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體操 正文 邁過本命年的坎兒
    「本命年」是個「坎兒」嗎?人的生命發育,一是生理上的,一是心理上的。以12年為一個生命的大年輪,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上看,確實往往會成為一個大「坎兒」,構成了一個危險期。

    把陰曆、陽曆結合著算,首先是十二三歲的那個「本命年」。其心理危險,要麼表現為早熟,失去應有的童真,導致行為上的越軌;要麼心性從此滯留不進,總害怕進入「大人的

    社會」。學校老師和家裡父母,應引領孩子穿越這個「心理窄門」。

    然後就是二十四五歲的心理危險期。這個「本命年」裡的心理危機會趨於兩個極端,一是成為「憤青」,對社會,特別是對長輩,尤其是對固有的傳統、規範,打心窩裡噴溢出反叛的激情,特別容易受極端理論蠱惑,追求顛覆性、破壞性的快感;一是成為「懦青」,自卑,懦弱,形不成任何主見,特別地害怕長輩、領導、權威、強人,總是自覺形穢而又找不到提升自己的途徑。在這個危險期裡,學校老師和家長所能起到的心理輔導作用一般都比較有限,因為當中橫亙著一條無可避免的「代溝」。這個心理危險期的平安度過,主要還是靠優秀、健康文化的引領。優秀文化裡包括經典,比如貝多芬的交響樂和魯迅的著作,健康文化包括通俗的只流行一時的,比如某些校園民謠和某些電視連續劇,凡能在文化接觸上自覺不自覺被這些作品滋潤的,都可穿越心理駭浪,順利地駛向「而立」之年。

    三十六七歲與四十八九歲這兩個「本命年」裡的心理危機,一般存在兩種危險,一是自我肯定過頭,覺得功成名就,前途似錦,慾望膨脹到如就要崩裂的氣球而不自知,因而導致行為上的冒進、冒險,甚至會因藐視道德、法律而犯錯誤乃至觸犯法律;一是自我否定過頭,覺得老大不小而仍成不了氣候,前景暗淡,對自己萬念俱灰,對別人尤其是同輩人的成功妒火中燒,因而導致行為上的怯懦、游移、錯亂,甚至會釀成厭世輕生或「與汝偕亡」的慘劇。

    時下針對以權謀私的社會現象,有所謂「59歲現象」一說。確實有不算太少的公務員在面臨退休的前夕「加大貪污力度」,或竟從大體清廉滑落到貪污受賄的深淵。這裡不去探究其外在的社會因素,單就59、60這個「本命年」的心理失衡而言,恐怕是當事人沒能攬好「人生定位」的韁繩。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置身市場社會,面對富人群體,活到第五個「本命年」的人,容易把自己放到商品的秤盤上,去用酒氣財色為砝碼,衡一衡自己的「份量」,結果往往是覺得自己「虧大發了」,也就「顧不得許多」,撈取「最後一筐魚」了!當然,在60歲這個「本命年」的「坎兒」上,也會有一些人心理上會冒出另一種病態,就是再難以適應新事物,沉溺於懷舊,要麼憤世嫉俗,要麼心灰意懶,這心理危機又轉化為生理上的疑神疑鬼,總覺得自己「不行了」,彷彿人生的幕布,也該就此落下。

    要邁過上面所說的後三個「本命年」「坎兒」,除了以優秀文化陶冶自己,我以為,親人朋友的相助變得越來越重要。相對而言,親人對自己更大的作用是情感的支撐,而朋友對自己更大的作用則是心理的舒解。這裡所說的朋友是嚴格意義上的,不等同於工作、生意、創作方面的合作者,更不包括酒肉朋友、麻將牌友,越是跟自己在具體利益上不相關聯的朋友越珍貴。能傾聽自己吐露焦慮,予以撫慰,已是摯友,倘還能作出分析,該批評處批評,該肯定處肯定,給予忠告,那就是諍友了。我以為,人生的第五個「本命年」基本上可以說

    是心理危機的最後一道「坎兒」,這個「坎兒」度過去了,心理上一般就會越來越平靜了。消除這「坎兒」上的心理危險,除了「自診自治」,朋友的不棄非常要緊,越在這樣的「討厭」狀態下,越需要朋友的關愛;相對的,我們也要對處在心理危險期的朋友,不待其提出,便主動予以關懷。生理保健靠自己,心理保健靠朋友,要邁過「本命年」的「坎兒」,這個道理是必須懂得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