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第30章 平亂封侯 (3)
    漢十一年秋,陳欷反代地(今河北蔚縣地),盧綰隨高祖討伐。但在雙方互派使者拉攏分化匈奴這一關鍵時刻,盧綰卻受逃亡到匈奴的前燕王藏茶之子藏衍的蠱惑,對高帝產生二心,而私下與陳欷媾和,以求自保。這無疑犯了致命的錯誤。陳欷兵敗事洩,劉邦疑慮之際尚對盧綰心存顧念,派辟陽候審食其和一個御史大夫前去探驗。盧綰驚懼之下,竟口無遮攔,意氣用事,對漢宮朝政胡亂說話,發洩心頭不滿,矛頭直指劉邦和呂後。事情被審食其告發,遂使劉邦由疑生怒。

    偏偏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揭發盧綰此前派往匈奴的使者就是燕國的內使,這無異於火上澆油,劉邦憤然:「盧綰果反矣!」這次不再有任何猶豫,立即發兵攻打。初以樊噲為將,後又以周勃代樊噲為將而討燕,幾經交戰,盧綰軍勢單力孤,節節敗退。

    漢軍討伐盧綰叛軍的進軍路線是先攻下薊城,及西進而屠軍部(上谷郡、軍都),出居庸塞,敗盧綰軍於上蘭(在居庸塞至沮陽之間,應在今懷來東南地),再敗盧綰軍於沮陽(今懷來官廳水庫南岸大古城一帶),向北一直追擊到燕北長城下,定上谷郡十二縣,右北平十六縣,遼西、遼東二十九縣,漁陽二十九縣。

    盧綰終於絕望了,估計也是大悔特悔了,喪失了最後的抵抗信心和勇氣,把宮人家屬和數千軍騎置於長城腳下等候發落。結果還算慶幸,適縫劉邦大病初癒,盧綰前去負荊請罪,大概劉邦還是念及舊情,沒有深究,寬恕他了。但劉邦一死,呂後秉政,盧綰當然心存疑懼,惶惶不可終日,終於還是跑到匈奴避難去了,一年之後也鬱鬱而終。

    匈奴給了他一個東胡盧王的名號,但究竟與此前擁兵自重的時候不可同日而語了,肯定是倍遭冷眼與欺凌,「為蠻夷所侵奪」,再想回來已是遙遙無期了,寄身異邦,鬱鬱而終。

    盧綰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戰功,但卻憑著是劉邦從一而終的忠實小弟而封侯。他對於劉邦的作用幾乎如同虞姬之如項羽,劉邦的一生無疑是輝煌的,但無疑又是可憐的,人們只看到劉邦的顯貴,卻沒有從盧綰的身上看到他的可悲。

    作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盧綰就像劉邦的一個影子,他們一起偷雞摸狗打架鬥毆,哪怕面對官吏的追捕,盧綰依然對劉邦不離不棄,這種關係就是親生兄弟也不過如此了。一般身居高位的人,哪怕自家人都有避諱,可劉邦即使做了漢王盧綰依然可以自由出入他的臥室,這種交情甚至連親兄弟有時都無法比擬。

    劉邦生在一個沒什麼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在兄弟不親家人不愛的情況下,盧綰的這份感情對於劉邦而言恐怕是心底最後的一絲溫暖,就算呂後也不過是一次利益的婚姻,感情是沒什麼純潔度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小弟盧綰,劉邦像個大哥一樣費盡心思替他謀劃戰功,封王加爵。

    跟著他的劉邦大哥,盧綰這個小弟要風得風,要雨有雨。陳豨謀反,本來盧綰一心維護劉邦,不想派出去的使者自作主張的貌似以維護盧綰的名義實則是為了自家前途的做了相反的謀劃,讓盧綰最後騎虎難下,不得不就坡上驢從事實上勾結匈奴反了漢朝。從盧綰的角度來說,不過是懼怕呂後的殘暴而自保的行為,他本人完全沒有必要反劉邦,因為他的一切都是劉邦給予。

    第二個造反的叫利幾。利幾曾經是項羽的部將,投降劉邦封了一個侯,但劉邦卻一直未重新晉封,只要求其部隊在穎川等待。劉邦由燕地返回時,至洛陽駐營,便召見利幾。

    利幾先前曾和臧荼有過聯繫,害怕被劉邦知道,而且這個時候召見,具有相當敏感性,利幾怕入洛陽後遭害,於是宣佈獨立,劉邦親率部隊擊之,利幾兵敗被殺。

    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後,每天按照一般人家父子相見的禮節,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太公的家令勸說太公道:「天上不會有兩個太陽,地上不應有兩個君主。當今皇帝在家雖然是兒子,在天下卻是萬民之主,太公您在家雖然是父親,對皇帝卻是臣子。怎麼能夠叫萬民之主拜見他的臣子呢!這樣做,皇帝的威嚴就不能遍行天下了。」

    有一天,劉邦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老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後退。劉太公說:「你是一朝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你爹,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怎麼能因為我而亂了天下的規矩呢?」漢高祖犯了愁,對於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

    後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經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

    作為一個新朝代的開國皇帝,劉邦需要的不僅僅是卓越的治國才能,他也需要超越常人的勇氣,永不放棄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品格,頑強不息的意志。

    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劉邦在很多方面平庸之極,他沒讀過書,文化水平低,武藝也不高,更不精通高深的兵法,對指揮三軍作戰更是一竅不通。反觀他的「死對頭」項羽,在沙場上勇猛無敵,銳不可當,武藝高強,也有一些豪邁之氣。

    但楚漢之爭的最後勝利者是「平庸至極」的漢王劉邦,並不是那個「勇猛無敵」的西楚霸王。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劉邦身上有著常人所不具備的閃光點。

    劉邦樂於助人,他不過是個山野草民,而後來幫助他奪天下的大多也是出身低微的人。後來成為漢朝第一任宰相的蕭何,曾經也只是縣城的一個小官,劉邦幫助了他一次,兩人隨即就成為了好朋友。當劉邦揭竿而起的時候,他是第一個也是最忠實的追隨者。他為劉邦攻打天下盡心盡力,特別是在一個夜晚追回了一位傑出的將才韓信,「蕭何月下追韓信」,名垂千史,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邦總是對有困難的人慷慨相助,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生死之交陪伴左右。如曹參,夏侯嬰,樊噲等等,這幾員勇猛的武將個個對他忠心耿耿,誓死追隨。他的一言一行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詮釋得天衣無縫。

    劉邦善於忍辱負重,他早期起義的時候實力很弱,無法獨當一面,和各路勢力相抗衡。於是他選擇依附當時實力較強的項羽,當然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生存下去,必須「寄人籬下」,但他沒有表現出灰心喪氣的樣子,只是更加全心全意投入於戰鬥中。鴻門宴上,他面對項羽和范增的多番刁難,他忍下了,有驚無險地脫身。

    項羽稱王后,把功勞最大的劉邦攆到荒蕪的巴蜀之地,劉邦同樣未有任何怨言。事實上,他在鴻門宴上重新獲取項羽的信任,他在巴蜀之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都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但是他做到了,他為自己贏得了生命,為自己贏得了取勝的機會。所以他能做皇帝,能開創一個新朝代,他做皇帝是必然的,是無可爭議的。

    劉邦知錯就改,別看這一點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其實很難,人很容易三番兩次都犯同樣的錯誤,卻不悔改,但劉邦不一樣,他知道同樣的錯誤絕對不能犯第二次,否則,可能無法保全生命。他率領攻取彭城以後,沉迷於酒色,軍隊一下子鬆懈下來,等到憤怒的項羽趕來,劉邦的十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兵任意蹂躪,被打得落花流水,丟盔棄甲,劉邦自己也差點被俘。

    但從那以後,他痛改前非,臥薪嘗膽,認真備戰,再也不沉迷於酒色之中,最後終於在烏江邊逼得項羽橫刀自刎。一個人犯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改正,能夠改正錯誤比不犯錯誤更偉大。

    劉邦愛民如,他每次攻下一座城池,必定先安撫人心,不殺一個降卒,這種做法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人們都崇敬他。他入咸陽的時候,和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賊,按輕重處罰;亡秦苛法,一律廢除。

    這使他贏得了群眾的支持,百姓十分擁戴他。而項羽,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他每到一處,必定要屠城,他恨透了秦朝。在入關之前,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殺子嬰,誅懷王,咸陽屠城,火燒阿房宮……這些行為既殘暴又愚不可及,天怨人怨,失盡人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因為這樣,項羽做不成皇帝,即使他做了皇帝,也是個暴君。但劉邦就能夠得到天下,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劉邦的一個閃光點是他善於用人。別看這種能力似乎很簡單,劉邦之所以能夠贏項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點。項羽德高望重,智慧出眾的范增雖然被他尊稱為「亞父」,但項羽這人剛愎自用,不肯聽聽范增的忠言,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把范增趕走。勇猛的西楚霸王得不到謀士的相助,也不過是一頭瞎了眼睛的老虎,只會亂衝亂撞,不足為懼,可悲,可歎。而漢王劉邦呢,他網羅了大批的能人異士為自己效力,凡是有才能的人他一個也不放過,並且總是採納他們的建議,因此做他的謀士總會很有成就感。

    他手底下有運籌帷幄的張良,百戰百勝的韓信,鎮國安邦的蕭何,還有陳平,周勃,灌嬰……他們無一不是有才能的人,個個忠肝義膽,只因為劉邦待他們就如親兄弟一般,在他們面前,劉邦總是謙遜有禮,恭恭敬敬的。大將軍韓信在項羽手下不得志,只是一個看門的,一個徹頭徹尾的底層人物,但到了劉邦那兒卻成為了統率三軍的大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連不可一世的項羽也死在了他的十面埋伏之下。風度翩翩的謀士陳平本也是項羽手下的小官,後來投靠了劉邦,起初大家都對他有偏見,認為他空有一副好外表,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但劉邦卻委以他重任,對他非常信任。而陳平更是為漢朝的建立和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來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呂氏專權的時候,用智慧和謀略幫助劉氏奪回了天下,足以體現出他的忠心。

    劉邦在用人方面絕對是個天才,只有他才懂得讓他手下這麼多的天才充分地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打敗敵人,贏得勝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