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沉香 第74章 從「浙江製造」到「浙江創造」
    「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四流企業賣苦力」——國際上流行的這一新的經營理念,使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等「核心競爭力」愈益顯示出非凡的意義。於是乎,打造「浙江品牌」、「建設浙江品牌大省」的呼聲日高。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重要一環。

    經濟學家們認為:發達的塊狀經濟是「品牌的搖籃」。改革開放20多年來,浙江的塊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經形成了500多個產值過億的特色產業區塊,廣泛涉及了175個行業的24萬家企業。在這些塊狀經濟發達地區,行業原料充足、人力資源集中、國內外市場已有一定的基礎。在這種優勢大環境下培養一個著名品牌,要比從經濟欠發達地區白手起家容易得多。雖然擁有巨大的塊狀經濟優勢,但我省如今只擁有45個中國馳名商標。如何變「大」為「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且不說浙江的大量弱品牌和無品牌企業,即便是擁有成名品牌的企業,其產品競爭力依然有限,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和外國著名品牌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既然我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塊狀經濟優勢,為什麼就發展不出足夠多的強勢品牌?究其原因,有三大障礙:

    一是實力不濟。浙江製造業近年來的進步有目共睹,但這進步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技術的引進。這些引進的技術當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收,成為自主創新的基礎,但更多的情況是企業形成技術依賴,開發能力不足。儘管我們具備「以市場換技術」的絕好條件,國家發展自主品牌的產業導向也相當明確,可是企業創新技術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製造」還只是停留在「浙江製造」的層面。

    二是意識不強。很多廠商從眾心理強,沒有產品特色,缺少產品文化,缺乏品牌經營的能力和意識,習慣於下游加工,以掙「辛苦錢」為滿足。比如,有的手機代理商,沒有生產能力,成天跑外國,看什麼機型好賣就訂購一批,給某些國內手機廠商交一點「品牌管理費」,貼上他們的牌子就開始賣。即使是一些本已知名的製造商也以「傍洋品牌」為榮,爭相「換標」,眼裡只有短期效益。跟蹤、模仿、從屬的心態壓抑了創新的激情。

    三是環境不利。從消費者層面看,儘管大多有支持國有品牌的意識,但到了實際購買的過程中,除了部分家電產品,更多的時候還是傾向於選擇洋品牌。一些消費者甚至在買了國產品牌汽車之後,又花幾百元錢換成「洋車標」。從政策導向層面看,有的地方片面強調引進外資,缺乏對整個行業的戰略研究,致使許多政策並不配套,一些自主創新的企業得不到政策優惠的支持,創名牌又從何談起?

    隨著全球競爭日趨激烈,在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細分化和複雜化的買方市場中,企業只有針對對手尚未顧及的消費需求,達到對手無法達到的質量水平,提供對手難以提供的使用功能,傳播獨樹一幟的文化理念,以此立起響亮的品牌,方能在同類產品中鶴立雞群,立於不敗之地。在品牌浪潮的衝擊下,我們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不應當也不可能把振興民族品牌的重任,寄托於某幾個強人、某幾家企業或某一單項的政策。只有營造出有利於創新的環境和氛圍,激勵起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起從「浙江製造」到「浙江創造」的信心和能力,才能真正鍛造出響噹噹的「中國品牌」。

    2005.4.13《浙江日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