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心裡歌唱 第49章 論美 (4)
    但是即使在我們並不覺得勞累的時候,大自然也滿足於它的賞心悅目;我們之所以喜歡自然,和我們身體所受的恩惠沒有一絲關係。我常常在屋對面的山頂上眺望晨景,從清晨到日落,心潮澎湃,感受著天使能感受的激情。纖細的雲朵暢遊在絳色霞光裡,就像魚兒遨遊在深海中。我從地面望去,彷彿從海灘上凝視著靜謐的大海。海天瞬息萬變,我似乎分享著它急速的變幻;這活潑的氤氳侵襲了我的身體,我覺得生命在蔓延,與晨風合為一體。大自然只需來些簡單的變幻,就能讓我們變得超凡脫俗!給我健康與一天光陰,我將鍛造帝王們奢華的浮世繪。絢爛清晨,是我的亞述帝國;夕陽西落,皓月東昇,是我的帕福斯和無法想像的超凡景致;泛泛午日,將是我感覺和思維的英格蘭;深深黑夜成為我玄妙哲理和夢想的德意志。

    昨天傍晚,我又欣賞了一回日落美景。一月的落日真是美妙醉人,景色依舊,只是下午時人顯得不是那麼明朗。西雲漫卷,幻化成色澤不斷變幻的粉色薄片,說不出的柔軟;空氣中也蘊涵了這麼多的活力和甜蜜,閉門不出簡直是一種折磨。大自然將要說什麼呢?磨坊後面的峽谷裡,那鮮活的靜謐,就連荷馬和莎翁都無法用言辭形容——這難道沒有一絲意味嗎?霞光裡,禿樹映著淡藍的底景,如燃燒的尖塔,熠熠閃著光;枯萎的花,凋零的莖,霜嵌的殘株,合成一曲無聲的樂章。

    久居城市的人,總以為鄉間只有半年的時間值得欣賞。而我卻獨愛冬日,正如涼爽的夏季打動我們一樣,冬季也自有它動人之處。對有心人來說,一年的每一時刻都有自己的美,即使在鄉間原野,景色時時變化,每小時所看到的都是空前絕後的好景致。天空變幻無窮,映襯著下界的盛衰枯榮。四周田地裡的莊稼,每週煥然一新。牧場上,大路旁,植物演替,彷彿是大自然設置的無言的時鐘,倘若觀察者目光敏銳,還可以看出一天的朝夕變化。正如植物嚴守著時令,鳥和昆蟲也演繹著生命的更替,四季會為所有的生物安排好空間。小溪中,流水的多樣性更為清晰。以七月為例,河中水淺之處,漲滿了淡藍的梭子魚草和海壽,成群的黃蝶,翩翩飛舞。浮華的金紫,決非畫師所能描繪。清溪一曲,其風光旖旎,四時不輟,每天好像都是令節佳日,每月都有新的點綴。

    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的美,只是自然界裡最平凡的部分。一日的變幻,清晨的露珠,彩虹與山巒,桃李滿園,月光星辰,水波不興中的影子,其他種種,若太過苛求,就成作秀之物了,美景仿如幻覺,戲弄著我們。出門去賞月吧!它只是一面銅鏡,你不會明白待到月色照亮征程時的那種愉悅。誰能抓住八月昏黃午日的熠熠之美?上前去找尋它吧!它正在消失;當你從公共馬車窗望出時,它只不過是海市蜃樓。

    二,完美無缺的美需要一種更高層的精神元素。高尚神聖之美,與溫柔之美不同,是和人類的意志統一的。美是德的標識,這是上帝特定的。凡是順乎自然規律的行為就是美的,英勇崇高的行為,一定是合情合理,它的榮耀甚至恩澤到發生該事的地方和旁觀者。聖賢豪傑的偉大行徑,都是留給後世的一種教導,我們因此知道:宇宙是屬於每個人的基業,每個正常的人都可以把六合之圍看成是自己的產業,或者嫁妝。如果他願意擁有的話,觸手可及。他也可以自暴自棄,放棄他的財富;他可以捨棄自己的江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這種不長進的人世界上比比皆是,但根據他素質之高低,他有權擁有自己的世界。權衡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他擁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薩盧斯特說,「平凡的人耕田、造屋、修船,都要遵循美德的原則。」吉本說,「風平浪靜往往協助最有能力的航海家」。日月星辰亦如此。

    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行,也許就發生在名勝景地:當萊奧尼達斯和他的三百壯士在塞莫皮萊陡峭的峽谷裡與死神搏鬥的那天,驚動了日月;當阿諾德·溫克爾裡德在阿爾卑斯山頂峰時,身臨冰川潰崩之地,身中無數奧軍的矛槍,好似一隻刺蝟,為的是替他的袍澤們突破奧軍的防線——這些英雄們不是把景之美賦予給壯烈的死之美嗎?當哥倫布的帆船漸進美洲海岸時,它面前的沙灘上站滿了從棚屋中跑出的土著居民;後臨深海,印第安列島的紫色山脈環繞——我們怎能把哥倫布從這鮮活的畫面裡分割開來?難道新世界不是把棕櫚樹和大草原作為錦衣披在他身上嗎?大自然的美就像空氣一樣,與卓越的行為不分軒輊。

    當哈里·范內爵士為捍衛英國法律的聲譽,被判處死刑,坐著雪橇上塔山去慷慨就義時,群眾中有一人向他叫喊:「你現在所乘坐的雪橇是你畢生最輝煌的寶座!」為了殺雞儆猴,查理二世令愛國志士羅素勳爵在去往斷頭台的路上,先乘著敞蓬馬車在主要大街上示眾一番。為他作傳的人說,「然而,人們認為他們看到了自由和美德隨之左右。」在窮鄉僻壤,無論時勢如何艱難,一旦有英勇的行為或大無畏的精神,就能夠以天為廟,以日為燭。當人的心胸和自然一樣偉大時,自然就將人擁入懷中。大自然把玫瑰紫羅蘭佈滿她的腳下,用她的高貴仁慈來修飾她的寵子。唯有人的思想圖畫才能搭配這早已存在的宏偉架構。品行好的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並且自己也成為無限中的核心人物。荷馬、平德爾、蘇格拉底、福基翁這些人物,與希臘的地理、氣候一起,恰如其分地移入我們的記憶中。而耶穌的人格更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且不論這些往日英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我們相處的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們會感慨他駕馭萬物的能力——周圍的人,現世的評論,當時的流行以及大自然,都由他統領。

    三,從另一種角度也能看出世界之美,即用理智來研究自然界。萬物除了與美德相關,還與思想結下不解之緣。萬物在上帝靈魂中都有其固有的模式,人們可撇棄情感上的好惡,用理智直接去探究。思維和活動似乎相輔相成,專一的思維產生專一的行為,反之亦然。兩者之間頗有微詞,但它們如動物進食和工作時間相互交迭一樣,也為彼此的來臨做好準備。美同行為的關係,正如我們所見,不去刻意追求而自然生成,因為它未被尋求所以它來了。然後,保持著美,作為理智思索與追逐的客體;而後,美激活了行動。神聖的東西決不會滅亡,所有的「善」都生生不息。自然之美改善了心靈中的自我,它不是空洞的冥想,而是新的創造的起點。

    世界的美,人們多多少少都能領略;有些人不僅感受而已,甚至於喜悅。這種愛美之心就是「趣味」。另一些人愛不釋手,覺得單是艷羨,猶有不足,繼而創造新的形式,把美納入其中,而藝術則就是美的創造。

    美術品的創造為人類的傳奇揭開一線曙光。美術作品是世界的精髓,是現實的縮影。微觀上,它是大自然的產物。儘管自然界的作品難以計數,各不相同,它們的產物卻是單純統一的。大自然海納百川,但根本上還是如出一轍,可以說是獨一無二。一片樹葉、一縷陽光、一片風景、一汪海洋,雖不是同一樣景物,但是都可以產生出相同的心靈感受。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完美與和諧才是美。美的標準是自然的全部,是形形色色的大自然的合體。意大利人這樣定義美「以一見多」。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是獨自美麗的,一旦整體觀之,沒有什麼是不美的。單獨的物體僅在反射萬物之美時才會如此美麗。詩人、畫家、雕塑家、音樂家、建築家,其道雖不同,但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將這光輝的世界集於一點;他們各自的作品滿足了人們的愛美之心,這又刺激了他們的創作。因而,藝術就是大自然通過人心的淨化而形成的。人心有感於萬物之美,自然界借助了藝術家才能的發揮,作第二步的創作,即藝術。

    因而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們靈魂中愛美的需求。這是最終的目標。無人會問,也無人能解釋——為什麼靈魂需要美。美,從最宏大和最深遠的意義上說,是一種對宇宙的表述。上帝是至美的。真善美三者,只是一個本體的三個方面的表現而已。可是自然界的美並非無上法門。它本身不是完好圓滿的「善」,而是為內在的永恆「美」作先導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整體中的一部分,宇宙另有其根本的原因,其表現的方式也多種多樣,自然界的美並不是終極的或最高的體現。

    記憶填空

    1.Andastheisthebestcomposer,solightistheofpainters.Thereisnoobjectfoulthatintenselightwillnotmakebeautiful.Andthestimulusaffordstothesense,andasortofinf?initudeithas,likespaceandtime,makeallgay.

    2.Naturestretchesouthertoembraceman,onlyhisthoughtsbeofequalgreatness.Willinglydoesshefollowhiswiththeroseandtheviolet,andbendherlinesofgrandeurandgracetothedecorationherdarlingchild.

    3.Thethusexiststothesoultosatisfythedesireof.ThiselementIcallanultimateend.Nocanbeaskedorgiventhesoulseeksbeauty.

    佳句翻譯

    1.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在「美」的籠罩之下,幾乎所有的個體都這麼美好。

    2.俗世紛擾牽絆了人的身心,一旦回到大自然中,自然的醫療妙用就得以發揮,讓人們恢復身心健康。

    3.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是獨自美麗的,一旦整體觀之,沒有什麼是不美的。

    短語應用

    1.ThevisibleheavensandearthsympathizewithJesus.

    sympathizewith:同情,憐憫

    2.Allmenareinsomedegreeimpressedbythefaceoftheworld;somemeneventodelight.

    insomedegree:在某種程度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