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22章 吃好美食換健康 (4)
    大蒜具有防癌作用。近年來,大蒜的防癌作用已被廣泛認識。大蒜中的脂溶性揮發油等有效成分具有激活巨噬細胞的功能,可以增強免疫力,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山東省金鄉縣癌症發病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跟當地人喜歡吃大蒜有著密切的關係。

    專家指出,吃大蒜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大蒜吃多了會影響維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還對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瞼炎、眼結膜炎。另外,因為大蒜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腐蝕性,不宜空腹食用。胃潰瘍患者和患有頭痛、咳嗽等疾病時,不宜食用大蒜。

    有不少人擔心,吃蒜後嘴裡的氣味會影響與他人的交流。其實,在吃完大蒜後喝一杯咖啡、牛奶或綠茶或嚼幾顆花生米,都可以起到消除氣味的作用,嚼一些綠茶葉效果會更好。平時準備些口香糖,也可以在吃完大蒜後派上用場。

    大蒜很神奇,驅病有魔力。只要做到科學吃大蒜,既不會破壞大蒜素,又可避免嘴裡的特殊氣味,就容易堅持下來,發揮其驅病延年的魔力。

    大蒜還有較好的美容作用,用大蒜汁搽禿頭或脫髮處,隨之用熱毛巾包裹頭部1-2小時,再用肥皂水洗淨,數次之後即可長出絲樣軟發。由等量的大蒜汁、蜂蜜、百合花汁和白蠟在慢火上制備成軟膏,這種軟膏可防止面部皺紋過早的出現,也可消除雀斑與色素沉著,長時間敷於疣子、雞眼上可使其自動脫落。此外,大蒜還有強壯作用。

    ◇大蒜怎樣吃才殺菌

    第一步——生吃才殺菌:「大蒜之所以有這麼出色的功效,營養室副主任營養師李長平解釋說:「是因為它含有蒜氨酸和蒜酶這兩種有效物質。一旦把大蒜碾碎,它們就會互相接觸,從而形成大蒜素。大蒜素很強的殺菌作用,但大蒜素遇熱時會很快失去作用,所以吃生蒜要比熟蒜殺菌效果好。」大蒜適宜生食。大蒜遇熱遇成都會失去保健作用。因此,如果想達到最好的保健效果,食用大蒜最好搗碎成泥,或者把它切成片,停上15分鐘,讓它跟氧氣結合產生大量的大蒜素,發揮抗癌的作用。

    第二步——搗碎

    不要切碎:因此,如果想達到最好的保健效果,食用大蒜最好搗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蒜末。並且要先放10—15分鐘,讓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氣中結合產生大蒜素後再食用。所以家庭裡用蒜生拌涼菜,吃餃子時候用醋和少量芝麻油調的蒜泥都是很健康的吃法。

    變著花樣吃大蒜

    臘八蒜:我國傳統美食——北方人過臘八節用醋、糖醃製的臘八蒜,成品蒜呈淡綠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可以緩解口乾、增強食慾。蒜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醋酸結合有益健康。

    烤蒜:對於體質虛弱和胃腸衰弱的人,可以適當吃些熟蒜比如燒蒜。夏季吃燒烤的人們愛把大蒜放在火爐上烤一下趁熱吃。這種燒出來的蒜幾乎沒有臭味,吃起來像白果一樣,味道很好,但是這種蒜的殺菌消毒作用要大打折扣。

    ◎良藥佳果落花生

    花生又名落花生,作為佐餐佳餚既可作下酒的小菜,又可作招待客人的美食或者平時吃的零食。但是你是否知道,花生不僅是美食佳果,還是一味治病強身的良藥。

    中醫藥學認為:花生性味甘平,有扶正補虛、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利水消腫,生血生乳、清咽止瘧的作用,對營養不良,貧血萎黃、脾胃失調、咳嗽痰喘、腸燥便秘、乳汁缺乏、出血等症的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據《本草備要》載:「落花生,辛,能潤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能益脾潤肺。」

    花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在談到花生的功能時說:「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滇南本草》說:花生鹽水煮食治肺癆,炒食治腹內冷積肚疼。《藥性考》指出:「本品炒熟食用胃醒脾,滑腸潤燥。」花生適用於治療營養不良,脾胃失調,各種貧血,咳嗽痰喘,腸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

    吃花生可以預防心臟病。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從未患過心臟病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週都有食用花生(或花生醬)的習慣,而完全不吃花生的人比常吃花生的人患心臟病的機會要多一倍。因為花生含有可預防心臟病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內膽固醇的含量。此外,在花生中含有的可溶性纖維被人體消化吸收時,會像海綿一樣吸收液體,然後膨脹成膠狀體隨糞便排出體外。當這些物體經過小腸時會與膽汁接觸,吸取膽汁內的膽固醇,從而可使膽固醇降低。花生中含有的維生素E可以阻止血液中的血小板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保持柔軟。血管不易硬化,自然患心臟病的機會就少了。

    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壽。花生含天門冬氨酸較多,因而具有解除疲勞的作用;花生米中果糖為左旋糖,比其他糖含更多羥基,不僅能被肝臟貯存,而且能很快被肌體利用,且不會形成脂肪積累;花生脂肪中笛較豐富的維生素E,能防止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消除「自由基」,起到抗衰老作用。

    吃花生可以延緩腦功能衰退。花生含谷氨酸較多。谷氨酸是大腦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神經細胞的興奮和抑制物質均與谷氨酸確關。花生中還含有一定數量的卵磷脂,它能經腸道酶的作用轉化為膽鹼,進入腦內與乙酸結合成為乙酰膽鹼,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可促進腦細胞發育,提高兒童智力,增強記憶力。

    吃花生可以防治各種出血性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花生能緩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其所含的營養元素具有抗纖維蛋白溶解、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加強毛細血管收縮等功效,通過調整凝血因子對各種出血性疾病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出血、肺結核咯血、泌尿道出血、齒齦滲血、外傷性滲血等有較好的止血作用。

    吃花生還可以美容。花生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甾醇能使肌膚潤澤、細膩,使頭髮豐厚、有光澤。

    花生的確是一種物美價廉、營養全面的保健食品,而且吃法也很多。可生食,也可油炸,可炒,可煮,從佐餐的佳餚到下酒的小菜,小小花生無處不在。在花生的諸多吃法中,以燉吃為最佳。油煎、炸或用火直接爆炒,對花生中富含的維生素E及其他營養成分破壞很大。另外,花生含有大量植物油,遇高熱蒸制,會使花生甘平之性變為燥熱之性,多食、久食或體虛火旺者食之,極易生熱上火。因此,從養生保健及口感方面綜合評價,還是用水燉花生為最好,它具有不溫不火、口感潮潤、入口即爛,易於消化的特點。倘若再適當加些中藥一併煮食,食藥並進,相得益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花生容易變質,變質後則易產生致癌性很強的黃曲霉毒素,故要妥善保管。如花生已霉變,則不可食用。

    ◇花生補血別搓皮

    吃花生要連紅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層薄薄的紅衣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已經為很多人所熟知。但有人認為「中老年人不宜吃花生,即使吃花生也要剝掉那層紅衣」。那麼,花生外這層薄薄的紅衣究竟有哪些「本領」?它是不是適合所有的人食用呢?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花生可以抗纖維蛋白溶解,促進骨髓生成血小板,增強毛細血管的收縮,調整凝集因子的缺陷等。從中醫理論來講,花生之所以具備「補血止血」的作用主要就是其外那層紅衣的功勞。

    中醫理論認為,「脾統血」,氣虛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紅衣正是因為能夠補脾胃之氣,所以能達到養血止血的作用,這在中醫上講叫「補氣止血」。所以「紅衣」對各種出血及出血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有明顯效果。

    女性更應常吃花生「紅衣」。女性朋友,尤其是處於經期、孕期、產後和哺乳期的女性更應該常吃、多吃,因為這些時期的女性失血和消耗營養較多,花生紅衣對於她們養血、補血很有好處。同時,花生紅衣還有生發、烏髮的效果。中醫認為,「發者血之餘」,脫髮、白髮是因為血虧,使發不得滋養所致。而花生紅衣養血、補血,能使人的頭髮更加烏黑靚麗。

    當然,目前有少數報道說「因花生紅衣具有增強凝血的作用,所以不適於血液黏稠度偏高的人,否則易引發血栓」。我並不認同這一觀點。我想,根據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觀點,大家心中自然有所判斷。

    ◇跌打淤腫病人不宜吃花生「紅衣」

    再好的食品也不是適合所有人吃,花生用之不當,也會產生不良作用,《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花生本有滌痰之功……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說明不同的製作方法,花生有不同的作用。煮花生可以潤肺止咳,生吃可以下痰,炒食則會生痰。一般而言,花生煮熟吃能養胃、潤肺,炒、炸食用易使人上火。

    另外,吃花生也並非「百無禁忌」。比如有些跌打淤腫的病人,就不宜吃。因為花生紅衣能止血、促進凝血,跌打損傷、血脈淤滯者吃的過多,會出現血淤難散,加重淤腫。消化功能不好,「脾弱便溏」的人不宜吃花生,因為花生中含有豐富的油脂,有緩瀉作用,會加重腹瀉。另外,因為花生中含有的油脂多,需要多耗膽汁去幫助消化,所以那些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患有嚴重膽病的人,也不宜多吃花生。

    ◇嚼花生輕輕鬆鬆除口臭

    很多老人,總是會出現一些不明原因的口臭,此時若能嚼嚼花生,對改善口腔異味具有立竿見影的奇效。這是因為花生含有多種天然芳香物質,且其氣味清新自然,較之使用口香糖等方法,花生更能使口腔氣味趨近自然。

    醫學研究表明,花生中的β谷固醇可抑制口腔細菌的生長,並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本草綱目》也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腸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中醫臨床也偶用花生治療慢性胃炎、支氣管炎等消化和呼吸道疾病。因此,口氣不好的人可以每天少量、反覆咀嚼花生一次。

    ◎藥食同源之蘿蔔與生薑

    「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對於這句民間流行的口頭禪,我想所有養生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冬吃蘿蔔夏吃姜麼?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大白蘿蔔的藥理效用。

    蘿蔔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又名萊菔,其種子、鮮根、葉均可入藥。

    按照中醫理論,蘿蔔性平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散淤、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順氣利便、生津止渴、補中、安五臟等功能。《本草經疏》中有云:「萊菔根下氣消谷,去痰癖及溫中、補不足,寬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導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製麵毒,行風氣去邪熱氣,治肺痿吐血,肺熱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南朝梁時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對蘿蔔的藥用便有記載:「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頭痛、小便不利等症」。

    我們經常說藥食同源。換言之,就是我們吃的很多食物,都具有藥性。但大多數食物都是平性的。之所以稱之為藥,就是它的偏性很強。以前我們的文章中提到,中醫為什麼被我們稱之為中醫,其理由是,中醫不只是我國的醫學,而是指陰陽中和的醫學。用藥,就是要用藥的偏性,來糾正人體出現的另一偏性。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比如人如果發熱,就要用寒涼的藥物,反之,則要用熱性藥物,這是普通的用藥原理。當然,具體問題還要具體的分析。

    知道了蘿蔔的藥效,我們再來看看生薑的藥理。

    與性平微寒截然相反的生薑,其藥理是性味辛、微溫,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於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薑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淋了雨,受了寒,老人要給我們煮薑糖水喝;為什麼,我們在吃螃蟹這種大寒食物時,要蘸薑醋汁。都是因為姜本身是熱性的食物,吃姜的目的,是為了驅走人體內的寒涼。以求得人體的陰陽平衡。

    具體來說,生薑中含有姜辣素和揮發油,如薑油酮、薑油酚、薑油醇、枸櫞醛等。因此我們在食用生薑時,常可感到芳香和辛辣;當口服時,生薑可對口腔及胃起刺激作用,促使消化腺液分泌增加,故有健胃、消食的功效;吃生薑後,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快,使全身產生溫熱感,故可發汗、散寒。

    不過,姜既然有藥理作用,就應該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以下幾個問題是應該注意的:

    1.不要去皮

    有些人吃姜喜歡削皮,這樣做不能發揮姜的整體功效。一般的鮮姜洗乾淨後就可以切絲分片。

    2.某些疾病患者不適宜食用生薑

    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

    3.謹慎食用生薑紅糖水

    從治病的角度看,生薑紅糖水只適用於風寒感冒或淋雨後有胃寒、發熱的患者,不能用於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患者,但不能用於治療中暑。服用鮮薑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嘔吐,對其他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4.不要吃爛了的生薑

    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它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那種「爛姜不爛味」的說法是錯誤的。

    5.吃生薑並非多多益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