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博弈 第16章 對戰中的信息解碼 (2)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無可避免了。仗該怎麼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卻要相差孫臏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他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

    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於是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慘敗而告終結。

    馬陵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場典型的「示假隱真」、欺敵誤敵、設伏聚殲的成功戰例。齊軍取得作戰勝利,除了把握救韓時機得當,將帥之間密切合作,正確預測戰場和作戰時間以外,善於「示形」、巧設埋伏乃是關鍵性的因素。所謂的「減灶」就是這場戰爭中「示形」的主要方式。它實際上就是孫武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詭道原則的實戰體現。齊國在桂陵之戰,尤其是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實力。從此,魏國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而齊國則挾戰勝之威,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打這以後,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如果說龐涓是因為忌賢妒能加害孫臏而導致最後的兵敗身亡的話,倒不如說是孫臏充分抓住和利用了機遇實現了報負獲得成功。

    同為謀士,同事一君,就當時群雄逐鹿,皆欲稱霸天下的特定歷史條件下,龐涓之為是有其原因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之行為有悖於傳統道德觀念罷了。因為古人曾說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也有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說」。當然,這種不健康的人生觀,我們並不提倡。

    反觀之,孫臏雖然「兩足皆斷」,且當時被龐涓監視、軟禁,但他並沒有放棄對成功的追求,沒有至此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廢人,他摯伏於地,等待絕地反擊的機會,歷史證明,正是他的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和善於把握機會的能力幫助他獲得了最終的成功,並根據長年的征戰經驗寫就了聞名於世的《孫臏兵法》。

    倘若當年龐涓不害孫臏會有以後的滅頂之災嗎?這樣的問題其實是用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小人嫉賢妒能之心是不可改變的,必欲壞之而後快。而君子之厭惡小人之心更深,必欲滅盡天下齷齪之人而後快。君子小人實在是水火不相容,若相容則君子不為君子,小人還是小人,道消魔長。

    正有許多小人以攻擊正人君子為樂,其多少鬼魅伎倆,簡單而有效,正人君子無不中招倒地。有人會問,為什麼正人君子不堅決反擊呢?豈不聞有「投鼠忌器」之說,君子自愛其器,故退避三舍的多,反擊的少,遂使小人之道行於天下。有以君子之身而堅決反擊的,他日,小人到處宣揚,某人攻擊我了,真是無恥之極,無法敘述。

    皎皎者易污,君子處世,也不適宜太過高潔其行。所以人們對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十分讚賞,然而世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

    智豬博弈,博弈論裡面有個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做「智豬博弈」——Pigs』payoffs。

    整個故事是這樣的:籠子裡面有兩隻豬,一隻大,一隻小。籠子很長,一頭有一個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如果定量地來看,踩一下踏板,將有相當於10個單位的豬食流進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後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勞動」,要消耗相當於2個單位的豬食。如果兩隻豬同時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豬吃到7個單位,小豬吃到3個單位,減去勞動耗費各自2個單位,大豬淨得益5個單位,小豬淨得益1個單位。如果大豬踩踏板,小豬等著先吃,大豬再趕過去吃,大豬吃到6個單位,去掉踩踏板的勞動耗費2個單位淨得4個單位,小豬也吃到4個單位。如果小豬踩踏板,大豬等著先吃,大豬吃到9個單位,小豬吃到1個單位,再減去踩踏板的勞動耗費,小豬是淨虧損1個單位。

    某大學公開招聘兩名教授,一個是教經濟學的,一個是教會計學的。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兩人獲得機會,姑且稱之為A教授和B教授。接下來就是一個讓所有人想不通的選擇過程,但這個事情卻是現實得不能再現實了。會計學教授的工資是5000元/月,而經濟學教授的工資是3500元/月。A、B兩教授具有相同的學歷背景——-會計學碩士。同時又都有經濟學的教學經驗,A授的會計學教學經驗優於B教授。依一般人的想法,知識就是金錢,知識越多,工資越高,A教授理所當然地會獲得會計學教授職位,殊不知現實並非如此。

    因為B教授知道市場行情,B教授的聰明之處也在於此,他掌握足夠多的信息,而且知道到了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加入。因此,在與教務主任談判時,極力否認自己具有經濟學的教學經驗,甚至說如果讓他去講授經濟學會誤人子弟,與其這樣,自己寧可不要這份工作。而A教授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一開始就合盤托出,甚至大談特談自己的經濟學教學經驗。事情到此為止,每個人都看出了門道,學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兩個教授也都不可能隨便丟掉到手的美差。最終的結果就是B教授獲得了會計學的教授職位,而A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經濟學。

    二、聖神女皇武則天

    信息是博弈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按照信息掌握得情況不同,博弈分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在博弈中,信息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有偽裝信息、假信息、迷惑信息,為要實現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目標,必須找我更多的真實信息,同時要防止對方佔據信息戰中的制高點。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從永徽六年被立為皇后開始參與政事,光宅元年先後廢掉自己的兩個兒子,改唐為周,親登大寶,南面稱孤,一直到神龍元年被迫退位,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參與並執掌了最高統治權利。

    她是一位空前絕後,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封建思想統治下的中國,作為一個女人,她成為了一代帝王,是非常了不起的,雖然她也作錯過一些事情,性情暴戾,她的一些行為可能是不合常理的。但把她放在整個中國的發展史中,她的貢獻是巨大的。應該說她是一位開明的君主。唐朝的繁盛中,有她很大的功勞,人們把她的政績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即是延續了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政治制度、政治風貌,又為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做了基礎。她很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選拔人才,開闢了首次殿試,設下了武舉選拔。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人才有一定的影響。

    然而,她在臨去世前卻有些猶豫了——若傳位於李氏男子,則代表他這個革了李家王朝名的女人恢復了李唐王朝,死後只能以皇后身份與李治合葬;若傳位於武氏男子,則代表他這個女人作為姑姑,死後不能進入武家祠堂。最終,她決定傳位於李氏,這段歷史說明她雖是女皇,但畢竟是個封建時代的女人,思想跳不出男尊女卑的圈子。

    這是一個不惜任何代價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女人。千古以來,她是最偉大的一個女人!為了這偉大,她欺君、她亂倫;為了這偉大,她成為連禽獸都不如的母親。千古以來,這是最不幸、最悲哀的一個女人。

    武則天并州文水人。父親原是大木材商人,後隨李淵起兵,到唐朝官至工部尚書,兼檢校並越將軍,先後賜田300頃、奴婢300人,食邑25O0戶。9歲時,父親去世。14歲時,她因相貌出眾,被唐太宗召入宮,命為才人,賜號武媚,人稱媚娘。才人是皇帝的妻子之一,在皇后、四妃、九嬪之下,地位較低。

    較場裡,一群男人在訓著一匹烈馬。較場邊,圍在太宗身邊的女眷中不時傳出高分貝的尖叫。武媚娘則認真地說:「給臣妾一根馬鞭和一把匕首,我就能制服這匹烈馬。先用馬鞭,不行就用匕首刺入它的胸膛!」

    在當時重視門閥的社會裡,出身大木材商的武則天仍然被看作出身寒微。在宮中,皇妃和九嬪們依仗著門第的高貴,皇帝的寵愛,一個個盛氣凌人,橫行霸道。她們常常取笑她,欺辱她。嚴酷的生活養成了武則天剛烈的性格。649年,唐太宗李李世民駕崩,按照唐制,媚娘和其他宮女一起被迫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時年26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