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金說7:外事禮儀 第1章 外事禮儀概述
    隨著近三十年來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化與加速,我國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等各個方面的友好往來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具體。在這種形勢之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外國去。昔日由於閉關鎖國所造成的世界不瞭解中國、中國不瞭解世界的不正常局面,正在被迅速地改變。

    要是說中國的平民百姓現在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是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大實惠,絲毫也不過分。因為倒退三十年,人們還在為求得溫飽而費盡心機,哪裡還會有夢想環遊世界的閒情逸致呢?!

    而今卻截然不同了:改革開放使中國民富國強,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曾幾何時被視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名正言順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令人刮目相看!現在,只要你是一位奉公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只要你有正當充分的理由和一定的物質基礎,那麼你不但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而且能夠「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不受限制地前往世界上任何一個允許你入境的國家或地區觀光、遊覽、訪問、探親、留學、工作、經商……

    不過話說回來,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中國人雖然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卻不曾想像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漫遊世界。而更多的人對於辦理出國手續、接受出入境檢查、乘坐國際班機、住宿大飯店等一系列的程序和衣、食、住、行等等在海外必然遇到的具體問題,知之甚少,於是感到關山難越,只好自動「棄權」。中國過去有句老話,叫做「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話倒是不假,然而要是一股腦地「知難而退」,且不說會失掉許多浪跡天涯、「萬水千山只等閒」的作為現代人的樂趣,久而久之,難免會因孤陋寡聞而夜郎自大,而目光短淺。因此,只要有可能,還是應當多走出國門,去親身體驗、感受一下外面的大千世界。

    儘管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多年,北京奧運會已經順利召開,但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普通的中國人與境外人士的交往並不太多。如果要走出國門,遠離祖國和親人,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去充當人家那裡的「老外」,人們往往會遇到一個相同的「難題」,即在國外怎樣才能夠表現得舉止得體,不亢不卑,大方而自然?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簡單地說,只要瞭解一些有關外事禮儀方面的常識,在穿著打扮、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待人接物等許多令人發怵的問題上,就不會出現大的差錯和「閃失」。

    所謂外事禮儀,是指中國人在對外交往中所必須遵守的、用以維護自我形象,同時用來對外國友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的慣例和形式。它是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禮儀的基礎上,以世界上通行的國際禮儀為核心的。

    外事禮儀的基本原則與國人的習慣做法不盡相同,對此國人應當有所認識,並且在涉外交往中照此行事。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不拘小節,我行我素,都有悖於外事禮儀的主旨,既有失自尊,也有辱國格,因而是極其錯誤的。

    舉例而言,中國人講究「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只要是有一面之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問的問題。「你多大年紀呢」、「有沒有結婚」、「一個月能夠掙多少錢」等等,都是中國人平常司空見慣的聊天話題。而在歐美各國,人們講究尊重個人的隱私權,講究個人至上。諸如年齡、婚否、收入等問題均屬於個人不願「廣而告之」的秘密,即所謂個人隱私。在那裡,一個人要是開口就問他人以上那些問題,是會被視為「沒有教養」而令人側目的。

    再比如,中國人與熟人見面,慣於問候對方「你吃飯了沒有?」或是「你準備幹什麼去?」而外事禮儀卻告訴我們:此類問候語在國外也使用不得。你要是問西方人「你吃飯了沒有?」對方多半會誤認為你準備請他吃飯,肯定會以實相告。然而中國人問這話卻絕對沒有這個意思,要是被外國友人答以「沒有吃」,真可能會下不了台。在另外一些國家,問這樣的問題同樣會令人不快。在那裡,這樣問候會被誤以為懷疑被問候者是否具有能吃飽飯的經濟能力,它與「你能吃得飽嗎」意思是一樣的。知道了這方面的知識,在國外以「你好」或是「早安」、「晚安」問候他人,不僅可以避免誤會,減少麻煩,而且合乎國際慣例,使人顯得彬彬有禮,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凡是曾經出過遠門的人都曉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國家裡,風俗習慣也就更加各不相同了。正是這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習俗,才使得今日世界顯得氣象萬千、生機勃勃。從某種意義上說,異國他鄉所吸引我們的,不正是那裡與眾不同、獨具魅力的風俗習慣和人文景觀嗎?出國就是去「采風」,即瞭解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和地區與我們所不同的習俗,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見識。

    初出國門,要想名副其實地當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就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這也是確保自己在國外暢行無阻、避免麻煩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尼泊爾、斯里蘭卡、保加利亞、希臘等一些國家裡,人們用搖頭表示「同意」,用點頭表示「反對」,這就是所謂的「點頭不算,搖頭算」。這種做法,與我們的習慣正好相反。要是在保加利亞的飯店裡面訂房間,前台服務員若是用「搖頭」來回答你關於「能不能訂一個標準間」的詢問,他的意思自然是「能」。你要是不瞭解當地的習俗,吃了虧怪誰呢?

    我們一向慣於雙手並用來為他人上茶,以表達對對方的敬意。用雙手與人相握,也是熱情、友好、關懷、敬佩的表示。但是要是到了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裡,可千萬不能照此辦理。在這些國家,人們的雙手分工不同,而且必須倍守「本份」:右手通常用作干高雅之事,如上飯菜,與人接觸;左手則只能幹「不潔之事」,如沐浴、上洗手間。如果將兩隻手的「職責」張冠李戴了,在當地人來看,無疑是失禮之至!

    禮儀顯示教養,習俗體現自尊。

    在我們走出國門之前,系統地學習掌握一些有關外事禮儀和海外風俗習慣的常識,不僅今後在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面前能夠更好地顯示出我們的良好教養,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最佳風采,而且在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友好交往的過程中,能夠恰如其分地向他們表示我們的理解和尊重。

    我國古代兵聖孫子在談及戰爭時,曾經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我們在對外交往中同樣也需要「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我們才會真正地做到成竹在胸,舉止得體。

    簡單地說,學習外事禮儀,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中外有別。中國與外國的國情不同,各自的禮儀自然大相逕庭,因此切不可自以為是,以不變應萬變。

    其次,外外有別。目前世界上有近二百個國家,國與國不一樣,其具體的禮儀顯然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相互尊重。在對外交往中,要尊重別的國家,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的禮儀與習俗。但是,這種尊重必須是相互的。

    為了使走出國門的出國人員獲得必要的外事禮儀知識,特此編寫了本書。它主要分為以下兩大部分:其一,主要介紹出國手續的辦理,以及與出國有關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禮儀知識。其二,主要分國別地介紹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不同禮儀與習俗。倘若本書能夠成為你走出國門的指南,並且能夠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對你有所裨益,我們將會深感榮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