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顆健康的心 第23章 積極進取篇:轉過彎去還有路可走 (3)
    「是的,目標,企圖,值得奮鬥的事。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我們也可以沒有目標地活著,但是要真正地活著,快樂地活著,我們就必須有生存的目標。偉大的艾德米勒·拜爾德說:『沒有目標,日子便會結束,像碎片般地消失。』目標創造出目的和意義。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裡去,去追求些什麼。沒有目標,生活就會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屍走肉。人們生活的動機往往來自於兩樣東西:不是要遠離痛苦,就是追求歡愉。目標可以讓我們把心思緊繫在追求歡愉上,而缺乏目標則會讓我們專注於避免痛苦。同時,目標甚至可以讓我們更能夠忍受痛苦。」

    「我有點不太懂,」年輕人猶豫地說,「目標怎麼讓人更能夠忍受痛苦呢?」

    「嗯,我想想該怎麼說…好!想像你肚子痛,每幾分鐘就會來一次劇烈的疼痛,痛到你會忍不住呻吟起來,這時你有什麼感覺?」

    「太可怕了,我可以想像。」

    「如果疼痛越來越嚴重,而且間隔的時間越來越短,你有什麼感覺?你會緊張還是興奮?」

    「這是什麼問題,痛得要死怎麼可能還興奮得起來,除非你是被虐待狂。」

    「不,這是個懷孕的女人!這女人忍受著痛苦,她知道最後她會生下一個孩子來。在這種情況下,這女人甚至可能還期待痛苦越來越頻繁,因為她知道陣痛越頻繁,表示她就快要生了。這種疼痛的背後含有具體意義的目

    標,因此使得疼痛可以被忍受。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已經有個目標在那兒,你就更能忍受達到目標之前的那段痛苦期。毫無疑問,當時我因為有了活下去的目標,所以使我更有韌性,否則我可能早就撐不下去了。我看見一個非常消沉的戰俘,於是,我問他同一個問題:『當你活著走出這裡時,你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麼?』他聽了我的問題之後,漸漸地,臉上的表情變了,他因為想到自己的目標而兩眼閃閃發亮。他要為未來奮鬥,當他努力地活過每一天的時候,他知道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了。

    「目標提供我們快樂的基礎。人們總以為舒適和豪華富裕是快樂的基本要求,然而事實上,真正會讓我們感覺快樂的卻是某些能激起我們熱情的東西。這就是快樂的最大秘密—缺乏意義和目標的生活是無法創造出持久的快樂的。而這就是我所說的『目標的力量』。」

    精神健康之道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快樂,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生活沒有意義,沒有目標。早晨沒有起床的動力,沒有目標的激勵,也沒有夢想。他們因此在生命旅途上迷失了方向和自我。如果我們有目標要去追求的話,生活的壓力和張力就會消失,我們就會像障礙賽跑一樣,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惜衝過一道道關卡和障礙。

    不合群也無須羞愧

    大學畢業的時候,他被分配到很偏遠的一座水電站工作,這裡離最近的一個小鎮有二十多公里,電站內部食堂、小賣部、幼兒園樣樣都有,自成一個小社會。

    電站有正式員工一百多名,加上家屬和小孩,共有五六百人。在這個偏遠而封閉的小社會中,男人女人們熱衷於打麻將和講一些飛短流長的事情,

    讓他覺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喜歡看書,喜歡聽外國音樂看歐洲影碟,每次進城都會買些新書和盤片回來。這讓別的同事們感覺不可理喻,他們說:每天打麻將的時間都不夠,還有時間看書?電視裡演不完的電視劇,還花錢買碟,真是錢燒的!

    如果分歧僅止於這些的話都要好些。問題就在於,長年生活在山裡的老工人們又異乎尋常的熱情,他們常會快樂地來到他寢室門口喊:「打麻將,三缺一!」

    「我套了只野狗,來喝口湯?」

    「別看書了,喝酒去!」

    打麻將、吃狗肉、喝酒都是他不喜歡的。他更不喜歡的是在幹這些事情時,人們叼著煙卷赤著膀子烏煙瘴氣地講葷笑話。最初去過幾次,因為受不了煙熏火燎酒刺激,心中恐懼,後來漸漸找理由不去了。這就變成了不合群、傲眾、瞧不起人。

    在這小山溝裡,背上這樣名聲的人通常是惹人厭恨的。因此,他的工作生活就不那麼順利了,人們漸漸對他開始懷有敵意。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隨時面對別人的刁難和苛責,讓他覺得生活沒有任何趣味,受挫折感極其強烈。

    為此,他絕望得想發瘋。他給上大學時的老師寫了封信,講述自己的苦惱。他說,在他生活的空間裡,他與別人從內到外都不一樣,周圍的環境和事物運行規律與他理解的完全不同,他感到很無力,不知該怎麼辦?究竟是委屈自己,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去向自己並不認同的周邊環境看齊,還是堅持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我行我素旁若無人地走下去?

    很快,老師回信了,信中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隻鷹蛋不小心落到了雞窩裡,被當成雞孵了出來,從出生那天起,它就與雞窩裡的兄弟姐妹們不一樣。它沒有五彩斑斕的羽毛,不會用泥灰為自己洗澡,不會三喙兩嘴就從土裡掏出一隻小蟲來。矮小的雞窩總是碰它的頭,而雞們總是笑它笨。

    它對自己失望極了,於是跑到一處懸崖,想跳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它縱身躍下的時候,本能地展開翅膀,飛上雲天,它才發現,自己原本是

    一隻鷹,雞窩和蟲子不屬於它。它為自己曾因自己不是一隻雞而痛苦的往事感到羞愧…

    「你不要因為自己是一隻鷹而感到羞愧!」老師的信末尾是這樣寫的。

    他看了這封信,心中豁然開朗。他不再因為周圍的人的不認同而痛苦絕望甚至扭曲自己。他繼續讀書,並在兩年後順利考上研究生,後來,成為一家外企的經理。老師信末尾的那句話,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精神健康之道

    在生活中,各種誘惑實在太多,如果沒有奮發向上的積極意識來抵制,就只能是隨波逐流了。如果不能潔身自好,不能超越不良環境的限制,就只能平庸沉淪下去。為了拒絕不良的誘惑,就要有獨立的人格,良好的德行和操守,有堅定的信念和嚴於自律的意識,慎交友,善交友,遠離酒肉朋友,少些應酬,多些學習和思考。

    許多工作正等著你

    有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來找老師談生涯規劃的問題。他敘述自己的境況時說:「我在等服兵役,所以每天都待在家裡,心裡很悶、很無聊。」老師看得出來他正在蹉跎歲月,虛度時光。於是,問他:「為什麼不去找一份工作?它既能解除你的無聊,而且可以獲得一些生活與工作的體驗。」

    他回答說:「那些都是臨時性的工作,我不喜歡。我希望等服完兵役後,再找固定的工作,或比較適合我興趣的工作。」

    他好像很有理由,很執著的樣子。於是,老師為他解釋道:「此刻就是你找臨時工作的時候,你不隨緣接受這個事實,那你就得為自己的等待,付出無聊和痛苦的代價。」

    他遲疑了一下說:「短短的幾個月,又有誰肯雇我呢?」

    老師說:「正因為是短短的幾個月,你無須考慮太多,有許多正當的臨時工作可以去嘗試。只要你不怕苦,我相信許多工作正等著你。」

    精神健康之道

    人生是不能等待、不容虛度的,隨時隨地都鍛煉自己,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待機而動往往是虛擲光陰,蹉跎歲月。生活是現成的,環境際遇是不能挑剔等待的。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毫不猶豫、毫不停息地去尋找發展自我的各種機遇。

    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有一天,記者小孫接到一個電話:「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你要不要聽聽?」

    他說:「我以前的導師,他的妻子遇車禍成了植物人,那年他剛好退休,60歲,放棄了一切的一切。本來他的愛好甚多,跳舞、游泳、寫作、旅遊…一生忙忙碌碌,就想等退了休好好享受,可是現在他統統放棄了,所有時間精力都用來照顧他的植物人妻子。他定時為她翻身,定時為她吸痰,對她講話,給她唱歌…這樣全身心地做一個愛人加護理工的角色,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了,你願意採訪他嗎?」

    小孫在醫院病床邊找到老教授,沒想遭到一口回絕。70歲的老人有禮貌但冷淡地說:「你看,我沒空,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正忙著?我的妻子隨時需要我,我空不下來的。」事後他讓學生轉達,「抱歉,謝謝好意。等事情結束,可以考慮的。事實上,我也有許多心得,想好好總結一下。」

    事情結束,無非兩種,一是植物人甦醒;二是植物人死亡。好,等吧。

    剛剛過去的那個秋天,事情結束了,比小孫預想的要快。10年護理,她最後並沒有醒過來,要是她甦醒了,小孫一定會立即前去採訪這個悲喜劇的。

    小孫想,現在的結局老教授可能會比較悲痛;他的學生也這麼認為。因此,小孫準備過一段時間,讓老教授緩過來再說。

    其間,小孫與學生一直保持著聯繫。新年剛過,學生打電話來說:「這個題材看樣子只能放棄了。」

    「怎麼了?」小孫問。

    他說:「我的老師,已經準備結婚了。」

    小孫只驚訝了一小會兒,就轉為欣喜。

    她的驚訝是因為速度太快,他可以如此快速地結束對一個人的思念,又如此快速地建立起一份新的感情;她的欣喜也是因為此,他已經70出頭了,他是個珍愛生命的人。他可以花整整10年來呵護一個他所熱愛的生命,也完全可以抓緊不多的時間,來讓自己的生命再次開出美麗的愛情之花。為什麼不可以呢?

    精神健康之道

    生命是產生感情的基礎,真摯的感情會讓生命更有意義。然而,一旦感情沒有了寄托,就要果斷地調整生活的態度。聰明的人知道,生命是寶貴的,也是有限的、是不容虛擲的。

    出版4000多種著述的學者

    黎錦熙先生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學習中養成了勤於動筆的好習慣。拿寫日記來說,他從12歲時開始,一直記到89歲臨終前夕,近80年,從未間斷,積數十本之多。這些日記已成為近、現代的珍貴史料,反映了幾十年來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發展,記載了他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黎先生錄寫卡片的數量也很驚人,單為編纂大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萬張卡片。

    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0餘種,涉及語言、訓詁、文字、教育、目錄、歷史、文學、地理、哲學、佛學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間,他受到迫害,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也寫了近30種學術論著。

    精神健康之道

    門捷列夫說:「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勤奮是一種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做看似平凡卻有意義的事情,就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作出較大的貢獻。

    錯失西屋科學獎的遺憾

    在美國,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不眠不休地寫研究論文,參加西屋科學獎的評選。原因是西屋科學獎不但代表很高的榮譽,頒發巨額的獎金,而且得獎證書有個妙用—可以當做申請著名大學的敲門磚。參加比賽的學生當中,最厲害的要算是來自紐約市的了。據統計,從1942年創辦西屋科學獎到現在,紐約市的學生囊括了四分之一的大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