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分析力訓練 第3章 走進分析的世界 (2)
    例如日本發明家川本正一發明人工珍珠。

    他先通過「行」,提出與人工養珠的一系列問題,如:如何打開蚌貝,用何種物質代替沙粒為珠心,把珠心投置於蚌貝內哪一處,含著珠心的蚌如何飼養……然後,他搜集有關資料,進行冷靜的分析,提出實驗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由「行」到「停」的思維過程。在實驗中,他又通過「行」提出了許多疑問,然後再冷靜地分析解決自己提出的疑問。通過不斷地「行」、「停」的交叉過程,最後終於發明了人工養珠的方法。

    3.八步法

    這是由通用電氣公司總結、研究出來的一套設問分為:

    第一步,認清環境;

    第二步,定問題範圍與定義;

    第三步,搜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設想;

    第四步,評價比較;

    第五步,選擇最佳方案;

    第六步,初步設計;

    第七步,實地試驗;

    第八步,追蹤研究。

    從以上幾種方法中可以看出,設問法是一種簡易好學的思考方法,還可以根據不同需要,改換設問的方法。

    4.頭腦助產術

    委內瑞拉的第二大城市馬拉開波準備建立一個新的醫療中心,為此邀請了政界、金融界和醫務界的有關人士進行討論。他們一直討論了3個多小時毫無結果。此時,一個跟隨媽媽來的年僅10歲的兒童拉維爾向會議主持人提出了思考問題必須遵守的4個法則:第一,確定目標;

    第二,選擇可能性;

    第三,提出優先考慮的問題;

    第四,考慮其他人的觀點。

    會議主持人並不因人廢言,欣然接受了這位兒童的建議,不久,討論會就得出了令各方都滿意的結果。

    一個10歲的小孩子怎麼能夠有如此大的能耐呢?原來,在委內瑞拉,政府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每個小學生每週必須用2個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和訓練自己的思維分析技能。各級各類學校都有「思維分析訓練」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素質。拉維爾並不是思維天才,只不過他在學校裡接受了科學的思維分析訓練,因而能給成年人作思維分析嚮導。思維分析訓練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智力開發方法,不過它並不是現代獨有的專利,目前的思維分析訓練是建立在最新的思維分析科學成果和古代的頭腦訓練術基礎上的。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創造了有名的「頭腦助產術」。

    蘇格拉底相貌醜陋,不修邊幅,整日在市場上閒逛。古希臘的市場上不僅賣物品,也賣思想。經常有人站在市場中面對觀眾發表演講。有一天蘇格拉底遇到一位年輕人,正在宣講「美德」。

    蘇格拉底裝作無知的模樣,向年輕人請教說,「請問,什麼是美德呢?」那位年輕人不屑地答道:「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告訴你吧,不偷盜、不欺騙之類的品行都是美德。」

    蘇格拉底仍然裝作不解地問:「不偷盜就是美德嗎?」

    年輕人肯定地答道:「那當然啦,偷盜肯定是一種惡德。」

    蘇格拉底不緊不慢地說:「我記得在軍隊當兵的時候,有一次接到指揮官的命令,我深夜潛入敵人的營地,把他們的兵力部署圖偷出來了。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呢?還是惡德呢?」。

    年輕人猶豫了一下,辯解道:「偷盜敵人的東西當然是美德。我剛才說不偷盜,是指不偷盜朋友的東西:偷盜朋友的東西肯定是惡德。」

    蘇格拉底依然不緊不慢地說,「還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遭到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他對生活絕望了,於是買來一把尖刀藏在枕頭底下,準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得知了這個消息,便在傍晚時分偷偷溜進了他的臥室,把那把尖刀偷了出來,使他得免一死。請問我這種行為究竟是美德呢,還是惡德?」

    那位年輕人終於惶惶然,承認自己無知,拱手向蘇格拉底請教「什麼是美德」。

    蘇格拉底把自己的這種思維分析訓練法稱為「頭腦助產術」,意思是說,正確的觀念本來就在你自己的頭腦中,但是你在挖掘的時候不得要領。蘇格拉底不過採用了一些正確方法,使它們得以順利地分娩。

    二分析的枷鎖

    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赫爾岑

    一、迷信權威

    權威也不可能絕對正確,永遠正確。如果一切都以權威為是,而不再進行自己的分析,這就是「迷信」了。

    英國著名醫學家、物理學家托馬斯曾說過:「儘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我並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百無一失的……」這才是科學的態度,迷信權威往往會使自己喪失獨立思考的勇氣。

    有一次,英國哲學家羅素到外地講學,他向數百名聽眾提出了一個問題:「2加2等於幾?」聽眾都是學者,此時竟面面相覷,無人作答。羅素只好自己回答:「等於4。」滿堂先是愕然,繼而是嘩然。

    「羅素是世界一大哲學權威,所提問題一定十分深奧」聽眾都在這樣想,這是被權威嚇住了。

    懼怕權威是迷信權威的一種表現,迷信權威的心理,會干擾眾對客觀事物作出獨立的思考,分析,判斷。心理學家穆爾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提出了一些問題,請100名學生作書面回答。答卷收來後,他向學生作了講評,中間談到了某專家對這些問題的見解。而後,他又將答卷髮還學生,要求學生進行修改。結果,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採取了那位專家的見解。

    這一稱為「權威暗示」的實驗,證明了人們普遍存在的「相信權威勝於相信自己」的心理。這種心理不僅會使人們陷入是非不辨的泥沼,有時還會以謬誤為真理。歐洲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們曾經對權威的迷信達到了十分荒謬、驚人、乃至可笑的程度。

    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關於區別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學生發現了太陽上有黑點,便去請教他的經院哲學家老師。這位老師翻遍了《聖經》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發現與此相同的說法,於是他回答那個學生說:「《聖經》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從沒說過太陽上有黑點,所以就不可能有。」學生堅持說:「我確確實實看到了太陽上就是有黑點。」老師說:「如果你確實看見了有黑點,那黑點肯定沒在太陽上,而是在你的眼睛裡。」

    迷信權威的心理阻礙著人們獨立地觀察和分析世界上的各種問題;阻礙著人們以科學的精神去探索事物的真相,因此必須加以消除。從這個意義上說,奧地利物理學家魏斯科普夫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喜歡跟偉人唱反調。」因此,我們要學會擺脫習慣的束縛:

    第一,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對問題作出分析和定義,每一次分析和定義都可能指明尋找答案的途徑。如果遇到一個問題後,多提幾種解決的方案,找到答案後要找一找看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答案。有人對曲別針的功能就找了幾千種,一塊手帕也有上百種用途。平時的訓練很可能為你以後解決問題帶來方便。

    第二,尋找答案的時候,仔細推敲自己的假設,這些假設本身是否就是一種障礙。

    有這樣一道智力題:請你不打開瓶蓋也不打破瓶子而喝到瓶裡的汽水。你如果擺脫「瓶蓋是鐵製的」這一定勢,想像一個軟木塞的瓶蓋並把它按進瓶裡就可喝到爽口的汽水了。

    第三,善於奇思異想——也許正是最笨的設想和建議誘發出了奇妙的辦法。

    有位司機駕駛著一輛載重的汽車經過一座天橋下,由於車上的貨物剛好擦著了橋頂一點點而無法通過,正當司機準備卸下貨物重裝時,旁邊的一位中學生出了個主意:何不將車胎裡的氣放掉一些,慢速行駛?這種反常的辦法卻省了許多麻煩。

    第四,暫時放棄疑難問題,想想別的問題,也許會觸類旁通;甚至可能完全忘了此事後,靈感會不期而至。

    二、先入為主

    對事實的分析,就應以尊重事實本來面目為先決條件,結論應產生於思考過程的末尾,這是正常的合乎邏輯的思考程序。如果有先入為主的見解,而且以它為依據去分析事實,不顧事實本身怎樣,一味地使事實來適應這一先入之見,就要犯邏輯錯誤。

    有個幽默小品是這樣的:

    一個人從來沒坐過飛機。他第一次坐上飛機時,精神十分緊張。飛機發動了,別人告訴他,飛機馬上起飛。他閉上眼睛,極力控制著自己,以保持鎮靜。5分鐘後,他睜開了眼睛,大膽地向窗外望去,驚訝地喊著:「飛得真高啊,你們看,下面的人就像螞蟻一樣。」鄰座的人告訴他:「那些本來就是螞蟻,飛機還沒有起飛呢!」

    飛機是否起飛應以事實為據,此人卻以「已經起飛」這一先入之見為依據,去分析解釋所見到的事實,實在可笑。

    某些「人之常情」也可能成為先入之見,干擾人們的分析。

    1540年,哥倫布率領的船隊在大西洋遇到了風暴的襲擊。倖存的幾條船漂到了牙買加島的一個偏僻的小港灣。他們向印第安土著人求救,由於土人曾受過西班牙軍士的洗劫,說什麼也不肯相助。晚上,哥倫布在讀一本天文歷書時,突然欣喜地跳了起來,他去向印第安人說:「你們再不幫助我們,我就奪走你們的月亮。」印第安人天天晚上都要在月光下跳舞,他們不相信哥倫布的話,仍舊不答應幫助。第二天晚上,當他們正在月下歡歌起舞時,月亮果然慢慢消失了。印第安人十分恐懼,首領便去向哥倫布哀求,答應供給糧食。過後,月亮被「還」了回來,哥倫佈滿載著糧食離開了港灣。

    其實,哥倫布在天文歷書上得知將發生月食,設了這樣一計。印第安人缺乏月食的知識,便以「奪走月亮」這一先入之見去解釋月亮消逝這一現象,造成了失誤。

    三、輕率概括

    依據耳聞目睹的某些事實進行推論,以獲取較為普遍的認識,這是人們常用的分析方法。

    事實上,要想獲得普遍性結論,得到一個分析的可靠結論,推論所依據的事實不僅要真實,而且要盡可能多,要選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作為依據。片面的、個別的、非典型的事實很難推出可信的、普遍性的結論。如果硬要去推,就要犯「輕率概括」的錯誤。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決不可過分地相信自己僅僅從例證和傳統說法中所學到的東西。」這裡說的「例證」就是指個別的事實。只看到兩個事實,便匆忙地推出普遍性的結論,這是輕率概括的一種表現。

    在英國有這樣一個傳說:英國哲學家羅素曾養了一隻公雞,每次餵食時,總要搖鈴,幾乎天天如此。有一天,羅素家裡來了客人,家裡沒有菜。他靈機一動,便把鈴搖了起來,公雞一聽,跑了來,以為有食吃了,沒想到羅素一把把它抓住,公雞知道要被殺,連忙抗議說,羅素不尊重動物權,羅素搖搖頭歎息道:「有朋友從遠方來,家中沒菜,這是沒辦法的事呀!」公雞抗議:「你一向訓練我重視經驗,遵守歸納的原則:你第一次搖鈴,給我米吃;第二次搖鈴,給我米吃;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都是給我米吃,直到昨天都是如此,所以我想,這一次還是給我米吃,但你不但不給我吃而且要吃我,我死是小事,可是要死得明白,才甘心。請你告訴我,歸納法不可靠嗎?難道經驗不可靠嗎?」羅素搖搖頭,歎了一口氣,手起刀落斬下了雞頭。據說,從此英國的公雞再也不相信經驗:每到天陰的早晨,便不再報曉,因為它們不敢依靠經驗確定太陽已經升起。

    先搖鈴後喂米,這是人為製造的事實,並不反映客觀規律,不是不可逆反的必然,儘管多次反覆也隨時可改變。在科學研究中,應盡量避免「輕率概括」,而應當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一篇科普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益鳥和害鳥,主要是根據食性分析來決定的。像山雀、燕子、杜鵑、貓頭鷹等主要覓食害蟲、鼠類,對農業生產有利,就是益鳥。而像那些嗜食穀物、果實以及其他農產品的就是害鳥。有時候,還不能只根據一兩隻鳥的食性分析,就來判斷它們是益鳥或是害鳥,要多解剖幾隻,求得平均數,再根據這個平均數來下結論才比較可靠。

    這段論述,講的雖是對益鳥、害鳥的分析,但卻說明了在科學的分析中怎樣避免「輕率概括」的道理。

    英格蘭也有一則古老寓言,講的是官府派一位聰明的戶籍官到威爾士某個村莊登記全體戶主的姓名。這位戶籍官來到村子後,就從第一家開始按順序調查。他詢問的第一個戶主叫威廉·詹姆士,第二個戶主,第三個,第四個……也叫這個名字。最後,他自言自語道:「這可好了!他們顯然都叫威廉·詹姆士。我何必還要一家家去調查呢?把他們都照這名字登記上,然後今天就可以好好地休個假了。」結果他錯了!除了叫威廉·詹姆士名字的之外,村子裡還有名字叫約翰·瓊斯的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