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 第3章 察言觀色知健康 (2)
    其實中醫對舌診的研究已經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一書裡,就有關於看舌頭診斷疾病的記載。到了公元十三世紀的元代,我國已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了。

    中醫看舌頭,主要是分別觀察舌苔和舌質的變化。觀察舌苔,一是要看苔質的厚、薄、干、滑、膩、粘,氣是觀察苔色的黃、白、黑、灰等不同的變化。然後根據苔質、苔色的變化情況,來判斷病邪在表還是在裡,疾病屬寒還是屬熱。正常人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層白苔,仔細觀察可以看到細微的一絲一絲像毫毛樣的結構,就如一層剛剛出土的嫩草。舌苔每時每刻都在生長,而當我們平時吃東西、喝水時,舌苔又會不斷地自動脫落。因此,舌苔總是保持著正常的厚度和結構。又因為口腔裡有適量的唾液,所以舌苔表面是潤澤的。這些都是健康人的舌苔表現。如果舌苔生長得多,脫落得少,舌苔變得厚起來,那就是病態了。

    有的人的舌面上像塗了一層米糊一樣,原來一絲一絲的結構看不清了,在放大鏡下觀察,這種舌苔的絲狀乳頭數目和分枝增多了,空隙中藏著一些粘液和食物殘渣,也有一些上皮細胞的碎片、白細胞和細菌。中醫稱這種舌苔為膩苔。這往往表示病人有痰濕或是消化不良,比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胃腸炎、風濕病和婦女白帶增多等。都會有這樣的膩苔。

    此外,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舌面上有的地方有苔,有的地方沒有苔,這兩種舌苔交界的地方很不規律,有些像地圖,叫做地圖舌。在陰虛的小孩和有蛔蟲病的病人中,常可看到這種舌苔。有的人舌苔長得少,脫得多,舌苔過薄,甚至沒有苔,舌面光光的,這也不正常,中醫把這種現象叫做傷陰。在某些慢性病人中,比如肺結核、甲狀腺機能亢進、晚期肝炎、腎炎的病人,以及長期營養不良的病人,常常會出現這種舌象。對於這類病人,中醫裡常常採用一些養陰的藥物對其治療。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看舌苔的顏色。比如舌苔的顏色變黃,那麼按照中醫的理論,此病人患有熱症,這在發高燒的病人中是常見的。對於這種病人,中醫裡常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如果有的病人舌苔發黑,而且乾焦多裂,這表示病情危重、內熱重而津液耗損。如果有的病人舌苔發黑而滑潤,這往往表示病人有嚴重的內臟寒濕或者腎虧的毛病。

    觀察舌苔的形狀和顏色,還可以判斷疾病的發展情況。例如,人得了外感疾病,如果舌苔的顏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常常表示疾病在發展,病情在加重。如果舌苔的額色由黑變黃、由黃而白,表示疾病逐漸好轉。如果舌苔從無到有,由薄而厚,表示病在進展;相反,如果舌苔由厚而薄,由多而少,就表示病邪在逐漸消退,表示病在好轉。

    我認為,在臨床診病時,觀察舌質比觀察舌苔更重要,因為舌質上反映的病變更為深刻。觀察舌質,包括看舌質的顏色、舌體的形狀。正常人的舌質是淡紅色的,因為血液供應良好,顏色比較鮮明而潤澤,舌頭的邊緣厚薄適中而光圓整齊。舌質的顏色發生改變,比如變紅、變白、變青紫,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如果舌質變白,就表示血虛或者陽虛有寒。如果舌質變紅,則表示血熱或者陰虛有熱。如果舌頭尖上或舌邊上有些小紅點,也屬於有熱。如果是陰虛有寒,就應該用溫補壯陽藥物治療;如果是陰虛有熱,就應該用養陰清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見到舌頭上有顆顆紫色斑點,或者整個舌頭呈現青紫色,中醫叫做血淤。一些有心臟病、肝硬化、消化道潰瘍病、婦女月經病,以及惡性腫瘤病人,常常有這樣的情況。

    舌體的形態可以分為軟、硬、脹、癟、斜、振顫等。如果舌體胖嫩而有牙齒壓痕,表示陽虛水腫。舌體萎縮,表示體質虛弱而有慢性耗損。高血壓病人出現舌振顫、舌麻木、舌頭偏斜等現象的時候,要注意預防腦出血的可能。

    ◎眼睛——透視疾病的窗口

    在中醫理論中,眼睛的重要性猶如日月。「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在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就是樣論述的,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們認為天之精氣宿於星月,人之精氣在於兩目。《靈樞·大惑》中有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於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可以說眼睛和人體精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中醫裡通過望眼神就可以瞭解人體內精氣的情況,瞭解病人的精神意識狀況,測知疾病的發展。如兩目神采奕奕,說明精氣充足;兩目無精打采,說明精氣不足;而兩目呆滯,晦暗無光,則是精氣衰竭的表現。

    ◇眼睛內連五臟

    中醫認為眼睛的功能與全身臟腑經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除任脈外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眼睛有關係。眼睛通過經絡與臟腑貫通,與臟腑保持有機的聯繫。臟腑的機能如果發生了異常的變態,就可以反映在眼睛的有關部位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徵象。如橫目斜視,則提示我們是肝風內動。

    我曾聽一位同事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天,一位女士帶著兒子來到醫院,給兒子檢查眼睛。十五分鐘的常規檢查過後,醫生就告訴她:「你兒子有食道逆流的問題,將來可能會發展成為糖尿病。」這位女士聽到這話很氣憤,認為醫生簡直是在胡謅,怎麼也不肯相信。她質疑:一個眼科醫生怎麼會判斷出眼疾病人的食道內有問題呢?雖然這位女士很懷疑,但是出於對孩子健康的考慮,她還是不敢怠慢,於是又帶著兒子做了幾項內科檢查。令她吃驚的是,內科檢查的結果竟然與眼科那位醫生說得一樣。她的兒子果然有輕微的食道逆流。內科醫生告訴這位女士,雖然她兒子的空腹血糖檢查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不注意飲食,將來很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對於像這位女士這樣,習慣了以化驗數據評判健康狀況的人來說,她對於眼科醫生的言論固然會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對於瞭解中醫學的人來說,這一點兒都不奇怪。中醫歷來就重視眼睛的健康預報意義。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當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眼睛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眼睛的變化反映著全身的疾病。如眼結膜充血是麻疹、狂犬病早期的重要徵兆;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視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腎炎、糖尿病、高血壓、妊娠中毒症患者的眼底血管都有改變;腦卒中患者的瞳孔會有所變化;耳源性眩暈患者的眼球會震顫;癌腫塊轉移的時候,視力會有所改變;癲癇病人抽搐時瞳孔散大;梅尼埃病人眩暈時水平性眼球震顫,等等。

    眼睛及周圍的顏色也是很好的指示燈。失眠的人眼眶會發黑,有一分發黑就有一分腦缺氧,有一分腦缺氧就有一分煩躁;慢性肝內膽汁淤積的人的眼眶下會出現黃瘤;缺鐵性貧血的人會有白睛藍斑,等等。

    可見,眼睛不僅僅是心靈的窗口,還是透視疾病的窗口。難怪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眼睛如何,身體即如何。」

    ◇護養眼睛的方法

    對於眼睛的保養,我的建議是把腳保養好,因為眼睛和腳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有人要問了,你怎麼會把眼睛和腳聯繫在一起,它們倆離得也太遠了點吧?其實中醫認為,對眼睛影響很大的幾條重要經脈,比如腎經或是肝經等都是聯繫在眼睛和足部之間的通道中。通過對足部的保養,可以刺激體內的經脈來更好的控制對眼睛的濡養。在此我推薦幾個護養的方法:

    1.推薦按摩太溪穴,位置在內踝高點和足跟跟腱之間的凹陷中。用拇指上下按揉這個穴位即可,不宜按得過於酸脹,3分鐘即可。其次是太衝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鐘即可,感覺以中等強烈的酸脹為宜。

    2.茶飲。平時,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喝綠茶,它對人體的好處真是不少,而我們若能在綠茶中適當地加幾粒枸杞子和一兩朵白菊花,或是適量的明目效果很好的耳環石斛、麥冬。那麼,你手中的這杯茶則立刻變身為經典的清潤眼睛的養生茶了。加入這些材料的茶具有一定的清補肝腎,養陰潤燥的作用。根據眼乾澀或是疲勞的程度,每天適當增減飲用次數會有一定的潤眼作用。

    3.水果。眼睛不適的人適合多吃一些汁水豐富的水果,盡量少吃乾巴巴的水果。中醫認為植物的體液也是類似於人體的體液,有個說法就是以津補津。例如,吃鮮龍眼就比吃干龍眼強的多,所以不管是鴨梨、西瓜、葡萄、蜜桃還是甘蔗都是不錯的選擇。

    4.飲食。山藥是一個很不錯的補人的東西,無論熬粥、燉菜還是清炒都可以。另外,大棗是補血的佳品,干品或是鮮品效果都很不錯,每天吃上5、6枚即可補血,又可明目。當然,豬肝、羊肝、胡蘿蔔、核桃、木耳、黑豆漿、黑豆腐這些都是對眼睛乾澀有好處的營養食品。

    5.忌口。大蒜雖然可以很好的調味,殺掉腸胃中的毒素,但是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傷眼睛,所以眼睛不適的人盡量不要碰它。另外,辣椒的熱性會增加體內的乾燥程度,更加會造成這個季節的眼睛乾澀。

    6.閉目養神。其實不只是養神,閉目是眼睛休息的最好方法,一方面養護眼睛,一方面節省了身體裡五臟六腑精氣的消耗。

    7.改善照明。雖說節能燈或是日光燈管可以比白熾燈節能,但那刺眼的白色在節能的同時卻在損傷著我們的視力。建議在看書時最好使用白熾燈泡或是暖色的節能燈,因為它們的光是最接近日光的。

    8.最好不要戴過大的太陽鏡。它雖然遮光的效果很好,但較深的顏色更容易形成局部的「小高溫」,加速眼睛水分的流失。

    9.堅持做眼保健操。不要小看眼保健操的功效,眼睛周圍的那幾個穴位如果可以堅持按揉,會保障局部精血數量的相對充沛,從而緩解眼睛乾澀。

    ◎耳朵洩漏出來的秘密

    在我們的面部器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了。它不像眼、鼻、口可以搞搞小動作,它總是傻傻地呆在腦袋兩邊,兩隻耳朵遙遙不相望。可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小視了耳朵對我們生活、健康所做出的貢獻與幫助。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通俗一點說就是,耳朵與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息息相關。《內經》中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記載,並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清代張振鏨在《釐正按摩要術》中也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言論。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也發現了耳朵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並確認了八十多種內外科疾病與耳朵的變化有關係,再次印證了中醫的神奇。

    耳朵與人體的經脈和穴位密切相連,所以人生病時,耳朵就會有反應。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可以說,耳朵是一份完整的人體病歷。關於具體的耳診,很多中醫書籍中都有記載,在此我就不多重複了。不過有一點我不得不提,那就是耳垂上的「冠脈溝」。

    冠脈溝是耳垂上的一條紋路,或許有人要問了:「我耳垂上壓根就沒有紋路啊?」如果你的耳垂上沒有這條紋路,那麼恭喜你,這說明你的心臟很好;如果有些朋友的耳垂上出現了這條紋路,那麼就說明你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紋路越清晰說明問題越嚴重。大家如果發現自己耳垂上出現了縱向或斜著的紋路,就應該注意了。

    可以說冠脈溝是判斷冠心病的有效指標。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和一位資深的中醫教授梁老聊天,他給我講了這麼一件事:當年,梁老是某軍區醫院的知名醫生。有一次,上級派他跟隨一位軍區副司令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在會場上,這位副司令突然昏厥了。梁老立刻來到副司令的身邊,看到副司令的頭耷拉著,嘴巴擱在桌子上,當時人已經沒有了知覺。匆忙中,梁老一眼就看見了他耳垂上明顯的冠脈溝。馬上讓人給司令做心電圖,結果出來後,老梁一看,果真是冠心病。

    其實,這個徵兆對老年人和年輕人都適用。根據老梁的理論,我也觀察了近二百名患者的冠脈溝,其中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準確率達高達90%。

    說到身體出現的一些紋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慧眼識「心」病的竅門。

    就像我們前面所提到過的,「望而知之,謂之神也」,其實任何的疾病,都可以從人體的外觀上看到蛛絲馬跡。因為人體的十二條經絡,外加任督二脈,都連接著五臟六腑,所以才有「症現於四肢五官,而病存於五臟六腑」之說。那麼,說到患有心臟病的人,如何從外觀體征上發現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