,國內產業競爭日漸疲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使德國與全球的新產業發展脫了節。

    美國的失落問題?同樣,19世紀末進入創新導向階段的美國,經濟優勢大部分來自資源密集的產業。美國產業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60年代期間,呈現出脫胎換骨的面貌,主要是良好的大環境形成的。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國家對提高生產要素的大量投資、引導市場需求、強烈的個人動機、對自由競爭的堅信不疑,以及居全球領導地位的電子、塑膠、機床、廣告等重要支持產業,發揮了相輔相成的效果(見第7章)。

    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和瑞士、德國一樣,開始遭遇到競爭優勢衰落的問題。重要的產業或產業環節不得不棄守,增加的卻是一些資源密集、原材料產品的產業。以美國的人口來看,它的出口產業比例偏低,這也反映出它正喪失創新導向階段應有的表現。美國雖然還擁有許多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新企業的增長情形也不錯,但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力量卻正在消逝。

    今日的美國,能表現競爭優勢的大多是與休閒、大眾消費、財富管理,或需要積累大量投資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國防計劃,或天然資源產業。美國經濟正邁入富裕導向階段的跡象包括:產業競爭的叫停或消失、保護主義高漲、投資者和經理人不願大量投資等。美國如果不能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有效處理,並對已經落後其他國家甚多的人力資源素質問題進行改善,它的經濟活力並不樂觀。

    陷入財富泥淖的英國?英國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時間最長,也是本書研究國家當中外銷市場流失最嚴重、新收穫最低的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速度太慢,英國雖然有傲人的財富及一些持續繁榮的產業,但是國民生活水平幾十年來卻在持續下降。這也是典型的富裕導向階段的經濟寫照。

    造成英國經濟走入富裕導向階段的問題很多。最明顯的是人民的工作動機低落、人員素質下降、創新速度緩慢。其他問題包括:形式大於實質的競爭方式、前殖民地國家對母國產品的要求不高、一流人才不願意留在產業界、股東監督不夠、管理層自以為是、外界對企業的改善壓力不足,以及對技術和設備的投資不夠。這些問題彼此影響後,又形成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英國的產業表現也是說明富裕導向階段的經濟面貌的最好例子。英國能夠在國際上競爭成功的產業是休閒、娛樂、高價位消費品、財務管理等領域。進一步觀察,它們包含了香煙、威士忌、拍賣會、電影、唱片、書籍、精品傢俱、高級服飾、財務管理、企業服務、高價位產品零售店。能夠在工業上有表現的產業如製藥、化工、工程顧問等,又根植於這個國家過去長期在基礎設施、科學及高級專業人才的投資上。英國有許多跨國企業,並在消費品產業佔有一定的優勢,這與英國較早發展工業,具有搶先進入的優勢有關。此外,長期處於富裕導向階段,也造成英國技術人才和其他各種受過高等教育人員的薪資偏低,連帶使這個國家成為印刷、咨詢、廣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研究業的低價競爭地區。英國另一類出口產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這也是在天然資源承繼下的典型表現。

    撇開這些成績不談,英國在大多數的基礎製造業和中間產業上,已看不到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在國際市場土的潰不成軍,也是英國出口大幅衰退的關鍵。即使像機械工業和大規模生產的高消費品領域,英國企業的身影也日漸模糊。

    英國的情形說明了在富裕導向階段,產業間會彼此相互影響,導致經濟呈螺旋狀下滑。處在這個階段中,一個產業喪失競爭力時會波及其他產業,失業率會持續增加,政府收入的減少又造成教育、研發與基礎設施的縮減。平均收入降低,一般社會大眾對奢侈品的需求日漸減少,只有供應少數有錢人的奢侈品產業一枝獨秀。

    近年來的英國經濟稍有起色,產業界努力改組、削減贅肉、致力於生產力的提升,但是成效如何,還是未定之數。英國經濟的根本問題是,和其他國家相比,它的工人技術水平還在持續下降,國內市場對精緻型產品的需求不定,產業競爭接近停滯。這種富裕導向階段的經濟一旦定型,無論要防止它繼續惡化還是要走出惡性循環的困局,都需要幾十年的長期抗戰。

    競爭:不是一條輕鬆之路

    戰後產業成功的國家有一些共同點,它們大多面臨強大壓力和困境,可以應用的資源也不多。在它們當中,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不過,最重要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正是從這些當時勞動力嚴重短缺、工資漲幅最大、能源成本最高或資源條件最弱的國家出現的。這種現象說明,經濟的增長是靠人力資源和快速進步的科技、經理人和投資者持續投資的動機和努力,以及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

    在本書的研究中,每一個國家都面臨維持或改善經濟繁榮的挑戰。籠罩在這樣的挑戰下,企業必須時時修正經營戰略,以在迎戰外國競爭對手時,仍能保持並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政府的產業政策更要以發展更精緻的產業環節為目標。無論地方政府、州政府到中央政府都責無旁貸。同樣,政府的產業政策必須隨時調整,以跟上本國產業的競爭狀態。

    本書接下來的兩章將分別討論企業戰略和政府政策,最後一章則以競爭優勢理論分析、檢視各國政府與企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