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32章 蟄伏中的理性較量 (2)
    王莽篡漢後,試圖按照古籍中所記各種制度,改變漢制,以為這樣可使天下大治。他坐上皇位後,竟是那樣的含辛茹苦,那樣的殫精竭慮,那樣的拚命奮鬥。他俯視天下,心中湧起的是滿腔慈愛。他要對得起可愛的子民,於是激情燃燒,日夜工作。他召來博學的大臣儒生,像一群考據學家,在語焉不詳的經書中艱苦跋涉。於是一項項措施出台了。

    他出台的措施不可謂不英明,請看:

    一、恢復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二、禁止奴隸買賣,讓三十六十萬奴隸獲得了解放。

    三、政府壟斷經營鹽、酒、冶鐵和鑄鐵,防止富商操縱市場,勒索百姓。

    四、從皇帝到百官,都實行浮動工資制。百姓豐衣足食,工資就高;百姓餓肚子,官員也要跟著餓。

    五、改革了全國的官名。

    六、嚴懲官史腐敗,建立舉報制度。

    ……

    他興致勃勃地策劃著建造一座像牙之塔,他的思緒回到了書生時代,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從形式主義中獲得巨大的快感,並體驗著創世的無比光榮。「無限的權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變成瘋子。現在,他已經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限制,多年來積蓄在胸中的種種夢想,洶湧而出。他把帝國變成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來實驗他的種種天才構想。」這確實是一套理想主義的施政綱領。然而,王莽的理想很快到了爪窪國去了。

    這就是天真的王莽,就是書生做皇帝的悲慘下場。

    中國的書生就是如此,中國的許多古書也教人如此。王莽是最典型的犧牲品。所以說,書生只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只能為完善的道德做些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就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王莽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革構想過於超前。有人說王莽是最早的社會主義實踐者,他的平均主義理想、計劃經濟思路,以及建立國家銀行等頗為現代的行政措施確有幾分社會主義色彩。這些改革措施對於當時社會的種種迫切問題來說,無疑是具有相當強的針對性,可惜,他沒有現代技術手段做為支持。像貸款利息的計算以及貨幣改革的推廣,涉及到複雜的成本會計,需要大批專業人才,當時的社會根本無法提供。在缺乏基本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改革,造成的唯一結果當然是混亂。做為一個不錯的醫生,他對西漢末年社會病情的診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他的手術方案卻太大膽了。在沒有麻醉藥、沒有止血鉗的條件下,他就試圖對病入膏肓的社會動大手術。

    二是他過於迷信嚴刑竣法和道義,卻忽視了自然形成的社會慣性和人的自私本性往往更有力量。王莽堅信好的出發點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基於人性善的信念,他對全國人民的思想覺悟也抱以過高的期望。他認為他們能夠理解改革必然帶來陣痛,能夠支持他共度難關。然而問題是他的手術刀所帶來的劇痛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諸多改革措施過急過速,平均土地,解放奴隸等出發點良好的改革措施,由於沒有配套措施的跟進,結果卻是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導致改革失去社會基礎。比如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賣身為奴的唯一生路。

    自恃正義在手,王莽無所畏懼。對於所有的反對聲音,他的唯一對策就是鎮壓。王莽為了維護自己的詔令,命令「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夷,以御魑魅」。即誰反對,就把他流放到邊塞去充軍。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王莽「篡漢」一說在中國流傳甚很廣,幾乎成為定論。班固在其所著《王莽傳》中的最後評語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願,以成篡盜之禍。」「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是一個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也是西漢末封建貴族集團中一個較有見識的人物。在封建正統史學家的筆下,王莽一直被描寫成為一個典型的偽君子、篡竊者而受到譴責和辱罵。實際上「王莽篡漢」這件事對評價王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改革,因為這件事關係到當時人民的生活。當西漢統治集團腐爛到發臭的時候,王莽能看到當時社會的主要危機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大批農民奴隸化,因而提出改制的問題,這不能不說王莽是一個獨具卓見的人物。王莽改制的主觀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農民的利益,而是企圖犧牲個別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來重新穩定瀕於崩潰的整個地主階級統治,但在客觀上是對農民有利的。正因如此,他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頑強反對而陷入全盤失敗。至於王莽對他的每一項改革,都附會於聖經賢傳上的說教,這不是復古,而是托古改制。

    因為自漢武帝尊儒術、黜百家以後,儒家學說取得了最尊崇的地位,王莽抓住這面旗幟,就可以把他的反對派放在不合法的地位加以制服。 王莽生在西漢王朝搖搖欲墜的時代,他憑借顯貴的出身和皇太后的庇護,勾結部分大商人大地主結成豪強集團,用「巧言令色」的行徑騙取了中小地主和部分人民的同情,獲得了政權,建立了新朝。在新朝統治的十五年中,王莽推行了一連串的復古改制,在經濟上,以《周禮》中所敘述的封建初期的井田制度來解決當時的土地問題,用不准買賣人口來解決奴婢問題,前者是復古,後者僅僅是形式上的規定,自然都行不通。以小易大,用輕換重的錢幣改革,再配合五均賒貸,使人民不論在交易中還是在貸款中,都遭受深重的剝削。在政治上,王莽也一味地「矯托天命,偽作符書」來實施地名、官名的更改,頻繁瑣碎,只能造成無聊的紛亂,毫無實際意義。很明顯,王莽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一切改革措施,無不給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除了成為全國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索以外,別無可取之處。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西漢的官僚貴族和地主豪強也紛紛打出反莽旗幟。地皇三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大軍討伐赤眉軍,在成昌被赤眉打敗。次年,派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發州郡兵42萬,包圍綠林軍於昆陽,又遭到綠林軍內外夾擊,全軍覆沒。綠林軍乘勝分兩路進軍,一路北上攻洛陽,一路西向攻長安。當綠林軍進抵長安附近時,王莽驅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擋。但囚徒軍一過渭橋,便立即嘩變,掘毀王莽祖墳,焚燒九廟、明堂、辟雍。長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動,配合變兵攻入皇宮。王莽逃至漸台,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遂告滅亡。

    王莽的頭顱被懸掛在城樓上,幾個時辰之後,就被人們取了下來。人們把這個頭顱當成了球,每個人都爭著上前踢上一腳,不久就踢得稀爛。有人把王莽的舌頭從口中剜出來,似乎只有這樣的舉動,才能解除人們內心的痛恨。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人是有史以來最壞的人,就是他,試圖剝奪他們的土地,並把他們關進監獄。他們還告訴孩子,最大的罪惡是篡逆,而這個人就是最醜惡的篡逆者。他們搜腸刮肚,在公開場合,尋找出最惡毒的詞語來咒罵這個人。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忘記,當初正是他們自己,把這個人送上了皇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篡逆的罪惡感中解脫出來。

    王莽是一個企圖以復古「改制」來解決當時嚴重社會危機的悲劇性人物。王莽代漢以後,為了從社會危機中找出一條出路,便進行改制。他企圖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並禁止奴隸買賣,來制止日益劇烈的土地兼併,顯然是一種不能實現的幻想。王莽推行的「五均賒貸」和「六筦」法,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西漢所原有的。這些辦法本來能起到一些抑制豪民富賈的作用,但是在政治極端腐敗的情況下,平均物價的五均,壟斷商業的六筦等都變成政府官吏收賤賣貴,從中取利的手段,而貧民根本得不到好處。王莽還屢改幣制,而且品種複雜,換算比值極不合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更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仇恨。

    戰術運用的目的是在爭取主要的「策略性目標」,但是一旦一個人開始將戰術目標變成最終目標的時候,他就看不到策略目標了,最後以失敗告終。

    在協商中,雙方都會運用進退原則,以進為退,以退為進,這些是戰術,而不是最終的目的。一位將軍很可能會佯裝潰敗,蟄伏於一個有利的地理位置,引誘敵人加以殲滅。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總被別人看作是傻瓜,每當別人給他一枚一角的硬幣和一枚五分的硬幣時,他總是選擇五分的硬幣。有人很納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小男孩笑聲回答說:「我要是拿了一角的硬幣,下一次他們就不會拿錢給我選了。」

    小男孩的做法從短期看是「不理性」的,但是從長期看是理性的,是目光長遠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拿了一角的硬幣,那麼就沒有下次的交鋒,沒有長久的利益了。

    在博弈論裡,假定人們是理性的,而理性的人在面對博弈的時候,會理性的分析,然後選擇最優的策略,其實,這是一種近乎空想的假設,因為在現實中沒有完全理性的人。有很多行為,看上去是十分理智的,十分符合理性博弈模型,但是放在現實中,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都是十分不理智的。

    二、「立皇帝」劉瑾的底線

    正德這個年號,幾乎可以算是所有帝王年號中最諷刺的一個,因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德行,無論從那個方面看只怕都攤不上一個正字。劉瑾正是借助他才得以一飛沖天,其權勢極盛的時候,大江南北都傳著民謠,「京城兩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 結果卻仍然不免中了反間計被皇帝下令活剮。死的那天,他身上的碎肉被京城百姓爆炒到一兩銀子一片。

    明朝的宦官,擾亂國政,為害極大。但和漢、唐的區別是,他們再興風作浪,很難反僕為主,控制皇帝。除了那個實在太昏庸的明熹宗外,幾乎成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傀儡,其他皇帝,都能掌握主動權,再飛揚跋扈的太監,也只是皇帝放到天上的一隻風箏,線還拽在皇帝的手中。

    產生這個結果的重要原因是,明朝的皇權相比較前朝,實實在在得到了加強,無論太監怎樣牛氣沖天,在朝廷裡總預備著由一些文臣組成的「反對黨」,皇帝既然能用太監來牽制文臣,打壓文臣的氣勢,同樣能用文臣或其他太監來預防大權在握的太監的「越線」。

    那麼,太監攬權的底線在哪裡?底線是忠於皇帝,無非分之想,做到這一點哪怕再氣焰囂張、臭名遠揚、貪污腐化,皇帝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如果可能危害到皇帝本身了,皇帝會毫不猶豫地收拾他。既然狐假虎威,狐狸必須只能是老虎的跟隨,尊重老虎的權威,如果想操縱或代替老虎,老虎可能不用自己動手,只要一聲長嘯,叢林裡其它動物,就會積極撲上去,收拾這條狐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