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 第2章 緒論 (2)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著不同認識,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理論教學之外,與課程本身相聯繫,由教師主導的一切教學活動。有的學者不同意上述觀點,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走出課堂,投身於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去應是學生直接參與的感性活動。"也有的學者提出:"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簡言之就是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教學。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的課程標準,主要不是教學場所是否'在社會',而是教學內容是否'在社會',即是否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理論教學之外,與課程內容相聯繫的,強調學生主動參與並且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由學校正式設立的以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教育教學環節和模式。

    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把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緊密聯繫起來,培養學生聯繫實際思考問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的多種教學方式的總和。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主張廣義的實踐教學的主要觀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指除了進行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它既可以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中,更多地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彩雲、艾四林、李松林、李會先等學者。主張狹義的實踐教學的主要觀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區別於課堂教學,是利用社會實踐等空間組織的教學活動,主要採取參觀、實地考察、實地調研、現場參與、共同研討等形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張森年、朱振玉等學者。如此眾多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之內涵進行了界定,有其合理性,但依照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這些觀點都存在一定缺陷。

    我們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方案中正式設立的,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知識為依托,以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的總和。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特點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除具有一般實踐教學的特點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還有其自身的特點。正如2004年時任教育部社政司司長的靳諾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實踐教學在組織上要注重自主性(學生的、教師的、課堂的自主性)和指導性(包括教育部門的、學校的、教師的指導性)的結合;在實施上注重開放性和引導性(即可控性)的結合;在操作中要充分考慮實踐教學的多樣性、隨機性和規定性。"

    內容指向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以《方案》所規定的內容為指導的。《方案》強調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實施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工作,要嚴格按照《意見》和本方案實施。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充分考慮本科、專科教學的特點和內容要求,充分考慮新課程設置方案與師資隊伍、原有課程的銜接,從當前實際出發,著眼於教學秩序的穩定,按照整體推進、分類指導,先試點、後推廣,突出重點、逐步過渡的原則,積極穩妥地做好實施工作"。

    主導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這是由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理論性和政策性及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以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體驗所決定的。

    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而內化為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的統一,其最終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

    主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一種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活動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地位以及自我調控的能動地位的彰顯,實踐效果的取得有賴於學生的自主性得以激勵與發揮。

    實踐性。實踐性是實踐教學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徵。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以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提供和創造各種條件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參與社會生活,讓大學生在參與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瞭解社會實際生活,獲得親身感受和直接經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提高其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認識能力,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

    社會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是通過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環境,使學生作為社會生活的直接參與者,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並通過分析具體問題獨立地做出判斷和決策,通過實踐教學活動直接感受社會生活,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綜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涉及的內容或問題具有綜合性,既有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又有文化和思想方面的,關注的是大學生興趣、態度、知識、方法、能力和價值理念等方面的綜合發展,而不是學生作為主體某種能力或技能的提高。

    開放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活動環境是流動的和動態的,在引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中,不像工科實踐那樣給大學生定嚴格的操作程序,大學生可以用多種方式、形式來完成活動過程和表達活動結果,因而在實踐場所、形式、過程和結果上都具有開放性。

    多樣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既有體驗式的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調研、參觀、訪問等活動;又有參與式的實踐教學,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服務、"三下鄉"和"志願者"活動等;還有綜合式的實踐教學,即以上兩種形式實踐教學的特點兼而有之。

    (五)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

    要素是指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組成部分,是按照確定方式聯結成系統的組分(構成成分)、因素、單元。在現代科學中,"要素"這一術語通常用來表示同其他客體相結合構成一個統一的綜合體,即系統的任何一個對像或客體。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涵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教師。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導性要素,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發揮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關鍵在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設計、組織和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實踐教學的"缺位"或"錯位",必然會導致實踐教學的盲目性和無序性。

    學生。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具有雙重性,他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主體性要素,又是通過實踐教學接受教育的客體性要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既作用於社會實際生活這個客體,又受社會實際生活這個客體的反作用,學生正是在這種實際的交互作用中,使其得到感性的再教育並使其能力得以優化和提高。

    場域。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客體性要素或對像性要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場域包括課堂、校園環境和社會實際生活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緊密聯繫的實際場域。學生只有實際地參與和作用於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緊密聯繫的實際場域的活動,才能得到感性的再教育,才能得到鍛煉,同時也才能使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和證實。

    載體。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形式要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基本方式包含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兩大類,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基地教育、社會實踐、案例教學、閱讀實踐、校園文化、研究實踐等。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形式所發揮的教育功能各不相同,體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與層次性。科學綜合運用這些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互補性,從而達到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效果。

    評價。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考核與管理要素。評價在教學活動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評價的方法、手段、內容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就是由以上五個方面的要素構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上述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活動過程。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任何一種實踐教學活動來說,這五個要素都缺一不可。

    二、依存機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之必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養成社會所認同的倫理道德,樹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使其成為社會所認同的成員並適應現實生活,以維持現有的社會運行機制和延續現存的社會關係結構,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從而實現社會控制的功能。

    "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十分重要,它在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有其外生性和內生性依存機理。它在高校德育教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實踐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外生性依存機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之客觀必要

    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而基本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只有不斷實踐,人們才能對事物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從片面到比較全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促使人們的認識跟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實踐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人們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認識必須把實踐作為教育的基本途徑。

    毛澤東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覆,才能夠完成。"毛澤東同志深刻地闡述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認識來源於實踐,認識又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如此循環往復,從而推進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發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