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風雲錄 正文 第八章 漢風起兮
    1

    劉邦是沛縣(江蘇省)人。和項羽不同,他出身庶民,父母之名不詳。對這位大漢王朝的創始人,成書於漢代的《史記·高祖本紀》中只提到其父曰太公,母曰劉媼,而這並非人名。在中國同姓不可結婚,妻子在婚後也不換姓。劉邦似乎是隨母姓的,可能是雙親並未正式結婚,或者是父親入贅的情形。

    ——好酒及色。

    即便是身為漢代的史學家,司馬遷也不得不這樣如實地描寫劉邦,無意隱瞞他是酒鬼和好色之徒這件事。但劉邦性格坦率,樂於助人,被任命為泗水(江蘇省)的亭長。在秦代制度中,所謂亭是指每十里所設的機構。有「十亭一鄉」的說法,所以亭是最小的政府部門。

    小官劉邦被命令率領民伕前往驪山(陝西省)始皇帝陵的建造營,但途中有一兩個民伕逃跑了。始皇帝對自己的陵墓煞費苦心,尤其為了防盜掘而設置了不計其數的機關。根據這個傳言,知曉陵墓秘密的民伕在竣工後必定被趕盡殺絕。所以聽到這個傳聞後,民伕因為害怕而逃走了。而如果不能帶來規定的人數,領頭者也要被依法處決,所以劉邦也成了逃亡者,躲了起來。全國各地必定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到處都是這類逃亡者。他們為了自衛而結成了團體,並且盡可能地藏身於出身地的附近。他們並不是什麼窮凶極惡的罪犯,只應獲得同情而不應被怨恨,所以受到了親戚友人們的秘密幫助。

    陳勝、吳廣起兵時,逃亡者們紛紛起事以呼應他們。劉邦在故鄉沛縣附近逃亡的時候,從大澤鄉(安徽省)傳來了陳勝、吳廣造反的消息。

    沛縣縣令自然是中央派遣來的人,他也不知如何是好。各地郡守和縣令被拿來祭旗的消息不絕於耳,於是這位縣令決定應聲造反。書記蕭何、獄吏曹參在籌劃的時候,建議喚回附近幾百名沛縣出身的逃亡者。前去召集逃亡者的並非官員,而是和他們非常熟絡的狗屠(殺狗職業)樊噲。逃亡者的頭領自然就是劉邦。

    但是這時縣令改變了主意。不管怎麼說,他是一名深知法律嚴酷的秦代官員。他準備捕殺造反派,於是蕭何和曹參翻出城牆,去了劉邦的所在地。劉邦以箭文和城內取得聯絡,促成了起義。城內的父老帶領子弟們殺了縣令,開城門迎接劉邦,全縣造反。於是,集結在劉邦麾下的不僅有沛,還有附近各地的大量逃亡者。就這樣,劉邦成了一個相當大的造反軍團的指揮者。此前是他上司的蕭何和曹參反成了他的部下。人們為了在亂世中尋找出路,必須找一個有能力的指揮者,而指揮者此前的身份不是問題。

    劉邦軍團最終實現了首先進入關中的目標,接受了秦子嬰的投降,但這也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大危機。至於原因,造反團的主流項羽最終越過函谷關(河南省),瞭解到被劉邦搶了先。而楚王也就是義帝曾有過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進入關中的劉邦軍有十萬,而項羽軍是四十萬。如果激怒了項羽,劉邦軍就馬上會被踏平。劉邦雖進入了咸陽(陝西省),但他封了官庫,沒有染指後宮三千美女,敬候項羽的到來。接著,他前往項羽的駐地鴻門,為自己辯解。

    這個場面就是著名的「鴻門宴」。項羽的軍師範增建議說,「劉邦不可不殺」。項羽因劉邦態度恭順,不是很想殺他。無賴好色的劉邦沒有碰後宮美女一根指頭,沒有比這更恭順的了吧。范增認為這是劉邦胸有大志的表現,更要殺他。造反初期劉邦就有了優秀的軍師,生於韓國相國世家的張良,正是雇大力士暗殺始皇帝的男子。這位張良曾經救過項羽叔父項伯的命。既然項羽陣營有殺劉邦的意向,於是項伯急速報告張良。

    名門出身的項羽向來瞧不起庶民出身的劉邦。被范增勸了無數次,他還是不想殺。項羽也很自負——這樣的人也配做我的對手?——自信滿滿。范增有識人的眼光,見項羽不肯,就命令項羽的從弟項莊拔劍起舞,伺機刺殺劉邦。劍舞一開始,覺察到危險的項伯也拔劍起舞,庇護著劉邦。接下來樊噲也上場,陳述著劉邦的功績。沒多久劉邦借口去廁所,順著小道返回了灞上(灞水河岸)的陣地,把後來的事全交給站在一邊的張良。這是戲台上的著名場景,也被潤色成故事小說。鴻門宴不管細節如何,劉邦的性命危在旦夕是千真萬確的。

    劉邦進軍關中時,宣稱如果自己為王,就只約法三章,秦的其他法律一律廢止,博得了喝彩。要知道,秦民受嚴刑峻法之苦,早已到了難以盡齒的地步。劉邦的約法三章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僅此而已。

    項羽進入關中後,就殺了已經投降的秦國子嬰,掠奪了已封存寶庫的財貨,在宮殿放起大火。據說咸陽的大火連燒了三個月。結果,劉邦沒被封為關中王,而是被封為漢王,下轄巴、蜀、漢中的土地,也就是從陝西到四川的領地。項羽把關中分成三份,分給和自己同氣連枝的三個臣下,而自己做了梁、楚九郡的王,號稱西楚霸王。如果君臨關中就可以成為天下之主,然而項羽衣錦還鄉的願望太強烈了。

    被架空的楚義帝不會總聽自己的話,所以不久之後項羽就殺了他。

    從劉邦的情形可見,項羽的論功行賞極為不公平。因此,齊、趙各地的將領們背叛了項羽。項羽為此果斷北伐。有強大戰鬥力的項羽軍連戰連勝,但殘殺降卒使他不得人心。各地游擊式的抵抗始終不絕,項羽不得不東奔西走忙著鎮壓。在項羽為根除游擊、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劉邦終於動手,出漢中佔領了天下的中心——關中。用劉邦的話來說,按照楚義帝的約定,關中理所當然是我的領地,我只是從項羽一脈的領主手裡取回來而已。不言而喻,項羽被激怒了。這樣一來,項羽對劉邦,也就是楚漢戰爭開始了。

    2

    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要敘述這場戰爭,就一定要對二者的性質作一比較。生於武將世家的項羽戰鬥力很強,雖然集結了軍眾,但精銳被安排於核心,事實上屬於少數精銳主義。可以注意到,《史記》中把劉邦造反起義時的軍眾稱為子弟,項羽的則稱為精兵。

    項羽戰則必勝。他在彭城(江蘇省)打得劉邦落花流水。十萬漢兵被趕到睢水,據說屍體堆積成水壩,截斷了水流。劉邦在滎陽(河南省)求和。項羽雖有如此巨大的優勢,名聲卻很差。反秦戰爭時期,他殺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降卒,論功行賞也不公平。對劉邦之所以不能夠窮追猛打到底,是因為東方游擊戰的蜂起。

    各地的軍隊當然也在觀察二者的強弱,按理說會依附到強者一方,但為了勢力的均衡,他們決定加入劉邦一方。因為他們期待劉邦可以對自己的功績作出公平的評價。韓信投靠劉邦,平定了齊,轉而南下威脅項羽。此外,游擊軍一直是劉邦的夥伴,其首領彭越因指揮游擊戰而知名。

    在平定了天下後,劉邦說,作野戰的指揮官自己不如韓信,制定作戰計劃則軍師張良更高一籌,補給方面自己沒有蕭何的手段,而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全在於能夠很好地用這些人。這裡講的正是包容力。

    與此相對,項羽的性格則是凡事必定親力親為。即使戰爭中取得勝利,也覺得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部下必然會心存不滿。

    劉邦在秦滅亡的公元前206年被封為漢王,因此在統一全國後仍定國號為漢,並以這一年為建國起始。秦滅亡是子嬰元年十二月,但秦歷中十月為歲首,所以也就是年後只過了三個月。

    公元前203年相當於漢高祖四年。這一年雙方議和,以叫做鴻溝的河流為分界線,約定東為漢,西為楚。項羽很快解散了軍隊,回到東方,但劉邦撕破協定,濫發授予領地的許諾書,借此集合諸侯兵力,將項羽包圍在垓下(安徽省)。項羽因在圍營的漢軍中聽到自己故鄉的楚歌而絕望,這就是「四面楚歌」的來歷。他帶領少數精銳,突破包圍圈,南下到烏江(安徽省),在那裡自刎而死。據說最後的遺言是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意思是自己一直很強,但是落得這樣的下場是命運所致,也就是上天要滅亡自己,並不是自己戰鬥力弱的原因。

    時間是漢高祖五年(前202)。諸侯漢王劉邦從這一年開始就成了天下之主,由王變為皇帝。漢王朝這個長命王朝開始了。西方用「秦」(chin)來稱呼中國,而漢族、漢字、漢文、漢語、漢詩、漢法乃至於漢奸這些詞中的「漢」等於「中國」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

    這個王朝因王莽篡奪,於公元7年滅亡,持續了兩百多年。王莽也是十幾年後就被滅,依然是繼承了漢血統的劉氏王朝建立了起來,持續到禪讓於魏曹丕的公元220年,大約維持了兩百年。漢代以王莽時期為分割線,被分稱為前漢、後漢。前漢的首都是長安(陝西省),後漢的首都是洛陽(河南省),故而根據位置,也被分稱為西漢、東漢。在中國,尤以後一種叫法居多。

    《史記》中引用了項羽(《項羽本紀》)和劉邦(《高祖本紀》)的詩歌。項羽的詩歌是在逃出垓下城之前,和情人虞美人分離時所作。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在此自傲於自己的力量和氣概,把戰敗歸於天時不利和愛馬。

    劉邦的詩歌是在平定天下後,回到久久未歸的故鄉沛,見到老朋友的時候創作的。時間是公元前195年。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意思是雖然平定了亂世,但為了守護這份和平與統一,最想要的就是勇猛的將士。與項羽的歌相比較,可以發現兩人性格的不同之處更加明顯。項羽過於依賴自己的力量,而劉邦對自己得人才、實現天下再次統一深有心得。高祖劉邦死於作這首詩歌的七個月後。

    3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介紹了項羽和劉邦的詩歌,在引用了這兩首之後,每首都標明

    ——泣下數行。

    項羽的情形是身陷包圍,渴盼生還,在終於逃脫的時候自然流下了英雄淚。而劉邦的心情則比較複雜。

    平定天下之後,劉邦必須挨個清除功臣。除了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的同鄉外,還有至今未曾見過、也不知道名字的人接連參加到他的陣營,並立下汗馬功勞。這些人看到跟著劉邦走就有利可圖,於是選擇了加入。若僅是如此,劉邦與他們之間就沒什麼情誼,有這樣手握大軍的同夥是很危險的。劉邦的妻子呂後比他更擔心這一點,她所生的獨子不像父親,非常軟弱。劉邦在世的話,還能起到震懾的效果;一旦劉邦亡故,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更急於肅清功臣的是劉邦背後的呂後。

    首先被清理的是燕王臧荼。他是項羽陣營的人,在劉邦進入關中成為漢王時就做了燕王,所以可以說是漢王的同級生。韓信為劉邦平定北方的時候,燕王才加入漢方陣營,所以他雖是功臣卻關係淺淡。據說燕王在消滅項羽後就謀反,可能是在漢看來,相熟度很低的王坐擁大軍過於危險,故而以謀反為口實派軍隊前去討伐。高祖親自出馬征討臧荼,平定後任命盧綰為新的燕王。盧綰和高祖是出生在同裡、同日的發小。

    高祖七年(前200)韓王信串通匈奴謀反,在銅鞮(山西省)被漢朝打敗。在秦將蒙恬被偽造璽書殺害後,匈奴南下屢屢威脅漢朝北方。韓王信因為領地荒涼,準備用外交手段避開鋒芒。但他和匈奴的談判被指為通敵,逼得他不得不謀反,這似乎才是真相。

    韓王信和韓信是同名異人。戰國韓王之孫信被稱為韓王信,因「胯下」有名的才是韓信。韓信對高祖統一天下功勞最大。如果不是韓信從齊南下,已經在彭城、滎陽戰敗的漢軍就會被項羽殲滅。韓信在天下統一後被封為齊王,上交軍隊後被移為楚王。楚王韓信被人密告有謀反的嫌疑,被送到洛陽接受盤問。韓信曾在垓下能調動三十萬援兵,卻不能馬上誅殺項羽,於是首先把他降格為淮陰侯。韓信稱病不參見皇帝。後來被派往北方的陳豨自稱代王造反,劉邦御駕親征,此時韓信卻告病未曾從軍,遂被以串通陳豨的借口處決。這是後來加上去的理由。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從王降格到侯這件事上他就已經感覺到了危險。劉邦親征後,留守的蕭何和呂後共謀誘殺了韓信,時間是高祖十年(前197)。

    在游擊戰中極為活躍、被立為梁王的彭越,也被以謀反的理由誅殺了。彭越和韓信、黥布一道,動員大軍在垓下支援劉邦。垓下三名將中的韓信和彭越相繼被殺,所以淮南王黥布感到不安也是必然的。他是從驪山脫逃的犯人,從脫逃人群的頭目成為一軍之將。雖然並未謀反,但他覺得也會被什麼理由所殺,所以既然是同樣的下場還不如先動手——黥布的情形是真正的謀反,他攻打高祖的堂兄荊王劉賈,劉賈戰死。

    這一次還是高祖親征,大破黥布軍。此戰,高祖中流矢負傷。爾後劉邦命令其他將領前去追擊,自己凱旋返回長安。途中順便路過故鄉,《大風歌》就是作於此時。

    建國元勳——猛士大部分都被清洗了。他放歌表達想在故鄉土地上得到猛士的願望,這份心情顯示得極為強烈。包括垓下三名將在內,被清洗的人在劉邦眼中都只是外人。可以說,正因為是外來者,所以不能麻痺大意,只有清洗一途。然而在劉邦準備回長安時,就傳來了他在沛的同鄉、同日生的盧綰串通匈奴的消息。被立為燕王的盧綰最主要的任務是防備匈奴,為此必須得到匈奴的情報,於是送去了間諜。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揭發了這件事,這被認為是在和匈奴串謀。為了調查真相,高祖召還盧綰,但盧綰害怕,稱病拒絕進京。高祖一怒之下命令周勃前去討伐。

    盧綰原意是想等度過風口浪尖後,再作詳細的說明,這樣劉邦就會諒解。然而,劉邦因在和黥布戰鬥中負傷,不久死去。事已至此,盧綰不得不亡命於匈奴。

    清洗的名單中一般只有外人,但最後的一欄裡標記著高祖的發小之名。於是,漢在已經清除的王之後,立了劉邦一族。例如,代替彭越被立為梁王的是高祖的第五子劉恢,繼盧綰之後被立為燕王的是高祖的末子劉建。此後,非劉氏就不再被立王。

    秦實施的是完全的郡縣制,但在始皇帝死後就立刻土崩瓦解,這被認為是沒有屏藩的原因。周代封建是完全的封建,只有王都的附近是王朝的直轄領,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諸侯愈加強大,變得無視王室,從而進入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時代。漢以史為鑒,郡縣制和封建制同時並用。全國置郡縣,中央派遣官吏,同時也將皇子、皇族立為各地的王,並以國稱之。秦末動亂中,秦代皇族的實力派中並沒有掌握地方勢力的人。如果王朝改變,官員們只需要改變主人就可以了,而皇族就必須和王朝休戚與共,他們被期待能盡全力防止叛亂。

    清洗元勳也是為了避免成為周代那樣的封建的舉措,但給人的回味不怎麼好。

    4

    高祖劉邦於在位的第十二年(前195)四月在長安長樂宮死去。正妻所生的獨子劉盈即位,死後謚惠帝。廢止了謚法的秦朝非常短命,所以在那之後的中國,任何王朝都不用二世、三世這樣的提法。皇帝劉盈性格軟弱,所以可以說實際上是呂後在執政。

    在清除元勳、功臣這件事上,呂後比高祖更熱切,前文已提到。高祖死後,她就把清理的重心轉移到能成為自己兒子的競爭者的高祖庶子們身上。

    戚夫人最受高祖的寵愛,她所生的皇子劉如意自幼就被封為趙王。呂後召來趙王並毒殺了他,對他母親戚夫人施以極為殘忍的肉刑。砍斷手足、挖眼燒耳,逼她服啞藥而不能出聲,然後放到廁所裡,取名叫「人彘」(人豬)。惠帝被母親展示的這個人彘嚇出了病,一年多的時間裡下不了床。

    ——這不是人能做的事情。我是太后的兒子,不能治天下。

    惠帝說了這樣一句話。此後他沉湎酒色,不再關心政治。呂後有一子一女,女兒就是魯元公主。她讓魯元公主的女兒做了惠帝的皇后,也就是說,讓惠帝姐姐的女兒也就是外甥女做了惠帝的妻子。按呂後的想法,她期望呂氏的血脈能在漢王朝血統中越來越濃。但期望落空了,皇后未能產下子嗣。

    惠帝在即位七年(前188)後死去。呂後命皇后張氏以他人之子為養子,立為太子。與漢王朝沒有任何關係的少年即位,呂後開始攝政。呂後的專橫還在繼續。非劉氏者本應不能封王,但呂氏一族被接連立為王,連女兒魯元公主的丈夫張偃都被立為魯王。

    呂氏如此專橫,為何手握高祖千軍萬馬的將軍大臣們就容忍了呢?這是因為呂氏一族有呂後這個大後台。呂後黨中只有一位實戰將軍樊噲,他是呂後的妹夫,此外再也沒有其他厲害人物了。現在只需要等年事已高的呂後死去就可以了。如果為了劉氏而起兵誅滅呂氏,只能招致更多的混亂。值此建國還沒多久的關鍵時期,必須避免不必要的混亂。只要是時間能解決的問題,就沒有必要白白浪費力氣。就這樣,呂後時代持續了八年。劉氏王如果不娶呂氏女她就不得安心。趙王劉友被強令娶呂氏之女為妻,但他根本不愛這位正妻,而是寵愛其他女子,惹得呂後大發雷霆。趙王被召至長安幽閉起來,不給飯吃,最後活活餓死,這事發生在她死的前一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後終於死了。呂氏一族中雖然也有呂祿、呂產等人,但根本不是隱忍多時的劉氏武將們的對手。太尉(國防部長)周勃和丞相陳平很快就全殲了呂氏一族。周勃進入軍營,下令

    ——擁護呂氏的右袒,擁護劉氏的左袒!

    這是個著名的命令。「袒」指的是脫衣,顯露肩膀。強迫他們露右肩或左肩表明立場。軍中之人全部露了左肩。偏護、偏袒也被稱作「左袒」,就是由此而來。呂後儘管有出色的策略計謀,卻根本沒有人氣。大概是對戚夫人的處理引起了人們的憤慨吧。

    然後,宗室中誰將被奉為皇帝成了一個問題。誰都知道呂後擁立的皇帝和劉氏沒有任何關係。呂後總想著連皇帝也變成呂氏,但她連這點時間都沒有了。

    登上帝位的首要條件是外戚要老實本分。已經有了王朝被呂氏攪得天翻地覆的前車之鑒,大臣們首先把這一條作為了選拔條件。

    從順序來講,應該立高祖長子劉肥的兒子齊王劉襄。他在討伐呂氏一族時,在地方上率先起事。但是,齊王母親的娘家有個叫駟鈞的人,惡虐暴戾,被叫做「虎而冠者」——穿衣戴帽的老虎——聲名狼藉。於是齊王被排除出選拔對象。

    高祖劉邦的兒子仍存世的只有次子代王劉恆和末子淮南王劉長兩人。按順序是代王,他母親的娘家薄氏名聲很好,代王本人也因仁孝寬厚的品行而聞名。

    呂後死於七月。呂氏一族伏誅後,代王劉桓被迎回長安,九月即天子之位。當時仍然在使用秦歷,九月正值年末。十月就改了年號,稱為文帝元年(前179)。後來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漢廢秦歷,基於夏歷創建「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秦歷雖然不合理但近百年未改,除了人們已經習慣之外,還有其他原因。一是建國當初是沒有閒工夫來處理,二是到了從代王陞遷的文帝和他兒子景帝的時代,為了讓人民休養生息,採取的方針是不做多餘的制度改革。

    在即位的第三個月,文帝實施了法律改革,廢止了連坐。重罪的場合下,與犯罪無關的雙親、妻兒都被連帶的制度被終止,這與人民休養生息密切相關。匈奴問題在後面會專門講到,但還是要提一下。在高祖的時代,漢和匈奴締結的是屈辱性質的和約。文帝時代,匈奴同樣屢犯邊境,但不是大規模的侵略,漢也把和親作為首要問題。即便如此,漢朝仍然加強了邊境的守衛,做出蓄勢待發隨時遠征的姿態。於是匈奴退兵,但其實漢也不會真的動兵。

    這一時期的主流思想是老莊學說,也叫做「黃老」之術,被認為是源於傳說中的聖人黃帝直到老子的思想。如前所述,老莊尊崇無為自然,主張不做多餘之事,所以對於休養生息的時代是非常適合的;而主張積極改善政治的儒家思想與這個時代並不合拍。文帝的皇后竇氏尤其喜好黃老之道,而儒生轅固生把《老子》評價為「這不過是家人(下僕)的言論罷了」,據說被激怒的竇後就把轅固生關到了野豬圈裡。這時是文帝在位二十三年的最後一年,也就是景帝時代的故事,所以竇氏已經成了太后。《史記·儒林列傳》中說,景帝出於同情而給了轅固生一把銳利的刀,於是轅固生就用刀把野豬刺倒了。

    1971年發現的著名的馬王堆古墓,所處的正是這個時代。二號墓中還出土了《老子》的帛書,但根本沒有《論語》等儒學系統的著作。

    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合起來大約四十年時間裡,最大的事件莫過於吳楚七國之亂。

    漢合併郡縣制和封建制,正是所謂「郡國制」。但王朝在力量強大後有了自信,所以更傾向於郡縣制,至少也會採取弱化諸王實權的政策。景帝的時候有個叫晁錯的能吏,積極地推進這項政策,諸王們的不滿在加深擴大。

    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兄長劉仲的兒子,景帝即位時他已年逾六十,是皇族中最年長者。吳王是反對中央的牽頭人,其中也有私怨驅動的原因。吳王的兒子在某次進京的時候,與當時還是皇子的景帝下棋起了口角,被發怒的景帝擲棋盤打死。從那以後,吳王就告病不入朝。

    能吏晁錯尋查諸王的小失誤,以此為借口削減他們的封地。楚王劉戊因在服喪期間親近女性而被沒收了東海三十八縣,膠西王劉卬則因賣爵案件被削去六縣。

    景帝三年(前154),吳被削去領地會稽郡和豫章郡,前者是鹽的產地,後者是銅的產地。鹽和銅是吳王一手鼓勵、振興起來的產業,再加上殺子之仇,於是吳王糾集諸王,稱「誅晁錯,清君側」,大舉起兵。

    從討伐黥布後的四十年間,漢朝沒有一場像樣的戰爭。響應吳王呼籲的有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等六王。吳王還叫上了漢的外藩東越國(浙江省)、閩越國(福建省),趙王和匈奴取得聯絡,所以這是個外族也參與其中的巨大叛亂計劃。

    漢朝廷處死了削減諸王封地的實施者晁錯,準備以此作為交代。然而事情不會就此了結。吳楚七國準備攻入長安,而為此就必須通過梁。梁王劉武是景帝的胞弟,所以沒有被吳王勸降。這位梁王劉武死守首府睢陽(河南省),阻止了叛軍的西進。這也證明了諸王只要血緣相近,就是出色的藩屏。此時,誅滅過呂氏的周勃的兒子、太尉周亞夫率領討伐軍進入昌邑(山東省),推進作戰,切斷了吳楚軍隊和本國的聯絡。糧道被斷的叛軍餓死者無數,逃兵不絕。在他們沒有辦法只得後撤的時候,周亞夫又率精銳追擊。吳王棄軍而逃,卻被自己邀請來的東越軍殺死。對東越來說,以利相誘的人自然就要充分發揮他的利用價值,如果把吳王的首級送給漢朝,還能得到獎賞。就這樣,僅僅三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了。

    受到趙王邀請的匈奴看到形勢不對,於是沒有出兵。

    雖然是大亂,但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平定了。結果,實力派諸王不是被殺就是自殺,朝廷的實力因此得以加強,漢鞏固了政權穩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失敗,雖也在於梁王和周亞夫的挺身而出,但造反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才是最大的原因。

    讓人民得到休養生息,漢代朝廷將此當作最大的政治目的。四十年間既無內戰也無外征,所以民間沒有爆發出不滿。秦末之亂的時候,深受法家政治之苦的民眾很快就對陳勝、吳廣的造反紛紛響應。而景帝時代的民眾即使貧窮,卻也能平安度日,政府不怎麼干涉。梁王之所以能夠堅守睢陽,周亞夫之所以能夠切斷叛軍糧道,儘管沒有詳細的記錄,但如果沒有民眾的協助,就不可能進行得如此順利。

    諸王叛亂的理由是他們的封地被削減了,但這與普通民眾的利害毫不相干。可以說吳楚七國之亂是注定要失敗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