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35章 蟄伏中的理性較量 (5)
    早在明未滅亡之時。滿清揮師入關足足有五次之多,而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呢?對此從來都是一籌莫展。哪能把人家阻於長城之外呢?哪能對人家構成強有力的打擊呢?

    就憑他們這點本事,人們卻認為如果他和李自成真誠合作,就能阻滿清於長城之外。淚痕為以實在把他看得太有本事了。

    事實上,早在明未滅亡之時。洪承疇率八路總兵與滿清展開大會戰。祖大壽、吳三桂都身在其中。但結果呢?祖大壽投降,吳三桂無視大局率軍逃走。其實如果我們真的客觀的一點看歷史。就該發現,吳三桂的實力非常一般。

    就憑他這點實力。人們卻認為如果李自成得他之助,就能保證自己不被滿清打敗。人們也實在把吳三桂本事也看得太大了……

    吳三桂本來在歷史上,也注定是個配角。最多不過如尚可喜、耿進忠、洪承疇一類罷了。雖說出場的戲份挺多,但終究還是配角罷了,但絕不可能成為明末清初最大的主角人物之一。

    吳三桂之所以在後來成為主角人物,是因為他後來興兵造滿清王朝的反。而且一下使整個江南變色。於是吳三桂的歷史地位一下空前提高。滿清是異族人入主中原,實在害怕吳三桂高舉民族大旗號召人們。於是就極力把吳三桂塑造成一個千古第一大漢奸。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吳三桂再也無法高舉民族大旗了。

    於是吳三桂歷史地位空前提高。好像在明末之際,漢民族的全部不幸都是吳三桂造成的一樣。好像吳三桂如果有點民族之心,那滿清根本就無力南下逐中原一樣。其實,吳三桂哪有這份本事呢?從前明王朝一統大江南北,尚且滿清動不動就南下踐踏中原大地。後來明磚崩瓦解後,大江南北七八路軍閥玩了命的火拚著。在這種局面下,憑吳三桂區區三兩萬軍隊就想阻止新興的滿清逐鹿中原。實在也把他說得本事太大了。

    吳三桂其父吳襄是武進士,在軍中歷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高級職務,在遼東擁有一支家族親軍。其母是遼西望族祖家之女,大名鼎鼎的祖大壽和祖大弼、祖大樂這幾位鎮守遼東的重要將領則是他的舅父。吳三桂生於武將世家,自幼精通弓馬騎射,十六七歲就得中武舉,不久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正式踏上仕途。吳家的親戚朋友組成的龐大關係網對吳三桂的仕途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不停地為他做廣告,廣告詞包括:「聰俊絕人」、「純忠極孝」、「夷夏震懾」等等不一而足。吳三桂也積極結交駐守遼東的高級軍政領導人:總監寧錦軍馬、專好殺良冒功的太監高起潛被他拜為「義父」,經略遼東的方一藻和洪承疇也被他拜為恩師。吳三桂在這樣的支持下自然是平步青雲,20歲任游擊,23歲任前鋒右營副將,27歲由高起潛推薦,成為了團練總兵這樣的高級軍官,駐守寧遠,此時距他踏上仕途還不到十年。

    吳三桂青年時期,明朝衰落,後金興起,遼東邊境戰事頻繁。他很小就便隨父征戰各處,曾以20騎救父親突圍,頗有聲譽,成為忠孝的典型教材。吳三桂年紀輕輕就在戰場和交際場上飽經鍛煉,此時他的經驗和閱歷,已經可以說是年輕軍官中的佼佼者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權,國號大順。接著,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分兩路進攻北京。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到了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會師。城外駐守的明軍最精銳的三大營全部投降。

    起義軍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禎帝登上煤山上往四週一望,只見火光映天,知道形勢危急,跑回宮裡,拚命敲鐘,想召集官員們來保護他。

    等了好久,連個人影兒都沒有。這時候,他才知道末日到來,又回到煤山,在壽皇亭邊一棵槐樹下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綵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面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吳三桂降清以後,受清朝統治者驅使,充當了追剿農民軍、鎮壓抗清武裝的先鋒。李自成退出北京後,雖遭一連串的失敗,但還佔據數省土地,擁有幾十萬軍隊,實力仍相當雄厚。10月19日,順治帝發佈命令,繼續追剿農民軍,吳三桂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清軍攻陝西,取西安,入河南,經武昌至九江,歷時8個月,對農民軍窮追不捨。順治2年5月初,李自成在九宮山遇害身亡,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在清王朝絞殺下失敗了。8月初,吳三桂返回北京,順治帝特於午門賜宴,又破例封吳三桂為親王,但吳三桂推辭,未敢接受。

    為了西南一方的穩定,清廷還要借重吳三桂,因此給了吳三桂種種特權。他擁有幾萬人的軍隊,總管雲、貴的軍事民政,可以自行選用任免文官武將。吳三桂居功自傲,利用朝廷給他的特權恣意妄為,飛揚跋扈。

    他大量圈占民田,自鑄錢幣,增加課稅,以積資財。此時的吳三桂已年過半百,隨他出生入死的將領已所剩無幾,他不能坐視自己力量逐漸削弱。他通過壟斷地方科舉權,把他的藩屬子弟選入為官。他大量起用諸將子弟,並注意從賓客中選用人才,對他們進行增強軍事素質的訓練,後來,這些人都成了他叛清的追隨者。

    吳三桂縱情享受榮華富貴。他佔了省城昆明的衙署及原南明蜀王劉文秀的住宅,但還嫌狹小,便把原南明永歷帝居住過的五華山故宮重加修飾、護建,變成自己的王府。年年增修,持續十餘載,五華山上下四周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而且建築形式,力求奇巧;裝飾器物,力求華貴。吳三桂每逢生日、年節及接待賓客,都舉辦盛大的筵宴;贈送禮物,珍貴豐厚,真是揮金如土。他還在保國寺為自己塑像,如同神一樣享受香火。吳三桂在雲南聚斂了數不盡的財富,這些財富除了供養家族及部屬、兵馬,還用來酬謝故交,收買人才。

    在雲南,凡是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凡是儀表不凡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是吳三桂網羅的對象。吳三桂對他們往往是先待之以禮,然後派人向對方說明欲將其收為王府私人的意圖,接著出具契約,規定隸屬關係,最後給一筆可觀的金錢。吳三桂用這種辦法,使許多人和他建立起終身依附的關係。

    吳三桂等自恃有功、有實力,又有清廷當初的許諾,想把鎮守的大片土地及特權,世代承襲下去,與清朝相始終。而清朝最高統治者對其封王甚至聯姻只是籠絡與利用的手段,是不能允許這種割據局面長久保持下去的。

    康熙6年,康熙帝親政。鑒於前朝得失,認為藩鎮勢大,於國家長治久安有害,遂產生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想法。吳三桂對於政治是很敏感的,他早就把兒子應熊留在北京,意欲使朝廷不懷疑他有二心,又把自己的表兄胡亮留在兒子的身邊,為應熊照料一切,並隨時向自己報告朝廷動向。當吳三桂得悉康熙帝的意圖後,為了試探皇上的實意,假意上書,以有眼疾為由,要求辭去雲、貴兩省事務。吳三桂此舉正中皇上心意,康熙帝立即「恩准」,並下令將兩省事務交給當地督撫管理。吳三桂摸清了朝廷的意圖,加緊籌劃對策,一場撤藩和反撤藩的鬥爭,就此拉開了戰幕。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入到歷史的舞台中去評價,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在當時身為一個小小總兵的吳三桂,能預見到「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莫大的貢獻嗎?他能預見到當時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千古一帝」嗎?他能預見到康乾盛事嗎?改朝換代只是歷史前進的方式,歷史借他強行推動中國的發展,他也不過就是歷史的一個工具而已。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是最最關鍵的籌碼。

    可惜的一點是吳三桂處在了一個風雨飄搖腐朽不堪的南明王朝,那個時代我一直不敢正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啊?王朝已喪失整合人心的功能,內部力量的相互消耗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官僚系統只是因為金錢作潤滑才勉強運轉。到處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混亂、貪墨、醜惡和頹廢。即使是忠心自矢的人也總籠罩在人們的懷疑目光之中。從萬曆皇帝的畸曲人格開始,他藏了那麼多的私銀卻一毛不拔,國家的災難算什麼?他躲在深宮裡十幾年,或許載歌載舞,溫鄉懷夢,或許煉丹求壽,外面的世界統統不管,竟然持續十幾年都沒有上朝。最後藏了那麼長時間的銀子在國庫中都腐爛霉掉了,到了後來又經歷了亂七八糟的「紅丸事件」,到了崇幀,很無奈你的祖宗實在太大方了,留給你的竟完全是一灘惡水一片沼澤了,內憂外患,努爾哈赤已經攻入關內,如今的明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崇幀再發憤救國已經晚了,帶著一腔無奈與怨憤最後落得在煤山吊死的下場。這樣一個時代,歷史實在太無情,吳三桂卻恰恰誕生在這樣一個年代。若是他出生的背景稍微好一些憑借他的才華也許會留下一世英明。可惜他的一念之差,被蓋棺定論釘上了歷史黑暗的一角。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最無奈最可悲的卻都是讀書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中節氣是一個人品格的關鍵。我們後人在看待這段歷史時,是帶著同情與理解的。中國文人的命運大都是卑微而溺弱的。為了這樣一個政權,守節又有何等意義?只為守著心中的一點志氣,為了在歷史的一頁上留下自己的忠烈碑,把身家性命都拋在腦後又真的有意義嗎?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歷史學家也很矛盾,他們也很為難。對於吳三桂,歷史給他的評價有些苛刻和過分了,和他同時代變節的人還有很多。面臨到對事實定性的時候,他們難免有失公允,特別是帶著濃重的民族觀,帶著漢文化中心論的觀點的中國歷史。吳三桂啊吳三桂,你只能背負著漢奸的罪名無法解脫了。特別是到了抗日戰爭的時候,你尤其被作為歷史的反面教材留在了千古罵名上。你也永遠翻不了身,嗟乎,可悲也!

    在一個同時行動的博弈裡,沒有一個參與者可以在自己行動之前得知另一個參與者的整個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互動推理不適通過觀察對方的策略進行,而是必須通過看穿對手的策略才能展開。想做到這一點,單單設計自己處於對手的位置遠遠不夠,因為對手也會考慮到這一點。只有讓自己擔任兩個角色——自己和對手。在其中找到最佳的裁決方式,在一條理性的推理鏈上會發現這樣一個循環——「假如我認為他認為我認為……」怎麼樣破解這個循環,要注意到這種同事進行的博弈與相繼行動的博弈所要用到的策略思維和行動是完全不同的。對於下棋這樣一人一步的相繼行動的博弈,雙方都是理性思考的,每個參與者都必須在這一輪走完的同時對後面的進行展望。這也是一條理性的推理——「假如我這樣做,他就是那樣做,假如他那樣做……」破解這種循環,需要做的就是向前展望,向後推理。

    在行動的過程中基於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即優勢策略和均衡策略。這樣在經過細緻的思考之後,你所擁有的策略自然更上一籌。

    在這裡強調一下,優勢策略的含義,優勢策略指這個策略相對於其他的策略的優勢,而不是相對於對手的策略佔有優勢,這一點需要清楚。另外,採用優勢策略得到的結果不一定比採用其他策略得到的結果更勝一籌。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採用優勢策略以外的策略,有可能讓你更有機會影響對方的行動和進程,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相繼行動的博弈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