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裡森·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書 第25章 善於獨闢蹊徑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業績 (3)
    有一次,他在試驗發明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器裡的膜板隨著說話的聲音引起震動,他覺得很奇怪,便想進一步探討振幅有多大。可是他的耳朵曾因受傷聽覺失靈,他就用觸覺來代替。他找了根短針,一頭豎在膜板上,一頭用手指輕輕按著,再對準膜板一講話,手指頭便覺得短針在顫動。講話的聲音高,顫動就快,聲音低,顫動就慢,他接連試了好幾回,結果都是如此。這引起了他的深思,猛然間他想到,既然說話的聲音能使短針顫動,那末,倒個過兒,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來的說話聲音。想到這裡,只覺得心頭一亮,一項新的發明開始孕育了:為什麼不可以設計一種機器,把有保存價值的聲音貯存起來,什麼時候想聽,再把它放出來不就行了嗎?好奇心和思考把這位自學成才的年輕人引向了發明之路。經過許多次的試驗,愛迪生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

    奧裡森·馬登指出:世界上一切發明創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決心培養思考習慣,你不但能享受生活中的最大樂趣,還能夠領略到成功的滋味。

    不要相信必定適用於一切情況的所謂方針

    奧裡森·馬登發現,世界滿是人們不假思索地遵守的行為規則,所有這些「應該」,所有這些行為準則,構成了一個很大的誤區。

    你也許受一套你甚至不遵守的行為規則和原則的影響和操縱。那些對你有利的和對你不利的行為準則,你都擺脫不了,只能任由其擺佈。你也不能分辨哪些行為準則對你不利,哪些行為準則對你有利——沒有什麼絕對的東西。與原則性相比,靈活性是一種更好的德性。但是,你也許發現,違反一個荒謬的傳統很困難;適應社會,適應社會的文化方式有時也許有助你的發展、進步。但是,如果把這種適應推向極端,如果只是一味地去適應社會,去適應社會的文化方式的話,那麼,這種「適應」就很可能會導致不幸、沮喪或焦慮。

    無論如何也不能據此推斷說,你應該蔑視規則、法律和傳統;或者說,無論如何不能據此推斷說,僅僅因為你決定破除一些規則,你便可以破除這些規則。法律是必不可少的,秩序也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盲從於傳統則完完全全是另外的一回事。事實上盲從於傳統慣例比違反行為準則更不利於個人。一些規則往往極為荒謬,一些傳統也往往不再合情合理。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能有效地行動,因為你不必須遵守這些毫無意義的規則,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可以重新考慮這些規則,你才可以重新考慮你的行為。

    奧裡森·馬登極為崇拜的亞伯拉罕·林肯曾指出:「我絕沒有我可以一直運用的一成不變的方針。我僅僅只想做當時最有意義、最合情理的事情。」他絕不盲從於某一必定適用於一切情況的所謂方針,即使制定這一方針時是抱有這樣一種目的或意圖,他也絕不盲從。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沿襲和實踐這一思想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二戰時,美國軍方委託著名的心理學家高爾夫研發一套心理測驗,希望能用這套東西挑選出最優秀的人來擔任飛行員。結果很慘,通過這套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的表現很亮眼,可是一上戰場,所駕駛的飛機大多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高爾夫在反思時發現那些戰績輝煌、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從那些退役的「老鳥」中挑選出來的。他非常納悶兒,為什麼精密的心理測量,卻比不上「老鳥」的直覺呢?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高爾夫向一個「老鳥」請教,「老鳥」說:「是什麼道理,我也說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伙子看看,如何?」高爾夫同意。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老鳥」請他坐下,高爾夫在旁觀察、記錄。

    「小伙子,如果德國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鳥」問。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對嗎?」

    「正確,是標準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長官,只有一個問題嗎?沒有其他要問的嗎?」

    「你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

    「是的,長官!」

    第一個「菜鳥」走出去後,進來第二個「菜鳥」。他剛一坐下,「老鳥」問了同樣的問題:

    「小子,如果該死的德國佬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怎麼辦?」

    「呃,找片雲堆,躲進去。」

    「是嗎?如果沒有雲呢?」

    「向下俯衝,跟他們拼了!」

    「你找死啊?」

    「那搖擺機身呢?」

    「是你開飛機還是我開?書,你都沒看?」

    「長官,你說的是《作戰手冊》嗎?」

    「對,難道叫你看《靈犬萊西》?」

    「《作戰手冊》我看過,但太厚,有些記不清。長官,我愛開飛機,我要替美國開飛機。但讀書對我就像讀食譜。」

    「什麼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還會幫我老媽烤蘋果派。但要我像食譜那樣講出一二三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長官,我是不是說錯了什麼?」

    「『菜鳥』,現在不要問問題。」

    等「菜鳥」走出門,「老鳥」轉過身來問高爾夫:「教授,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挑第二個。」「老鳥」說。

    「為什麼?」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把飛機的高度拉高,讓敵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國人是笨蛋嗎?我們知道標準答案,他們不知道嗎?所以德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他真正的火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你不死,誰死?」

    「噢,原來如此。」

    「第二個傢伙,雖然有點搞笑。但是,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煩,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方法越多,活命的機會就越大。像我這種真的打過很多仗沒死的人,心裡最清楚,戰場上發生的事,《作戰手冊》裡不會有。只有一樣跟書上寫的一件事情相同。」

    「哪件事?」

    「葬禮。只有這件事和書裡寫的一字不差。打仗都靠背書,那你只能戰死!」

    高爾夫經此教訓,重新改造他的測試。新的測試裡有「如果你有一塊磚頭,請說出50種不同的用途」這類激發創意的問題。他的測試不但為美國選出了真正優秀的飛行員,他也因此創造了「創意測試」,成為現代創意活動之父。

    一切進步,無論是你個人的進步,還是整個世界的進步,都是取決於一些似乎「不講道理」的人,而不是取決於那些適應他們的社會、接受一切現實的人。一切進步都取決於勇於革新、勇於挑戰傳統和勇於改天換地的人們。

    若想從一味地盲從規則轉變到敢做敢為,你必須學會抵制自己一味地去適應社會文化傳統傾向,你必須學會抵制遵守一切規則的許多的壓力。要想無拘無束地行動,這幾乎可說是個必要的前提。你也許會被一些人視作是桀驁不馴,「桀驁不馴之人」這一稱號是你為你獨立思考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你也許會被視作是「異端分子」,是自私自利的人,或被視作是一個反叛社會的人,你也許不為許多「正常」的人們所認同,有時,你說不定還會遭到驅逐。一些人也許會對你抵制他們業已接受的準則極為反感。你也許會聽到那些陳詞濫調:「如果每個人都決定只遵守他們想遵守的規則,世界將會怎樣,屆時我們將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啊?」當然,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每個人都不會讓世界、讓社會成為那個樣子。

    我們這裡所談論的與無政府主義無關。沒有人想破壞社會秩序,但是,我們許多人都樂意給予社會中的個人以更多的自由,這種自由也就是使個人免於受毫無意義的「必須」和毫無道理的「應該」控制的自由。

    你不必總是社會希冀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就是說,你不必總是受社會規範的束縛和制約。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如果你感到你不能成為另類的人,那麼,你就不折不扣的是一個追隨者,你就是一個讓他人決定你生命航向的人。自主自力要求你能靈活地對待這些規則,要求你去斷定這些規則在哪種時刻才是合乎實際的,才是合情合理的。的確,追隨他人,不假思索地按照你被告知的要求去行事,這些往往容易得多。但是,一旦你意識到現存的法律是為你服務的,而不是要把你變成一個僕人的話,那麼,你就會開始摒棄你的這種「必須強迫症」式的行為。

    如果你想學會抵制自己一味地去適應社會文化傳統傾向,那麼,你必定會成為一個喜歡聳肩表示對規則不屑一顧的人。即使這種規則對其他人不利,他們也許仍會遵守。你必定會學會容忍他們做出他們自己的選擇。你不會對他們的選擇感到憤怒,你只是堅持你自己的信仰。

    不盲目地去一味適應社會文化傳統,這就意味著自己對社會文化傳統要有所決定,有所選擇,盡可能有效地、不動聲色執行你自己的決定。不要張狂地或充滿敵意地宣稱某些社會文化傳統一無是處。那些不合情理的條條框框、傳統習俗和方針政策絕不會輕易廢除;但是,你不必受它們的束縛。你不妨也像其他敷衍塞責的人一樣輕蔑地聳聳肩。如果其他人願意盲從,那就讓他們去盲從好了,但是,你不要去盲從這些條條框框、這些傳統習俗和方針政策。大驚小怪往往最容易招致人們的厭惡,往往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和障礙。每天,你都會發現許許多多這樣的情況,即不動聲色地規避一些不合情理的條條框框遠比你大張旗鼓地開展「抗議運動」——「抗議」這些不合情理的條條框框,其阻力要小得多,其效果要好得多。你能讓自己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人,你也能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想要你成為的那種人。這一切都取決於你。

    善於學習和思考才能得到智慧

    奧裡森·馬登曾說:「食物只有被充分消化吸收,變成血液、大腦和其他組織的一部分後,它才能化為體力、智力和肌肉。同樣,知識只有被大腦消化吸收,成為你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後,知識才能成為力量。如果你希望獲得知識上的力量,除了看書要全神貫注外,還要形成這種習慣:經常合上書,坐著想一想,或是站起來走走,想一想。一定要思考,要沉思,要默想,要在腦海中反覆思量你讀到的東西。」

    有些人認為,只要他們持之以恆地學習,只要在任何閒暇時都一書在手,那麼他們必然會變得富有教養、智慧通達。其實不然。與閱讀相比,思考要重要得多!沉思、默想讀到的東西,就如消化吸收所吃的食物。

    奧裡森·馬登曾講述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故事。

    赫拉克利特曾生活在小亞細亞的愛非斯城邦。愛非斯這個城邦是由科德裡達貴族統治的,按照當時的政治制度,王位的繼承人是這個家族的成員赫拉克利特。但他對繼承王位沒有興趣,把它讓給了自己的兄弟,而他自己到山上隱居起來,潛心鑽研學問。

    赫拉克利特放棄王位繼承權而一心鑽研學問的行為,雖然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做的是傻事,但他的淵博學識和深刻思想卻受到一批熱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這些青年為了求知,都來山中拜他為師,這樣,他就有了一批學生,山間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課堂。一轉眼,很長時間過去了。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對學生們說:「現在,你們應當離開這裡,到各個城邦去向人們傳播知識……你們還有什麼弄不清楚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我再給你們解釋。」

    這時,一個學生問道:「老師,您教給我們的都是些關於世界的哲學道理,掌握了這些知識,我們才能擺脫愚昧,成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麼呢?人怎樣才能得到智慧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