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枝禪 第18章 明心見性 (2)
    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後,老和尚問弟子們:「我們從上面這些事情可以悟出什麼?」

    一陣沉默,然後一位自以為聰明的小和尚回答說:「無論我們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要努力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些事的。」這位小和尚回答完後心中很得意地想:「還是我的悟性高啊!」

    老和尚聽到這樣的回答後,點了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並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禪機。」說到這裡,老和尚故意停頓,用眼睛向在場的弟子們掃了一遍說:「我想告訴你們最重要的道理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去,你也許以後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每一天我們都在忙,每一天我們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地往罐子裡灌進小碎石或沙子,各位有沒有想過,什麼是你生命中的『鵝卵石』?」弟子們若有所悟。

    凡遇徒弟第一天進門,老和尚必要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課——掃地。過了些時辰,徒弟來稟報,地掃好了。

    師父問:「掃乾淨了?」

    徒弟回答:「掃乾淨了。」

    師父不放心,再問:「真的掃乾淨了?」

    徒弟想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掃乾淨了。」

    這時,師父會沉下臉,說:「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怎麼剛來就讓回家?不收我了?」

    「是的,是真不收了。」師父擺擺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這師父怎麼也不去查驗查驗就不要自己了。

    原來,這位師父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處悄悄丟下了幾枚銅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掃地時發現。大凡那些心浮氣躁,或偷奸耍滑的後生,都只會做表面文章,才不會認認真真地去掃那些椅角旮旯處的。因此,也不會撿到銅板交給師父的。師父正是這樣「看破」了徒弟,或者說,看出了徒弟的「破綻」——如果他藏匿了銅板不交師父,那破綻就更大了。不過,師父說,他還沒遇到過這樣的徒弟。貪婪的人是不會認真地去做別人交付的事情的。

    師父看出的「破綻」,是徒弟品德修養上的弊病。

    衣服上的破綻,需要縫補。而一個人品德上的「破綻」,需要通過加強修養來克服。只有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質完善,才能成為一個容易被別人接受的人。

    虛塵大師讓小和尚去買些大蔥,馬虎的小徒弟買來的卻是洋蔥,還為自己的錯誤辯解說:「洋蔥和大蔥本來差不多嗎!」

    虛塵大師說:「偶然犯一次錯誤算不了什麼,養成了馬虎的習慣危害可就大了。」接著,他給徒弟講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的故事。

    這位「差不多」先生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裡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裡焦急,等不得了,心裡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還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虛塵大師說:「我們幹工作一定要認真嚴謹,千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馬馬虎虎,否則,不僅會害了自己,還可能害了別人。」

    在工作上又何嘗不是如此?欲在社會上立足,打算在事業幹出點名堂,沒有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不行的。

    有一個年輕人自詡才智過人,一向為此洋洋自得。這個年輕人在偶然的機會裡,聽到某地有一位頗負盛名的禪師,便不惜長途跋涉,來到禪師的住處,雖口中稱道,是想要謙虛地向禪師討教,請求禪師傳授智慧,但實則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華,妄想挑戰禪師的盛名與權威。

    充滿智慧的禪師,當然胸中明瞭年輕人的來意,當下亦不予說破,只是淡淡地笑著並出了一道簡單的題目,請年輕人回答。

    禪師所出的題目是,有兩個小孩一起相約打掃煙囪,工作結束之後,甲小孩的臉上被煙囪的煤灰弄得奇髒無比;乙小孩的臉上,則是乾淨如常,連一點兒煤煙都沒有。禪師問年輕人,這兩個小孩當中,哪一個會去洗臉?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便回答:「當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臉上那麼髒,心想,自己的臉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樣髒,所以乙小孩一定會馬上洗臉。」

    禪師緩緩地搖頭,微笑道:「不對。」

    年輕人遲疑了一會兒,又辯白道:「難道會是甲小孩?他從乙小孩的眼瞳當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臉上很髒,所以……」

    禪師還是搖頭,沉著地說:「還是不對。」

    年輕人滿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擊垮,他吶吶地問道:「那麼,敢問大師,是他們倆人一起去洗臉嗎?」

    禪師依然搖著頭,說道:「這也不是答案,問題的重點在於,兩個小孩一起去打掃煙囪時,不可能只有一個人臉上弄髒,兩個小孩的臉上應該都有煤煙。題目本身就出錯了,其中大有問題。從你的回答當中,可以看到你對問題未能做通盤瞭解,更能夠清楚地看到,你對許多事物欠缺深謀遠慮。」

    年輕人愣在當場,沉思了許久,終於又抬起頭來,羞愧地對禪師道:「我知道自己的膚淺之處了,尚請大師教誨。」

    唐朝貞觀時期,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某天途經牛頭山,聽說有個叫法融的人在這裡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法融一心修行,見人也不理不睬,人稱「懶融」。

    尋訪半天四祖終於找到了懶融。懶融只把四祖當作一般遊客,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並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見怪,問道:「你在這裡幹什麼呢?」 法融回答:「觀心!」

    四祖又問:「什麼人能觀心?所觀的心又是什麼東西?」

    法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好久無言以對。這時他才意識到面前不是一般的遊客,便誠心頂禮,請四祖開示。四祖傳法完畢以後又叮囑法融:「要修成一顆銅牆鐵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觀它,也不要去壓抑它,只需隨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問:「師父不讓特意去觀心,如果內心起了情境,那該怎麼辦呢?」

    四祖開示說:「這『境』沒有好與壞、美與醜的差別,如果硬要說什麼美醜、好壞,就是內心不淨。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面對不同情境而心無掛礙,根本不去管它,這時你便已修成晶瑩剔透的佛心,不會再有什麼變化了。」

    這時,一隻老虎來到懶融身邊趴下。四祖見了這隻老虎,心中一驚,懶融禪師就笑話他,說:「你還有這個啊!」

    四祖不作聲,在懶融禪師打坐的蒲團上寫了一個「佛」字然後請懶融禪師坐。

    懶融禪師一時有些猶豫,不敢坐。四祖就說:「你也還有這個。」於是兩人相視一笑。

    後來有一個僧人就法融禪師的故事去請教大同禪師:「法融禪師在沒有遇到四祖時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好為人師。」

    僧人又問:「遇到四祖以後又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不與人為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道林

    滴水明智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七彩光芒,一件普通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滴水和尚能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一滴水中也就有了無盡的時空。

    儀山禪師有一天洗澡的時候,因為水太熱,就叫弟子提桶冷水來加。有一個弟子奉命提了水來,將熱水加好,順手把剩下的水倒掉了。

    看到弟子如此行事,儀山禪師不悅地批評道:「你怎麼如此浪費?世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只是價值大小不同而已。你怎麼能那麼輕易地將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不僅花草樹木喜歡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價值。為什麼要白白地浪費呢?雖然只是一滴水但是價值無限的大啊。」

    那弟子聽後若有所悟。於是將自己的法名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後來弘法傳道,有人問他:「請問世上什麼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虛空包容萬物,什麼可包容虛空?」那人又問道。

    「滴水!」滴水和尚仍是一個答案。

    寒冬臘月,滴水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外面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

    儀山的弟子看他可憐,紛紛為他求情,可是儀山說:「我這裡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沒有住處的人!」弟子們沒有辦法,只好紛紛走開。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那個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開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然跪在那裡,雷打不動。儀山命令弟子:「誰也不准開門,否則就將他逐出門外!

    七天過後,那個和尚支撐不住,倒了下去。儀山出來試了一下他的鼻息,尚且有一絲呼吸,於是便下令將他扶了進去。滴水終於進了儀山門下參學。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儀山禪師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什麼分別?」

    話剛說完,儀山一拳打過來,大吼:「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滾出去!

    滴水被儀山的拳頭打得頭暈目眩,耳朵裡只有儀山的吼聲,忽然間,滴水想通了: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還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紙擦鼻涕的時候,被儀山看到了,他大聲喝道:「你的鼻子比別人的血汗珍貴?你這不是在糟蹋白紙嗎?」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難以忍受儀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說:「人間有三種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師門的影響力,發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賞家師的慈悲,步步追隨;上等僧在師父的錘煉下可以日益強壯,最終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龍潭崇信禪師湖南人氏,未出家前非常窮困,在天皇道悟禪師寺旁,擺一個賣餅的攤子,連一個住所也沒有。道悟禪師憐他窮苦,就將寺中一間小屋給他居住。崇信為了感恩,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道悟禪師收下以後,每次總叫侍者拿一個還給崇信,有一天,崇信終於向道悟禪師抗議道:「餅是我送給你的,你怎可每天還我一個,這是什麼意思?」

    天皇道悟禪師溫和地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十個,為什麼我不能每天還你一個?」

    崇信不服氣地抗辯道:「我既能送你十個,何在乎你還我一個?」

    道悟禪師哈哈笑道:「一個你還嫌少嗎?十個我都沒有嫌多,一個你還嫌少?」

    崇信聽後,似有所悟,便決心請求道悟禪師為其剃度,准他出家。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乃至能生千萬,諸法皆從一而生。」

    崇信自信地應道:「一生萬法,萬法皆一!」

    道悟禪師為其剃度,後在龍潭結庵居住,世稱龍潭崇信禪師。

    天皇道悟禪師的房子,要讓給龍潭崇信禪師去住,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龍潭崇信禪師的燒餅,天皇道悟禪師收下以後,又再還一個給龍潭崇信禪師,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當然,那時天皇道悟禪師的苦心,不是一個賣餅的俗人所知,但經常如此,終於觸動崇信的靈機,從參究這個疑團,到直接的抗辯論爭,龍潭崇信終於覺悟到多少不二,你我不二,心物不二,有無不二,原來宇宙萬有,千差萬別,皆一禪心也。

    返本還源便到家,

    亦無玄妙可稱誇。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明·浮峰普恩

    一宿悟理

    春風夏雨能使萬物生長,秋霜冬雪更可讓萬物成熟。對永恆事物的知性理解,屬於智慧;對短暫事物的理性理解,屬於知識。

    永嘉禪師聽說曹溪命脈是南華寺的六祖大師秉承釋迦如來以心印心、耳提面命、口授心會而傳承下來的衣缽心法。於是不遠千里來親近六祖大師,以求印證自己的見地。

    永嘉禪師到達南華寺時,六祖大師正在上堂說法。於是永嘉禪師穿袍搭衣,手裡拿著錫杖,向法座右繞三匝然後停在六祖大師的前面,振威一喝,大吼一聲也不叩頭頂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