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 第51章 台灣民俗雜輯 (2)
    我們正趕上媽祖巡視的行列,幾輛紮著花彩的大卡車,載著大大小小的神仙,吹吹打打繞過每一個可以駛進去的小巷。住戶的婦女們都被開路的執事們喝令把「不潔之物」——曬在竹竿上的女人的衣褲——趕快收起來,然後跟著一輛輛的花車駛過去。打前鋒的有西秦王爺,田都元帥等神,最後才是天上聖母——媽祖,披著紅緞繡花的外衣。男男女女的信徒們,都手挽小竹籃,裡面盛著香火供物,有的自認有罪的,還在頭上戴著紙枷,跟著花車後面跑。最有趣的是田都元帥的車後面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先唐大元帥」,下聯是「民國老先生」,足證這位神仙已經超越了時代,因此媽祖由鮮花轎改乘載重卡車,也就沒有什麼怨言了!

    迎媽祖為什麼又把西秦王爺和田都元帥也駕出來的道理,我不大明白。西秦王爺和田都大元帥是演藝界所敬奉的神(在台灣北管派祀西秦王爺,南管派祀田都大元帥),大概台灣的神太多了,每逢主祀某神的時候,總要有一些陪祀的。

    台灣究竟有多少神?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我在日本人梢原通好所著《台灣農民生活考》裡看到一篇很詳細的調查。台灣的神,可以分成儒教、佛教、道教、雜教四大類,合計起來大概有一百零五位的樣子,不過不光是神,也包括「鬼」在裡面。正式的廟宇就有將近四千處,供奉著各種的神和鬼。

    除了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觀音佛祖這三位最普遍供拜的神外,一百零五位神裡比較重要的是:

    五穀先帝,太乙真人,水仙尊王,三山國王,開漳聖王,開台聖王,廣澤尊王,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楊五使,楊六使,靈官大帝,五雷元帥,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大魁星君,朱衣神君,城隍爺,靈安尊王,境主公,東嶽大帝,護國尊王,順正府大王公,西秦王爺,田都元帥,盤公公,司命灶君,三官大帝,玄天上帝,保生大帝,中壇元帥,法主公,臨水夫人,三仍夫人,九天玄女,李府仙祖,觀音佛祖,祖師,清水祖師,地藏王菩薩,王爺,注生娘娘,池頭夫人。

    以上有些是大陸上也有的「全國性」的神,大家都不生疏的,像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東嶽大帝,城隍爺,灶君等。有些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的「地方性」的神。

    午時水和扒龍船

    愛過節的台灣人,現在又到了可以吃、玩一個痛快的端午節了。端午節並不是台灣人獨享的佳節,任何中國人對於它都不生疏,可是台灣人過得更熱鬧些。包粽子,這當然是過端午節的第一件大事,這些日子鄉下人挑擔著竹葉滿街的吆喚,糯米的價錢也比蓬萊米貴上一倍。

    和內地的風俗一樣,到端午節,除了包粽子以外,家家門口都掛上菖蒲和榕樹枝。台灣有句俗諺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強健。」同時全家的人還要用菖蒲煮湯來洗澡。在這一天台灣人還有幾樣東西要吃的:吃菜豆和茄子,他們說:「食菜豆較老老,食茄較雀躍。」意思就是:吃菜豆可以長壽,吃茄子更增元氣。吃桃和李則要說是:「食桃肥,食李美。」總之,在這一天無論吃什麼,都要說出重大的理由,至於過完節胃腸病大夫的「雀躍」和「肥美」就是另一回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的正午,還要做一樣要緊的工作,大人孩子提著罈子或瓶子到井邊去汲水收藏起來,叫做「午時水」。據說午時水是永遠不會變質的,收藏密封起來以後,在一年中隨時取飲(當然它是很寶貴的,不能每天都喝著玩兒),可以當做解熱的內服藥;如果遇到什麼腫疼的時候,也可以當做外科洗藥。俗諺又說:「午時水,飲著肥且美。」本來午時水是要利用露天經過日光曝曬的水才合規矩,可是年頭兒改了,迷信的玩意兒也不免要隨著潮流修正,自來水也勉強算數,只要公司到時候不停水。

    《荊楚幾時記》上載:「午日競渡舟,救屈原也。」這種龍舟競渡的玩意兒,在內地早已慢慢地絕跡,台灣卻是在二次大戰期間才逐漸減少的。台灣人叫做「扒龍船」,到時也是鑼鼓喧天,兩岸的人歡聲振天。這一方面雖是紀念屈原,有懷古的意思;一方面也有給河水驅邪的意思,所以「扒龍船」在瑞午日以外的日子也可以舉行。比如淡水河這一陣子溺死鬼太多了,就可以舉行一次。

    1948年有一天,由台北開出的火車,走到港仔嘴,忽然失火了。正好這時火車要過河,司機原打算趕快開過了河再停止,那裡知道偏偏在河的中央停住不動了。結果許多人被燒死,另外有許多人跳到河裡淹死,造成空前的慘案。以後曾在那條河裡舉行過一次「扒龍船」,就是為了驅邪。

    過七月

    在台灣的年中行事裡,農曆的七月是一個熱鬧和浪費金錢的月份。台灣有句俗話說:「儉腸勒肚留到七月十五。」意思就是說,無論怎麼省吃儉用勒緊肚皮,七月十五總要過的。實在在七月裡從初一開鬼門起就開始熱鬧了。初一當然要拜拜。到了七月七,有孩子的家庭都要拜拜,拜的是七娘媽。台灣人講究做十六歲,說十六歲就是成人了,十六歲以前是孩子,是由一位女神叫做注生娘娘的來保護。到了十六歲成人,注生娘娘就不負保護之責了。所以有十六歲的孩子家庭,在七月七這天,女孩子開始梳髻,男孩子也打上辮子。當然這是老年間的事兒了,現在應當改成女孩子可以開始燙髮,男孩子可以開始梳飛機頭了吧!

    七月七這天拜七娘媽,是供著紙糊的七娘媽亭,這種亭做得很講究,綠牆紅瓦金欄杆,亭裡還做著小供桌,上面有銀色的燭台等等,專有這種「糊紙師傅」做這筆生意。和七娘媽亭同時供在桌上的供物有:紅龜糕、末龜、雞、鴨、雞蛋、豬肉、魚、芋、油飯、水果、檳榔、酒、化妝品。都是家庭裡的婦女在做,七月七這天好像是屬於女人的。

    過了七月七,各地方又該分區舉行普渡了,包括唱戲,殺豬種種熱鬧。今年政府下令說,因為節約時期,所以勸大家統統在十五這天慶祝。但是我的家鄉的親戚們來信說,十五、十六兩天都是熱鬧的,希望我回家共度中元。對於只有一天,想必大家總是不甘心吧,按規矩是十五中元,十八放水燈,十九普渡,一直到二十九鬼門關上,這個七月才算過完。

    實在說,過這個七月所浪費的就是在「吃」上。家裡養豬的要宰豬,宰豬同時也就有養豬的意思,傳說某家宰了一隻最大的豬,大家都要去看熱鬧。並且為了慶賀這家的豬養得特別肥大,親戚朋友好多要賞錢,本家兒牆上貼滿了紅紙條,上面寫著某先生賞若干,某寶號賞若干,紅條越多越體面。

    至於那頭平日養尊處優,吃得比主人還好的豬,這時也得到了報答主人的恩惠的機會,供獻出有限的生命來,給主人換回了無限的光榮。

    灶君

    在台灣,送灶王上天也是在農曆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不但是灶王,其他諸神——台灣的神仙很多——也同樣上天去。

    送神的儀式是先用冬瓜糖、蜜柑上供,然後再把神馬和金紙燒掉。送神都是在早晨。到了二十五日,據說玉皇大帝就要下降人世,實地調查諸神所報告的,確實與否。所以這一天不許把髒水亂潑,怕正趕上天神駕臨,潑了他一身,豈不失禮。這一天嘴裡也不許說髒話、罵人,怕讓天神聽了去。從二十六日起,家庭裡的婦女就忙碌起來,磨米蒸糕,準備過年。

    一直到明年的正月初四,又該迎神,就是把去年送上天的那一群神仙再接回來。迎神的儀式是在晚上六七點鐘的時候舉行。預備上六碗菜和各色果子,自然「拜拜」是免不了的。

    為什麼送神在早晨,接神在晚上呢?聽說這也跟女人家的事兒有點關係。比如女人回娘家,總是早早的走,等到要回夫家,娘家人總是遲遲惜別,所以要到黃昏才回來。這是以女人家的心理去琢磨神仙,真是無微不至。

    聽說灶君是位美男子,有一個關於灶君的故事,但不知道是屬於台灣灶君的,還是所有的灶君都一樣。故事是說,灶君是玉皇大帝的第三個兒子,是一個天生好色的美男子,平日行為頗為浪漫,玉皇大帝氣得沒有辦法說:「好,你不是愛看女人嗎?我封你為司灶之神,讓你到廚房裡把女人看個夠!」但是他到廚房裡一看,喝!敢情早晨進廚房燒火的女人們,都是蓬頭垢面,有什麼可看的?於是他上奏玉皇大帝說,廚房裡的娘兒們長了一頭虱子,下床手臉不洗就拿鍋燒飯,並且愛說骯髒話。於是玉皇大帝給廚房定了禁例六條,來管教廚房裡的女人們。

    又聽說灶君是個敬惜字條的神仙,他不許人在灶旁讀書,也不許用字紙燒火,如果犯法的話,要叫他肚子痛。

    年的準備

    從舊歷的十二月十六日,宰雞殺鴨,供拜福德正神,渡過這一年的「尾牙」以後,家家戶戶就要忙著有關新年的準備了。

    二十四日的「送神」是一件大事,把屬於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諸神送上天去,做這一年的「施政報告」。這些神仙要在明年的正月初四才回到人間來復職。

    蒸粿是家庭主婦的一件大事,許多人家都是自己磨米來蒸。蒸粿的工作大半是在二十四日送神完了以後就開始準備了。

    有四種粿一定要做的,就是:甜粿,用糯米粉加糖蒸的;發粿,用米粉加糖發酵後蒸的;包仔粿,就是肉饅頭,或者鹹粽子;菜頭粿,用白蘿蔔擦成絲和在米粉裡,再加香菰,蝦米等蒸成的。到了大除夕,又是自家一番供祭,如果自己有佛堂或家廟的,就在這裡舉行辭歲,一家老小團聚,大吃大喝是不必說的了。

    台灣俗諺說:

    甜粿過年,

    發粿發錢,

    包仔包金,

    菜頭粿做點心。

    這樣說來每樣都要嘗嘗嘍!

    台灣人喜歡「拜拜」,不但是拜祖,拜天,一石一木都成了膜拜的對象,所以有什麼石頭公,榕樹公之說。

    榕樹在台灣是很普遍的樹,住家的庭院裡,也常常有這種掛著長長鬍子的樹,枝葉密生,生長很快。在植物學上榕是屬桑科,常綠喬木,產在暖地,台灣和兩廣都很多。不但高,就是橫的發展也很可觀,有時一棵大榕樹下可以站立幾百人呢!

    榕葉是橢圓形長柄,葉面平滯,它的奇異就是因為從樹枝生出許多須狀氣根,垂在地面上。大的榕樹多生長在台灣的寺廟裡。關於榕樹的傳說是這樣:

    從前有一個皇帝,曾在某次巡幸的時候在一棵榕樹下休息,因為榕樹給了皇帝涼爽的原故,所以贈它五羊大夫的官位,並且賜給它有應該留下長鬚的生命。榕樹也許是這樣才被人尊敬的吧。因為榕樹是這樣的貴重,所以禁止當做薪柴去燒,說是如果砍榕樹燒的人,這一家人必定陷在貧困的生活裡。但是台中、嘉義和鹿港方面又有這樣的傳說,如果種植榕樹在住家的庭院裡,這家必有災禍。台北的人卻認為,家裡如果種榕樹,應當雇乞丐去種。因為一個孩子如果種了一棵榕樹,等到樹長到像那個孩子一樣高的時候,那個孩子就會遭不幸了。這些傳說相當可怕,無怪台灣人對榕樹公是既敬且畏。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許多人家又都可以看見這種樹。大概這種樹經風媒會自己在人家院裡生長,既長之後,長長鬍子的榕樹就沒有人敢砍它,因此就多起來。

    不過在五月五日的時候,家家門上除了蒲艾之外,還要掛上幾枝榕,台灣俗話說「插榕較勇龍」,就是說插榕的人是不會淹死的。

    擲筶

    梢原通好在《台灣農民生活考》一書裡,說過這樣的話:「祭祀是神和人辦交涉具體表現的儀禮。」台灣人祭祀的目的無非是祈願,報謝,慰靈這些事,但是每年花在這上面的錢真不知有多少!台灣的神太多了,而台灣人也相信「抬頭三尺神明在」的話,所以對神真是畏敬萬分,處處「惟神是從」。

    台灣人在拜神祈願的時候,除了供物以外,不能缺少的是「擲筶」,擲筶正是人和神辦交涉的傳話筒。台灣有句俗諺說:「無錢甲查某講無話,拜神無酒擲無筶。」意思就是說:沒錢跟娘兒們搭不上話,沒酒拜神時擲不出筶。

    「擲筶」的意思或者可以這樣說:「擲筶就是看神的臉色如何。」筶這個字,連康熙字典都查過了,也沒找著這個字,該是一個方言字吧!它是用竹削成二三寸長半月形的,一面是平面,一面是凸面。平面屬陽,凸面屬陰。每組兩個,筶擲出以後,可以產生三個結果:

    (一)一陽一陰是聖筶。吉象也,是神容納或允許的象徵。

    (二)二陽是笑筶。半吉半凶的意味,象徵神在冷笑。

    (三)二陰是怒筶。凶象也,象徵神在怒斥。

    筶是在什麼時候擲呢?只要你對神有所祈願你就要擲,甚至於極微小的事情,都是非要得到神的同意才可以去做的。決不能擅自妄動。拜神的順序是這樣:

    (一)把供物擺好在神的面前。

    (二)把神前左右的蠟燭點著。

    (三)在神前斟上三杯茶。

    (四)點香拜過後直插在香爐裡。

    (五)神前的五個酒杯第一次斟上酒。

    (六)擲筶看看神降臨了沒有。要一直擲出聖筶,才表示神已降臨。

    (七)聖筶既出,第二次斟酒。

    (八)然後擲筶向神祈願,一直到神答應你的祈願。才能繼續下去。

    (九)抽籤也要先擲筶,讓神答應你。所以要擲出聖筶以後才可以去抽籤。

    (十)抽完簽以後再擲筶,擲出聖筶才表示這支籤的正確,如果擲出不是聖筶,那麼還要重抽,再重擲,一直到擲出聖筶才可以拿這只簽去換字簽。

    因為擲筶在拜神中是這樣重要,所以各廟宇的神龕前都有許多筶備用,同時你也可以看見擲筶的人那樣誠心誠意的拜拜又拜拜,在祈求「聖筶」的出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