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風雲錄 正文 第九章 榮光時代
    1

    漢朝自武帝時代起就改變了政策,休養生息的時代結束了。四十年的寬鬆政策使政府財政變得寬裕起來,文帝和景帝的治世中也沒有大工程、大動作,文帝、景帝拒絕舉行封禪儀式更是個有名的故事。史家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

    古代王朝的政治反映了皇帝的性格。武帝十六歲即位,是個進取型的人物,凡事都表現出積極的性格。治世初期母親(景帝皇后)和祖母(文帝皇后)仍在世,這使得武帝對監護人持有顧慮,但在政治上卻逐漸地顯露出濃重的自身色彩。

    景帝有很多子女,僅兒子就有十四個。經過一場「女人的戰爭」,九子劉徹才被立為太子。最初是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被立為皇太子,從順序來講這是必然的。劉榮這個人物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他的生母栗姬。景帝的館陶公主下嫁給一個叫陳午的人,生了女兒陳嬌。後來她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太子妃,但被栗姬乾脆利落地回絕了。至於原因,則是因為館陶公主一直在為弟弟景帝物色這樣那樣的美女,所以栗姬也就一直對這位皇姐沒什麼好印象。

    館陶公主被激怒了。景帝此時沒有皇后,一開始立的皇后是從祖母娘家迎娶的薄氏,但因為性格不合且無子嗣,在祖母死後就被廢了。栗姬生的兒子劉榮既然被立為皇太子,所以栗姬為了讓自己成為皇后,在大臣中來回做工作。然而她這種行為卻引起了景帝的不滿。從拒絕館陶公主提親一事可以看出,栗姬很要強。病弱的景帝說:「我死了以後,不要為難孩子們。」她回答道:「要是還得照看別的女人生的小孩,我可顧不過來。」不言而喻,這個回答很傷景帝的心。

    館陶公主提親被拒後,隨即展開報復,她聯合了後宮的王夫人。王夫人是劉徹的生母,她允諾了兒子和陳嬌的婚事。館陶公主在弟弟景帝那裡進行了猛烈的公關遊說,終於成功廢掉了皇太子榮,改立劉徹為太子。於是,王夫人因是皇太子的生母,而被立為一度空位的皇后。在女人的戰爭中失敗的栗姬據說是被氣死的。必須說,她的敗因就在於過度表露感情。

    公元前141年,景帝死於未央宮,皇太子徹即位。劉徹這時已經十六歲,所以他也很明白自己成為太子的來龍去脈。這一切是自己的岳母兼姑母館陶公主聯合自己的母親王太后,再加上溺愛長女館陶公主的祖母竇太后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有人形容說武帝是從石榴裙間即位的。只要為了自己的帝位而前後奔忙的幾位女子還在,少年武帝就不得不稍受點委屈。

    儘管如此,漢武帝也必定能親身感覺到國庫充盈的活力。四十年的休養生息後,朝廷的倉庫被裝得滿滿的,徵收上來的稅金銅錢甚至因為用不上,緡都腐爛了。所謂緡指的是從銅錢眼裡穿過、用來把錢連成一串的繩子。糧食也多得在庫裡裝不下。如此的國力似乎正在等候著它的用武之地。

    年輕的武帝必定會考慮,向對漢來講是屈辱性關係的匈奴展示威嚴。

    ——一雪白登山之恥。

    深悉漢代歷史的武帝在白登山腳下,總會緊握拳頭這般發誓。

    時間是漢高祖劉邦七年(前200),武帝即位六十年前。劉邦親征謀反的韓王信,進兵至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地方。韓王信聯合了匈奴,所以漢必須和匈奴一戰。匈奴的王稱作單于,其下有左賢王和右賢王。匈奴授予兩賢王萬餘騎的兵力,令他倆與韓王信的部將王黃共同作戰。冒頓單于是個俊才,制定了將漢軍引誘、包圍、殲滅的計劃。他隱藏起精兵肥馬,只以老弱兵卒和瘦馬相示。漢朝偵察兵果然上鉤,報告說「匈奴弱,當擊」。劉邦遂盡起全軍迎戰匈奴,追擊假裝逃跑的對手直到白登山。先頭部隊在白登山被潛藏的匈奴四十萬騎包圍,而劉邦就在先頭部隊的騎兵軍團中。也就是說,冒頓單于以一萬騎重點引誘漢的騎兵軍團,再以四十萬騎予以包圍。

    包圍長達七日。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給閼氏(單于之妻)送禮,請她讓匈奴退兵。僅收買單于的妻子並不能使匈奴後退,原因應該是漢的後續部隊都趕了過來,而且共同作戰的韓王信部將王黃未能如約到達。如果王黃歸漢,和後續的漢步兵軍團合流,匈奴就可能遭到反包圍。

    談判成功了,包圍開了一角,漢兵一邊拉滿弓一邊撤出。之後就有了具體的和親談判,雙方同意漢朝公主嫁單于為妻,每年向匈奴贈與綿、絹、酒、米和其他食物,漢為匈奴的昆弟等。

    高祖死後,單于給呂後送去親筆信,戲弄說:「我沒了妻子,你也沒了丈夫,那不如就一起過吧。」漢朝武將們都大怒,主張討伐匈奴,但被呂後阻止了——即使是高祖,不也曾在白登山危在旦夕麼?於是呂後派人送去了語氣柔和的拒絕信,「我已經是個老太婆了」。

    文帝、景帝繼續實行對匈奴的和親策略,他們統治時期內沒有留下雙方大規模衝突的記錄。然而,武帝「一雪白登山之恥」的願望格外強烈。還有很多他想做的其他事情。

    2

    除了向匈奴雪恥,武帝深自留意的還包括完備國家體制。文帝、景帝實行無為而治,對民眾不做過多干涉。武帝則傾心於儒家,希望通過努力使國家更充實、更有序。這不只是他天生的性格,還有後天所受教育的影響。

    秦以焚書坑儒鎮壓儒家,而到了漢,朝廷請了儒家博學之士作為典禮的專家。然而,他們僅僅是儀式的指揮和讀書寫字的專家,和政治的關係不深。如前所述,時代的思想主流是老莊(當時稱為黃老)。

    無論武帝對儒有多偏心,只要喜好黃老的竇太后還在,就不能大張旗鼓地推行儒家政治。不管怎麼說,這可是個曾把說老子不好的儒者轅固生扔到野豬圈裡的老太太。

    武帝即位後立刻下令政府大臣和諸王丞相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的士人,以此網羅天下人才。在這次被推薦的儒生中,有個研習《春秋》的學者董仲舒。他受到了武帝的高度評價,被提拔為江都國的相。

    大臣趙綰、王臧深明儒學,也在隱秘地準備推進儒教體制,並從魯接來了他們的師父申公。準備雖然隱蔽,但還是被竇太后知道了,兩個大臣被令自殺,申公也被趕了回去。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也是儒家的人,但因為和皇室有關係,只被解職就完事了。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王太后的母親在丈夫王仲死後,再婚嫁入田家生下田蚡。在老莊思想為主流的時候,寡婦的再婚是比較自由的。

    武帝和表妹陳皇后之間相處得不是很好,皇后沒有生下子嗣。和景帝的時候一樣,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也為弟弟帶來了美女。受雇於平陽公主府上的謳者(歌手),一個叫衛子夫的女子,進入後宮受到了武帝的寵愛。據說嫉妒發狂的陳皇后施行了「巫蠱」。這是一種和日本的丑時參拜1相似的詛咒,制人偶埋於地下,詛咒對手死亡。這種做法是被嚴厲禁止的,在法律中是死罪。

    究竟是陳皇后真的做了那樣的事情,還是為了廢掉皇后而找的借口,現已不得而知。但審理案件的張湯得出了有罪的結論。有三百人因受到牽連而被誅殺,陳皇后被幽閉於長門宮。彷彿是有所愧疚,廢後的日常待遇和從前是一樣的。

    陳皇后被廢是在元光五年(前130)。此時,二十七歲的武帝終於能夠無所顧忌地推行自己的意志了,儒家體制最大的障礙竇太后已在五年前即建元六年(前135)死去。

    曾被解職的竇嬰和田蚡又被起用,但兩人紛爭不斷。兩人爭鬥的焦點很荒唐,所以傳言當時的御史大夫(副總理)韓安國尖銳地批評說,兩人像是「小商販或女人之間的爭吵」。兩個重臣意氣用事地吵架。竇嬰因竇太后之死而沒了靠山,在政治鬥爭中變得被動。而田蚡是健在的王太后的異父弟弟,故而派閥很大,最終處死了竇嬰。不過田蚡也很快就病死了,人們自然把這歸結為是竇嬰的冤魂作祟。這兩個重臣對年輕的武帝來說,一個是祖母的親戚,一個是母親的親戚,都是麻煩的主兒。兩人死去是在元光四年(前131),武帝在第二年就廢了陳皇后。武帝之所以能在廢後這件大事上說做就做,也是因為此時已沒有了任何掣肘。

    武帝起用了寵愛的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後來又起用了衛子夫姐姐的兒子霍去病為軍中首腦。衛子夫曾是貴族府邸的謳者,身份幾近奴隸,她的親人也是卑賤出身。然而論及人品和才能,卻是極為優秀的。比起互相攻訐而雙雙倒台的貴族竇嬰和田蚡,不得不說他們要有才能得多。

    衛青為車騎將軍,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他們發揮了軍事上的天賦。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是和三公同品級的軍隊司令官。三公中的太尉是國防部長,但實際指揮軍隊的則是將軍們。文帝時薄昭是車騎將軍,景帝時竇嬰是大將軍,全都是皇帝母親的親戚。皇族劉氏雖有血統遠近的不同,但都有皇位繼承權,所以讓他們直接指揮軍隊是比較危險的。皇帝擔心被掌握軍隊的同族取代,因此就形成了將軍一職由外戚就任的慣例。武帝不像父親和祖父那樣,母親的親戚較多,故而任命妻子的親人為將軍。不管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是深孚所望。

    3

    漢的外藩東越後來在史書中被標記為東甌。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殺了吳王劉濞的正是東甌。吳王的兒子劉駒在閩越亡命,因痛恨殺了父親的東甌,於是鼓動閩越王攻擊東甌。被包圍的東甌火速派特使前往漢朝請求援兵,時間是建元三年(前138)武帝十九歲的時候。武帝派一個叫莊助的人從海路趕往東甌,但閩越在此之前就退兵了,並沒有發生實際戰爭。然而三年後,閩越(福建省)在其好戰首領的帶領下,又向南越(廣東)用兵。南越派特使到長安請求援兵,於是漢派去王恢和韓安國兩名將軍。但這一次戰爭還是沒有發生。好戰的閩越王為同族和大臣所憎惡,被自己弟弟殺了。

    未見血腥就凱旋的兩個將軍在武帝面前商議匈奴問題。王恢主張討伐,韓安國則主張繼續和親,因而形成對立。韓安國反對討伐的理由是:漢若遠征,人馬疲累,只會淪為以逸待勞的匈奴的盤中餐。針對此論,王恢出了個主意,既然人馬疲累,那麼漢軍就不要動,目的應該是讓匈奴遠征,漢就可以迎頭痛擊。武帝採納了這個計劃。

    三十萬漢軍埋伏在馬邑(山西省)附近的峽谷,引誘匈奴進入。漢斬了馬邑的官員,把佯作投降的「叛徒」派遣至匈奴。

    然而匈奴在進攻途中覺察到漢的陰謀,立刻回軍折返。三十萬漢兵就這樣白忙一場,成了漢的奇恥大辱。匈奴此時的單于,是俊才冒頓單于之孫軍臣。有了這次馬邑之役,漢和匈奴的關係自然一下子就惡化了。

    責任人王恢被處以斬刑。他通過王太后這條線,乞求武帝網開一面,但武帝已然不受影響。雖然三十萬軍隊未曾受損,但動員花費的損失龐大。母親的求情也沒起作用,他決斷地說:「王恢如果不死,就是一個壞的榜樣。」

    在曾祖父劉邦的白登山之恥上,自己又加了一道馬邑之恥。武帝決心不雪此恥,誓不為人。四年後的元光六年(前129),他授予四將各一萬騎兵,令他們四路出擊。四將中的公孫賀未與匈奴遭遇,而公孫敖和李廣戰敗,被處以斬刑後二人以巨額獻金贖罪。在漢代,贖罪是合法的。四將中以勝利收尾的只有衛青,他甚至攻入了匈奴的龍城(甘肅省),取得了斬首、俘虜七百的戰果。雖然看似殺敵數量較少,但龍城是匈奴祭天的重地。因踐踏了這塊地方,所以不得不說這是自漢朝成立以來,對北方的一次了不起的軍事成就。

    第二年,衛青率領三萬騎出雁門(山西省),獲得斬敵數千的成果。這一年,他的姐姐衛子夫產下一個男嬰。可以說他的勝仗就是對此最好的賀禮。

    又過了一年——元朔二年(前127),衛青收復了鄂爾多斯地區。秦始皇的將軍蒙恬曾駐紮此處,在被李斯等人騙殺後,匈奴奪取了這塊地方。

    漢把秦始皇都未能征服的浙江南部、福建、廣東收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漢的版圖比秦帝國更廣大,但也有一點,不能說在秦之上,這就是秦曾保有的黃河彎曲部的鄂爾多斯地區被匈奴佔領。如今鄂爾多斯被收復,漢才名副其實地凌駕於百年前全盛時代的秦之上。

    衛青為大將軍,曾七次率軍遠征匈奴,但是之後對匈奴戰爭的主角轉變為他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年僅二十歲時就率領大軍轉戰各地,大破匈奴軍。霍去病於二十四歲亡故,武帝極為悲傷,為他仿祁連山(甘肅省)的樣子修築陵墓。

    衛青和霍去病的確是有才能的將軍。和後來的李廣利相比,他們有明顯技高一籌的軍事才能。然而也不能忽略,武帝為愛妃的弟弟和外甥配備了最精銳的部隊。另外,匈奴勢力削弱也是二人軍功輝煌的原因之一。冒頓單于在白登山圍困劉邦時,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到了武帝初期,冒頓的孫子軍臣成為單于,但他在公元前126年就死了,相當於衛青奪回鄂爾多斯的第二年。匈奴因軍臣單于之死而起了內訌。軍臣立的太子是於單,但他的弟弟伊稚斜擊敗於單,繼承了單于之位。而於單則向漢投降。起內訌的事情說明,在此前匈奴就在不斷衰落。

    4

    這裡簡單提一下張騫的西域之行。他的艱苦西行,使漢瞭解到西域的情況。西行的最初動機還是匈奴問題。

    武帝即位的時候,有個叫月氏的部族被曾為手下敗將的匈奴打敗,月氏王的頭蓋骨被匈奴拿去用作飲酒器,於是雙方結下了深仇。有消息顯示,月氏有意復仇,正在尋找共同打擊匈奴的同盟。月氏原本在敦煌,但因被匈奴追擊而逃往北方。

    於是武帝就考慮聯合月氏夾擊匈奴,開始招募派往月氏的使者。張騫自告奮勇,願意前往。出發的時候,武帝給了他一百多人的僕從隨行,其中有個出身匈奴的人叫甘夫。然而,張騫一行在河西被匈奴捕獲,時間是建元初年,那時匈奴正處於軍臣單于的時代。就這樣,張騫被扣留在匈奴十年有餘,娶了匈奴女子為妻,還生了孩子。他被認為是個純粹的匈奴人了,於是對他的監視也不再那麼嚴密,張騫終於等到了恰當的時機,逃離匈奴。

    月氏已經不在北方了,被烏孫趕到了西南。張騫在滯留匈奴期間就得到了這個消息。逃脫後的張騫沿著未知的行走路線,向西不停趕路,數十日後終於到達了相當於現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市的大宛。月氏在相當於現在撒馬爾罕的地方。張騫由大宛經康居(約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境),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月氏國。

    雖然找到了月氏,但張騫的目的卻沒有達到。原因是月氏移居的中亞是肥沃之地,附近的國家都很弱,叫做夏的國也對月氏稱臣。被匈奴所殺的月氏王的未亡人可能就是月氏族的領導。但不管張騫怎麼勸說,月氏就是沒有和遠方的漢結盟向匈奴作戰的打算。也許是已經不想重複那樣慘烈的戰爭了;或者也可能是佛教在此時已傳入這個地區,和平的思想開始傳播。

    張騫在歸途中被臣服匈奴的婼羌族抓住,又被扣留了。不過匈奴因軍臣單于之死而陷入內訌,他好不容易乘隙逃脫,時隔十三年後回到了長安。儘管和月氏的軍事同盟沒有成功,但張騫帶回來的情報在以後的對匈奴政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他因此功勞被授予博望侯的爵位。《史記》中說,在那之後,向外國派遣的使節都被稱為博望侯。張騫是個值得稱讚的人,他因品格高尚而得到了異族人的信賴,於是異族人也都信賴漢朝使節。

    張騫在大夏(從阿富汗到中亞之間的商業國家)看到了四川邛出產的竹杖和蜀布,這是經由身毒(印度)而來的。於是我們知道,從中國西南經由印度存在貿易路線。漢為了平定南越,對夜郎國加以懷柔,但很快就對這個地方失去了興趣,中止了工作。夜郎是個西南小國,國主曾詢問漢朝使節:「漢和我們夜郎哪個更大?」這個故事很快就流傳開來,「夜郎自大」的成語便由來於此。根據張騫的報告,漢再度著手西南夷工作。這意味著不只是為了平定南越,還要開拓新的貿易路線,以避開匈奴的勢力範圍。

    張騫親自作為使節前往烏孫國,商談和親的事情。烏孫在現在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漢考慮如果讓他們再向東移居,與漢和親,就能牽制匈奴。百聞不如一見,和張騫同行訪問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後報告了漢的強盛,於是和親就被定了下來。漢和烏孫交換了公主。送往烏孫當烏孫王妃的,是因罪被處死的江都王劉建(武帝的侄子)的女兒,名叫細君。漢還向烏孫派去了幾百名官員、僕役、宦官等隨行。烏孫王因已年老,就讓細君做了自己的孫媳婦。細君生下了一個女兒。她思鄉不已,鬱鬱寡歡,唱的歌也讓人心感悲涼。歌的結尾是

    ——欲作黃鵠兮還故鄉。

    細君死後,漢又把吳楚七國之亂中自殺的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送去烏孫。解憂產下三男二女,其中有做了後來的莎車(葉爾羌)王的,也有做了龜茲(庫車)王妻子的。可以說他們是聯結起西域和漢的橋樑,為漢文化的向西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元狩四年(前119),也就是張騫十三年西域之行歸來七年後,衛青第七次、霍去病第六次遠征匈奴。匈奴傷亡八九萬人,撤向遙遠的漠北。此時張騫已經死去,但功臣名單裡不能沒有他。此後約二十年時間裡,漢和匈奴之間沒有發生大規模衝突。

    漢也把集中到北方的力量轉向了南方和東方。南越形式上臣服於漢,但實際上是個獨立國家。漢曾多次命南越王入朝,但南越王從來都沒前往長安。南越政權也留意到了吳楚七國之亂中許多諸侯王的倒台。三年一度的入朝是諸侯王的義務。漢朝使節向南越王傳話說,如果不入朝,王就不會被承認。

    南越丞相呂嘉等人殺了贊成入朝的幼王、攝政太后和漢朝使節安國少季。太后是長安人,在南越先王入朝(實為人質)的時候被寵愛,生下了現在的幼王。而使節安國少季,有傳言說他是太后的昔日戀人。

    南越內部分為親漢派和獨立派,既然以呂嘉為首的獨立派發動了政變,那麼已在北方無後顧之憂的漢朝立刻動員大軍,迅速制服了南越。漢為了平定南越而對夜郎的懷柔如前所述,從友邦夜郎發動進攻的漢軍在到達南越之前,中央漢軍就已把南越收拾完畢。東越也是在這個時候被漢消滅的,理由是和南越同氣連枝,可能這也只是漢的借口。這樣一來,漢朝勢力擴展到了中國大陸的南端。

    東方的朝鮮也以外臣自稱,但從不入朝。元封二年(前109),也就是遠征南越兩年後,漢由山東半島和遼東,從海陸兩路向朝鮮出動大軍。然而這次不像征討南越那般順利。陸路的左將軍荀彘和海路的樓船將軍楊僕相互嫉妒猜疑,左將軍是主戰派,而樓船將軍是主和派。

    樓船將軍也在遠征南越時帶領水軍立下大功。在遠征朝鮮時他包圍了王險城(平壤),他想獨佔功勞,卻鎩羽而歸。而左將軍甚至懷疑主和派的樓船將軍可能會聯合朝鮮進攻自己。

    朝鮮內部也有紛爭。朝鮮王右渠被部下所殺,但是換上來的大臣成巳依然死守王險城。左將軍指使右渠的兒子和其他實力派向人民發佈告諭,最後誅殺了成巳。

    回國後,兩個將軍被押到軍法會議上,左將軍被處以斬刑,樓船將軍以大量金錢贖罪,被貶為庶人。

    漢把朝鮮作為直轄領地,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在遠征朝鮮前一年,漢武帝在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年號「元封」即是由此而來。關於年號有各種說法,但毫無疑問的是,從武帝起中國才開始使用年號。漢武帝從即位的第二年開始,年號依次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每六年就改元一次。實際上武帝使用的第一個年號是得寶鼎後的「元鼎」,在此之前的年號是後來命令補加的。故而,「元封」元年(前110)是中國最早的實質性改元。

    封禪被認為是只有聖天子才能舉行的儀式。曾有大臣勸諫武帝的祖父文帝封禪,但他覺得自己還不夠資格。

    武帝非常有自信。他統治著遠遠大於秦始皇所征服的廣闊地域,曾祖父的白登山之恥也被雪清,他認為已經沒有比這更高的資格了。但是,據說古代封禪還有個前提條件

    ——振兵釋旅。

    封禪是帶來天下太平的聖天子所舉行的儀式,所以擁有龐大的軍隊是與此相矛盾的。武帝這時解散了北方的十餘萬軍隊。

    武帝帶領群臣一路向東,沿海岸巡禮八神。這也是一次視察民情兼展示威儀的大旅行。他於四月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雖說是帶領群臣,當然也有人數限制,所以對被選中隨行的人來說,都是莫上的榮耀。這一次,太史令司馬談就覺得自己當然會被選中。

    太史令是閣僚(三公九卿)之一的太常的屬官,和博士一樣是六百石的官。司馬家自周代起就專門執掌歷史記錄,除了記錄現有事情外,還保管著過去的記錄。封禪儀式百年不遇,所以作為記錄官的太史令是咨詢儀式細節的最佳人選,理應被列入隨行人員。雖然他這般堅信,但下達的決定是封禪儀式不需要太史令。

    司馬談對此無比憤慨,一病不起,最終亡故。可以說是被氣死的。他在臨終時叫來兒子司馬遷,老淚縱橫,拉著他的手,留下遺言:

    自獲麟(孔子編纂《春秋》)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的《史記》是繼承父親遺志所作。記錄官被忽視到了不被允許參加封禪儀式的地步,是因為他們平常忙於曆法卻怠於整理歷史記錄。希望你恢復司馬家的本職工作——這正是司馬談的遺言。

    司馬遷把父親的話銘記於心。幾十年後,《史記》這部偉大著作誕生了。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是屬於全人類的記錄。擁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史書自此開始。此後,正史就以紀傳體來書寫。孔子所編《春秋》是編年體,也被繼承了下來,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