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23章 吃好美食換健康 (5)
    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乾、煩渴、咽痛、汗多,生薑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原則,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薑即可。

    真正的藥食同源,食物也是藥,藥也是食物。明白了兩種食物的藥性之後,我們現在就可以討論為什麼要:「冬吃蘿蔔夏吃姜」吧。

    《黃帝內經》強調四季養生。天人合一。冬季,天寒地凍,人體皮膚腠理處於收縮狀態,以保證身體的血液供應。而這個階段,人的戶外活動減少,室內活動增加,而且大多進食很多熱性食物,比如羊肉等。這樣,容易讓人產生內熱,從而引起消化不良。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吃一些蘿蔔,可以幫助我們消化,因為蘿蔔:「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

    而夏季的情況剛好相反,室外,驕陽似火,人體為了排除體內的熱量,皮膚腠理處於開放的狀態,熱量容易散失,再加上我們過食冷飲,體內就相對處於寒涼的狀態了。而這個時候,我們吃一些姜,有助於暖胃,以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目的。

    其實冬吃蘿蔔夏吃姜,就是利用了這兩種食品的寒熱性,配合了季節的寒熱性,來進行陰陽調理,以真正做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這就是中醫理論!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冬吃蘿蔔夏吃姜」這句流傳下來的古話,到了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空調和冰箱的使用,完全打亂了我們人體與四季正常的關係,很難讓我們做到天人合一了。

    另外,我還要提一下蘿蔔的幾點特殊價值

    當幼兒感冒出現喉乾咽痛、反覆咳嗽、有痰難吐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時,可以給他們吃點爽脆可口、鮮嫩的蘿蔔,不僅開胃、助消化,還能滋養咽喉,化痰順氣,有效預防感冒。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父母在給孩子吃時蘿蔔前,最好將蘿蔔豎著剖開,這樣,蘿蔔的頭、腰、尾都均衡。俗話說:「蘿蔔頭辣,腚燥,腰正好。」這是因為蘿蔔各部分所含的營養成分不盡相同所致。如果幼兒很怕辣,可以剝掉蘿蔔皮,將蘿蔔切絲、切片蘸糖,或是做成蘸醋蘿蔔、蘿蔔骨頭煲。

    蘿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8-10倍。蘿蔔不含草酸,不僅不會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更有利於鈣的吸收。

    ◎豆豉可防腦血栓和老年癡呆

    據說,唐代文學家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同一味中藥發生過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上元二年間,南昌都督閻某在重陽節為重修的滕王閣大宴賓客這一天,「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年少氣盛的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閻都督不由為其拍案稱絕。第二天,閻都督專門為王勃設宴,以示欣賞他這位有識之士。但是接連幾天的宴請,令閻都督貪杯又感外邪,只覺得渾身發冷,有汗卻又出不來,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後來,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前來診治,眾名醫都認為閻都督應該盡早用藥,便開了方子。

    方子中最主要的一味藥是麻黃。可誰知這個閻都督對中醫略知一二,最忌麻黃,他說:「麻黃峻利之藥,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加薪,不可!」醫生們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症候難解,藥效不佳,這可怎麼辦呢?

    正在這時,王勃來到都督府邸,說是要向都督告辭的。聽說此事後,王勃不禁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邊遇見的情景:

    「你曬這些大豆做什麼啊?」王勃在河邊看到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拿來做菜。」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兩口大缸。王勃向大缸走了過去,見一口缸裡浸泡著藥汁。幾年前,王勃在長安曾跟隨一名當地的名醫學習過草藥。他能夠認出缸裡面盛有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老人見他識藥,便指著另一口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藥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王勃抓了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頓時感到一股清香直衝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

    現在,王勃見都督府上的眾多名醫都束手無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無法勉強其意。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藥,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他把想法說了出來,眾名醫訕笑,就連閻都督都直搖頭:「當地土民小菜,焉能為藥。」「不妨一試,況且豆豉不過食物,無妨身體。」王勃極力相勸。最終,閻都督同意試一試,接連服藥三天,果真見效: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後痊癒。後來,閻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並取重金相謝。可王勃固辭不受:「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

    講完這個故事,有些人或許要問:「你說的這只是個民間傳說,不可信,豆豉能治病?更不可信。」

    事實上,豆豉自古就被我國醫聖李時珍列入了藥材的行列,《本草綱目》中有云:「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暑,故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中醫認為,豆豉有解表除煩、透疹解毒,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所以豆豉常被用來治療痰多、胸悶、嘔吐、消化不良、記憶力減退和醉酒等症。現代醫學認為,豆豉具有解表清熱、透疹解毒之功效,適用於風熱頭痛、胸悶嘔吐、痰多虛煩,開胃消食、祛風散寒、治療水土不服等症。

    其實別看豆豉一副貌不驚人的樣子,營養價值絕對可以稱為「營養豆」。研究證實,豆豉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及鈣、磷、鐵、鈷、硒、鉬、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微量元素。可以說,豆豉的營養幾乎與牛肉相當,豆豉含蛋白質為39.3%而牛肉為22.7%,脂肪含量豆豉為8.2%,牛肉為4.9%。豆豉中鈷的含量是小麥的40倍,有良好的預防冠心病的作用;鉬的含量是小麥的50倍,硒的含量比高硒食物大蒜、元蔥還高,而鉬和硒都具有極強的抗癌作用。豆豉中還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素,能有效地預防腦血栓的形成,對改善大腦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癡呆症很有效果。

    對於老年人,保健其實很簡單,做菜的調味品中不少就是很好的保健食品,這次向大家推薦最常見的豆豉。這個小小的豆豉對於老年人而言好處多多,在國際上已經被稱為「營養豆」,它不僅開胃消食、祛風散寒,還能預防腦血栓形成和老年癡呆發生。

    ◎飯後的最佳搭配「伴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