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金說7:外事禮儀 第17章 人鄉隨俗的你
    40多歲的譚女士可謂見多識廣,可她在出訪泰國時卻惹出一場不大不小的亂子。為了讓中國友人更加深入地體驗泰國的民俗民情,主人特地安排譚女士一行去家裡做客。當主人6歲的兒子被領到譚女士面前,怯生生地向她行合十禮祝福時,眉開眼笑的譚女士立刻習慣地擺出長者的姿態,一隻手拉住孩子,另二隻手摸著他的頭頂,誇獎對方「真乖!」想不到當下竟啞了場,主人的全家明顯地面露出不滿之意。要不是主人轉而「打岔」,譚女士還真不好過關了。

    相形之下,楊小姐在印度的所作所為就要「漂亮」得多。當楊小姐應邀參觀印度教的寺廟時,她不僅特意換了一身端莊典雅的深色毛料套裙,而且在進入寺廟之前還特意脫去了自己的高跟皮鞋。在楊小姐彎腰脫鞋之際,在場的印度人,不管與之相識與否,無不表示讚賞。

    從外事禮儀上來講,譚女士與楊小姐的一對一錯絕非偶然,而是與她們對當地風俗習慣的瞭解與尊重的程度有關的。泰國人信仰佛教,佛教講究人的頭頂最為神聖,是不容他人觸摸的,小孩的頭頂尤其是如此。譚女士不明就裡,把國人長輩對待孩子的一套「照抄照搬」到泰國,在人家寶貝得不得了的頭上又拍又摸,在泰國人看來,好似「太歲頭上動土」,豈不讓人惱火。人家當時沒跟她過不去,就已經很夠意思了。

    在印度,人們以牛為神,不僅不得鞭笞,而且倍加敬重。倘若在進入印度教的寺廟時腳穿牛皮鞋,無異於把神聖的牛踩在腳底下,是對它的大不敬,這也是印度人無法容忍的行為。楊小姐知禮講理,自覺地脫去皮鞋後才進入寺廟,在周圍印度人的眼裡是對聖牛的敬重,也是對他們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會贏得人們的好感。

    入國而問禁,入鄉而問俗。既是做人的常識,又是我們出國時所應當遵循的基本法則,對此是沒有任何保留和討價還價的餘地的。有意識地對此不聞不問,甚至公然背道而馳,不但有損自我形象,還會傷害其他民族的感情,使他們對我們產生誤解,甚至是反感。

    例如,西方人講究保護動物,對於狗更是寵愛有加。根據西方人的見解,狗並不是普通的動物,而是通人性的,是人類的朋友和其家庭的成員之一。西方人在週末全家去郊外別墅度假,經常是先生開車,太太坐在先生身旁,而孩子與狗坐在車子後排。

    在街上行走,人們不僅要自覺、自願地為女士讓路,而且通常也要為狗讓路。

    去西方人家中做客,主人會把狗稱為「先生」或「小姐」,當作其家中的一個成員鄭重地介紹給你。客人得體的做法是,應該當著主人的面稱道一下對方的愛犬。要是你怕狗,不妨對主人說明。如果串門時碰上狗撲上來與你嬉戲,你不僅不同它周旋,不對主人誇獎它,還表現出討厭它、躲它、踢它,甚至對主人大談特談狗肉吃起來的「味道好極了!」此刻主人若是對你另眼相看,那又能怪誰呢?

    又如,國外的人一般對感冒、發燒看得特別嚴重,特別是流行性感冒被當成一種大病,患者是不容許去公共場合露面的。因為人們認為,這些疾病都有可能誘發嚴重的內臟病症。而在國內,人們卻不把感冒發燒當回事。在公共場合有人大打噴嚏,他人也不以為怪。然而在國外的公共場合是不能放肆地打噴嚏、咳嗽的。因為這種行為很可能會把病菌傳染給他人,是典型的「不自覺」行為。

    而且在國外的公共場合往往也「容不得」戴口罩的人。在國內,人們戴口罩大半是為了防止「喝涼風」,而在國外唯有感冒或其他傳染病的患者才會這麼做。

    再比如,你要是當面誇獎國內的小姐漂亮,對方可能暗地裡得意半晌,可是當下只會以否認表示謙虛,說「哪裡,哪裡」,或「比您差遠了。」可是西方人卻主張當仁不讓,對於他人的讚揚,只有當即說上一聲「謝謝」,對此表示承認,才最得體。你要是對西方人的誇獎表示否認,對方會認為你缺乏自信、虛偽,甚至還會不高興。

    目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由於文化傳統、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它通常都由一些獨特的講究與禁忌構成,是其社會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並且流傳至今。

    個別人錯誤地認為,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來得莫名其妙,非但不可思議,而且跟封建迷信差不多。

    再者,有人會問,不是講相互尊重嗎?為什麼偏偏只要求我們遷就別人,而不讓他們遷就我們呢?這些態度在實踐中都是要不得的。

    對於國外其他民族不同於我們的風俗習慣,正確的態度,首先應當是表示理解,同時加以尊重,而不應該大驚小怪,或是妄加非議。這是我們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應當掌握的一項基本法則。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是相沿成俗的,並且都已經經過多年的沉澱,成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此不予以尊重,甚至橫加指責,公然與之「唱反調」,只會傷害其他民族的感情,孤立自己。

    其實,風俗習慣這種東西,哪一個民族都有。在本質上,它是一種民族文化。

    例如,在我國,漢族與傣族都過春節,但大家的過法不同。漢族過春節,講究包餃子、貼春聯、家人團聚、串門拜年。

    傣族過春節,則講究聚集在廣場或街頭,互相潑灑象徵和平與幸福的水,即以潑水節的形式歡度春節。

    以上這些講究,都有其不少的典故,沒多少人真正相信,可大家都這麼做,因為這是一種傳統,一種民俗,一種本民族與眾不同的東西。

    對於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我們也應以寬容的態度尊重其信仰宗教的權利。我們有不信教的自由,人家也有信教的自由。雙方誰也不應當干涉對方。

    在宗教徒聚居地區所進行的含有宗教色彩、具有宗教傳統的慶典儀式和群眾性節慶活動,早已成為當地風土人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加以尊重,實屬應當。不要因為我們無此宗教信仰,就對人家的所作所為說三道四。

    比如說,佛教徒不可以飲酒,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如果強人所難,那就只會鬧大家都不愉快。

    再如,天主教的修女不能結婚,某些伊斯蘭國家不許可婦女出現在公共場合。你要是在那裡與人家探討這些做法有無道理,或是對人家表示自己對此難以容忍,都未免顯得過於幼稚,甚至會惹惱人家。

    必須強調的是,在我們前往其他國家和地區之前,應當有目的地多瞭解一些那裡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要記住人家的特殊講究和禁忌,並且加以遵守和迴避。因為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缺少瞭解,就根本沒有理解與尊重可言。

    在西亞的某些國家,人們恪守伊斯蘭教教規,嚴禁男女隨便相處和交往。在當地,婦女不能隨便會見陌生人,不能去海濱游泳,就連一些商店也不能入內。乘坐電梯時,男女要分開乘坐。坐公共汽車時,男子習慣坐在前部,婦女卻只能坐在車後的拖車裡。

    而在美國和西歐,男士則習慣於以「女士優先」為行為準則。在社交場合,男士大都會主動地謙讓女士。

    但凡事都有一個分寸,過猶不及。例如,在那裡,女士與男士獨處,不可瞇起眼睛看對方,特別是身為近視眼而未戴眼鏡的你更應當有意識地不要這樣做。這樣看人,是有「一往情深」之嫌的。不可以在男士面前掩口而笑,或是在公共場合大笑特笑。前者會被視為「特別在意自己留給對方的印象」,後者會被當作行為不檢點,有意吸引異性的注意力。

    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男士往往特別的「自我感覺良好」。當女士們處身於那些地方時,遇到有人一個勁兒地看你,或是對你吹口哨,都應當置之不理。即使漫不經心地回敬對方一眼,都會被當作有所反應,而給自己惹來麻煩。

    在國外做客,如果結識了新朋友,上門拜訪或是臨別之際,大家互贈一些禮品以為紀念,是很正常的。但作為女士,不應當接受一面之交的異性送給自己的特別貴重的禮物。自己也不宜送與對方一些含意深刻的東西,以防被對方誤解你的意思。

    對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果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無疑難於解釋。

    例如,西方人在數字方面忌諱「13」,日本人則討厭「4」與「9」。如果13日與星期五碰在一起,對西方人來講是絕不可出行和去辦大事的,因為那天「晦氣至極」。

    在色彩方面,日本忌諱綠色,阿拉伯人卻對綠色喜歡得不得了。美國人所傾心的藍色,在比利時卻大受詛咒。在歐洲受歡迎的紫色,在巴西卻忌諱得很。

    泰國人所崇敬無比的大象,到了美國卻讓人看不起。

    中國人認為美麗動人的孔雀,卻為英國人所蔑視。

    我們不會把蝸牛當一回兒事,美國人卻以為此物十分吉祥。

    打碎了鏡子,會被西方人當成自己運氣變壞的先兆。

    在商店開業之時被人送來了與火有關的賀禮,對日本人而言實在是大為晦氣。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對此你雖然不必相信,但無論怎麼說都不能去干涉指責他人的信與不信。對人家的習俗指手畫腳,是沒有教養的人才會去做的。希望你在周遊世界時能夠對此銘記在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