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垠 第20章 災情就是命令 (8)
    我一直試圖在這場災難之後去尋找那些失去親人的英雄們內心深處的原始碎片,從而發現人性的光輝。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鄭強是這樣的典型,還有青川的武裝部長袁仕聰,這位同樣在震後營救中無法企及自己母親和侄女的漢子,情到深處也會痛恨自己、埋怨自己。重災區像他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我承認自己一直被感動著,因為他們的奉獻,因為他們的自責。有一種痛叫做放手,相信更多的人能夠從這種傷痛中體會他們的偉大和崇高。

    硬漢也是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慾,就像鄭強坦言的那樣,「我寧願用現在所有的一切榮譽去換親人們的生命」。這才是真實的人性,這才是更讓我致以敬意的所在。

    (來源:《重慶晚報》 記者:王印毅)

    失事的米-171運輸直升機機組人員

    「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的同志們急中央之所急,辦受災群眾之所需,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奮鬥,為抗震救災作出了突出貢獻。我們要學習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為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而努力奮鬥。」

    ——胡錦濤

    邱光華,1957年4月出生,四川茂縣人,羌族,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少數民族飛行員。直升機機長,四種氣象飛行指揮員、特級飛行員。先後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機長邱光華:再過11個月就退休了

    在17天的救災飛行中,他50多次飛翔在家鄉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處斷垣殘壁都是那麼熟悉。茂縣南興鎮,這是個羌族聚居的小鎮,就是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家裡的兩間房子已經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帳篷裡。每一次臨空而過,51歲的邱光華都會心潮起伏,更增強了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已飛行了33年的邱光華,在戰友們的記憶裡,是一位沉著冷靜的人。他多次參加軍事演習,安全飛行5800多小時,2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雖然再過11個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發生後積極請戰,最多時一天飛7個多小時。參加抗震救災以來,他飛行63架次,往災區運送救災物資90噸,搶運傷員200多人。

    李月,1980年出生,是陸航團年輕飛行員中的佼佼者。

    副駕駛李月:有一個旅遊結婚的心願

    失去聯繫的92734機組成員中,有某陸航團飛行大隊三級飛行員、28歲的副駕駛李月。5月30日晚,得知要執行飛行任務,李月十分激動。作為大隊重點培養的年輕飛行員,他特別珍惜每次飛行的機會,尤其是參加抗震救災的飛行任務。他拿出地圖,仔細察看將要飛行的路線,詳細瞭解每一個著陸點數據,還專門打電話給在成都的妻子汪玉,交待她幫他留心汶川、理縣等重災區方向的天氣情況。

    李月今年1月領了結婚證後,部隊連續受領抗擊冰雪、軍事演練等任務,他的婚禮拖到現在也沒辦。小兩口有一個心願:等部隊任務不緊張時,出去搞一個有意義的旅遊結婚。

    王懷遠,1961年出生,有3010小時的飛行經歷,是陸航團資深空勤機械師。他先後榮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

    機械師王懷遠:飛行員都願跟他搭檔

    作為空中機械師,他在祖國的天空飛翔過3010小時,很多飛行員都願意跟他搭檔飛行。他叫王懷遠,成都軍區某陸航團資深空中機械師。47歲,上校,人生正當年。在王懷遠30年職業生涯中,執行這樣的急難險重任務已經數不勝數。王懷遠8次飛進西藏,7次飛臨雪山孤島墨脫,出色完成了10餘顆衛星回收、數十次實兵演習、航測、邊防巡邏等任務,4次榮立二、三等功,被上級評為「愛軍精武標兵」。

    那一夜,許多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友都做了一個相似的夢,大家都在夢裡問他:你怎麼還不回來?

    陳林,1980年出生,28歲,陸航團機務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助理空勤機械師。

    機械師陳林:約定陪女兒過兒童節

    29歲的空中機械師陳林,是失事機組中的一員。抗震救災鬥爭中,他跟機飛行44個架次,每次都充滿了危險和挑戰,飛行時間40小時22分鐘,運送物資11.9噸,解救群眾75人,運送救災人員35人。災區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在他心中高於一切。戰士機械員朱明說,飛機飛抵茂縣,陳林和戰士們一起把物資搬下飛機。當看到一位腳部受傷的老大娘被親人背來時,他迅速衝上去,把老人背到機艙內妥善安置,還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水和食物捧到了老人面前,老大娘感動得流下淚來。

    就在31日飛行前,已經10多天沒見面的妻子帶著不滿兩歲的女兒來隊看望陳林。馬上就要起飛了,一家人只來得及吃了幾口團圓飯。臨行前,妻子說:「注意安全。」女兒說:「爸爸,你快回來,明天陪我過兒童節!」陳林,這位湖南籍年輕軍人,模仿著第二故鄉四川的方言笑答:「要得!」親人、戰友,都在期盼他履行諾言!

    張鵬,1984年出生,「80後」士兵,二級士官。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他主動請纓,幫各機組裝卸物資,每天在機場連續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參與裝卸救災物資170架次,合計60餘噸。

    安全員張鵬:希望收養一個災區孤兒

    失事飛機英雄機組人員中,還有一名士兵,名叫張鵬,他是作為安全員隨機組執行任務的。21日那天,災區部隊舉行了一個繳特殊黨費儀式。長長的隊伍裡都是黨員,惟一的普通士兵,他就是張鵬。因出發緊急,他沒帶多少錢,就把兜裡僅有的80元錢以一名非黨員的身份作為「特殊黨費」交了出來。

    張鵬到災區後,借一名幹部的手機向家裡打過一個電話,告訴爸爸媽媽一切平安,說任務重,沒有時間再聯繫了,請父母不用掛念。他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收養一個災區孤兒。

    (來源:新華網 記者:何俊)

    堰塞湖搶險英雄:

    8小時背著雷管匍匐爬上唐家山

    唐家山堰塞湖的洩流槽工程已完工,分流洩洪迫在眉睫。昨天,記者走訪二軍大附屬長征醫院設置在安縣的「帳篷醫院」時,在病床上找到了一位為搶險工作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成都軍區14軍高炮旅指導員周嘉興。5月25日晚,他和9名戰士,每人負重24公斤,翻山越嶺8個多小時抵達唐家山大壩,給爆破專家送去了幾百發雷管,確保了洩流槽工程的順利實施。

    凌晨必須到達唐家山

    5月25日,堰塞湖上游風雨大作,由於山體倒塌引起的水位上漲,嚴重影響搶險進程,隨時可能出現潰壩險情。糟糕的天氣更使直升機無法按計劃運炸藥上壩,情況十分危急。

    怎麼辦?周嘉興所在的高炮旅下午2點接到緊急命令——徒步背炸藥雷管上壩,26日凌晨必須趕到!正在安縣幫助群眾災後重建的800餘名官兵立即集合,於25日晚上7︰30,在旅長和政委的帶領下,朝著堰塞湖的方向進發。

    為護雷管匍匐前進

    周嘉興和其他9名戰士組成的小分隊,在隊伍最後,負責運送雷管。由於雷管和炸藥必須分開運送,兩者必須保持100米以上的距離,周嘉興只能依靠前方官兵照過來的微弱手電筒燈光和前面戰士繫在樹上的紅絲帶,判斷前行的方向。

    山上根本沒有路,周嘉興和戰士就硬生生闖出一條來。由於雷管十分危險,稍有不慎就會被炸個粉身碎骨,加上山路崎嶇陡峭,戰士們選擇匍匐前進,一邊爬,一邊用手用力扒開擋在前面的竹子和樹木。

    目的地的前面橫著三座大山,每一座都那麼高,那麼陡峭。行進到第二座大山時,小分隊遭遇塌方和泥石流,滿頭滿臉的泥沙雨水,耳邊飛過颼颼作響的小石子,隨時有可能斷送戰士性命。26日凌晨2:50,周嘉興和戰友克服重重困難,及時趕到大壩。

    經受斷糧缺水考驗

    在大壩僅停了1個多小時,高炮旅的官兵就開始下山了。上山容易下山難,更何況是艱險的唐家山。許多戰士走著走著,淋著雨就睡著了,可一旦坐下,也許再也站不起來,大家彼此激勵,堅持向山下蹣跚而行。

    在大壩上的時候,周嘉興發現,因為直升機連著兩天無法給山上的專家們運送物資,大壩上已經斷糧斷水,他們主動將攜帶的全部800份乾糧和水留在了山上。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連續行軍的戰士終於忍耐不住飢渴,紛紛出現了虛脫。

    「誰有水,一百元還是兩百元,賣給我一瓶!」「你就算拿命來買,也買不到了!」戰士們彼此開著玩笑互相加油打氣,20多名戰士分著喝一瓶水,鞋子磨破了,乾脆扔掉打赤腳,終於在6個小時後,回到山腳下。

    感動帳篷醫院醫生

    當天晚上,周嘉興就累得手都抬不起來,甚至連痰都沒力氣吐出來。第二天上午在去為老鄉拆除危房的路上,周嘉興摔倒在地失去了知覺。幸運的是,前來巡診的長征醫院王俊學醫生發現了他,及時將他帶到「帳篷醫院」。王醫生說,如果再晚來一會兒,周嘉興可能就會因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失去生命。

    在病床上,周嘉興說,雖然自己病倒了,但唐家山堰塞湖的搶險工程順利完成了,下游險情有望排除,他感到十分欣慰。周嘉興和14軍高炮旅的戰士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帳篷醫院的每一位醫生。

    (來源:解放網 記者:韓壘俞陶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