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 第三章 如何與時間做朋友 3.g 計劃,還是不計劃,是個問題
    套用莎翁「Tobe,ornottobe,isaquestion.」的句式,很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抉擇就是「Toplan,ornottoPlan,isaquestion.」大多數情況下,計劃總是必要的。與計劃相關的格言中,我最喜歡的是這個:「Wedonotplantofail,wefailtoplan.」

    (一)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

    字典裡說,所謂的成功就是達成預期目標。這是我認為對「成功」最簡潔、最清楚、最無副作用的定義。有了預期的目標,就可以倒推每個實施步驟,最終就自然形成了計劃。所有最終真正履行到底的計劃,都是因為其目標現實可行。

    有一句話曾令我印象深刻,說,「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但是,另外一個事實也同樣應該令人印象深刻——堅持到底不見得一定會成功。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製造出一個永動機或者煉製長生不老丹,他無論怎樣堅持不懈,理論上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目標並不現實。另外一種需要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有些最終通過堅持不懈可以成功的目標對一個壽命有限的人來說,依然是不現實的。比如,人類夢想可以像鳥兒一樣在空中翱翔,可不是近一百年或者兩百年才開始存在的念頭。事實上,上個世紀初,萊特兄弟於1903年12月第一次成功地進行試驗飛行的時候之前,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無數的人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嘗試過飛——其中很多都被摔死了,活下來的基本上都可能是鬱鬱而終而已。

    我用上面的例子說明問題,也是事出有因的。有一次,有位同學來問我對他出國留學的可能性的看法。在我仔細瞭解了他的現狀、目標,以及他所擁有的可準備時間之後,告訴他說,「你想用半年的時間就完成這樣的飛躍,是不可能的。我告訴你,你的情況,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我看到他驚訝的表情,但沒有理會,接著說,「我看,你還是別浪費時間了,去做些實際的事情吧。」

    原本以「事事鼓勵他人」為樂的我,這一次潑的不是冷水,也肯定是滿滿一盆水。這位同學露出失望的表情,不心甘地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幾百年前人們都不相信人可以飛到天上,到現在不都已經證明他們是愚蠢得了麼?」我只好苦笑,「你能活多少年?你剛剛不還跟我說,你只有六個月時間麼?我讓你用兩年時間,你卻又說不可能……」那位同學的憤怒突然發作,幾乎是對我吼,「我看你根本不配做老師,一點忙都不幫不上,沒用!」我想,我應該閉嘴了。

    我知道那位同學的憤怒,本質上並非針對我,只是那一瞬間他被現實打擊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覺得在這樣的時候「善意的安慰或者鼓勵」和「虛偽」或者「欺騙」有什麼分別。他生氣不是因為我說了實話,是因為沒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話。然而,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活生生的拒絕現實的例子,我想,任何一個冷靜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變成那個樣子。

    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講,所需要做的事情幾乎都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按照正態分佈規律來看,僅有1%不到的人有機會去追求那樣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標。對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講,證明我的目標現實可行的方法比較簡單:1)已經有人做到了;2)我與那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就這麼兩個簡單的衡量標準,也需要多少做些說明。「已經有人做到了」,並不一定就能說明我也能做到。我還要想他在多長時間做到的?通過什麼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區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哪些是我確實根本無法超越的?我的相對優勢在哪裡?我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彌補我的相對缺陷?也許還要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夠確定我的目標確實是現實並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並不像想像得那麼簡單。更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尷尬是,如果我們不開始行動,根本就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反過來,目標是不是確實不可行。於是,往往只有開始行動了之後,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行動過程中,發現既定的目標確實是不現實的、不可行的,那麼,半途而廢不僅並不意味著失敗,還意味著該決策者是無比理智的。

    時間的浪費,往往是因為1)目標不現實或者目前暫時尚不可行;2)為了達到目標而制定的實施策略有誤。所以,為了不浪費時間,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先仔細審視這兩個條件。總是有人告誡我們凡事兒應該「三思而行」,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到底應該把什麼東西思考起碼三遍?我的經驗是,行動之前,反覆思考——要遠遠多於僅僅三遍——上述兩個條件會大大降低時間的浪費。

    事實上,「浪費時間」是相對於「成功、失敗」對可悲結局更加簡潔明瞭、準確直觀並且更加意義深遠的描述。「浪費時間」這個說法是基於過程的,「成功失敗」這個說法是基於結果的。對一個血肉之軀的人來說,最終的結果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死亡。失敗從來都不是結果,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對大多數人來講,失敗並不意味著死亡。人做事的時候,成也好、敗也罷,通常還是要繼續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著說,還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們總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估計是來自樸素的體驗:一個人失敗經歷得多,經驗就相對更豐富,而後就很難犯錯——前提是,經驗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對自己起些作用。

    (二)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

    有一次在某高校講座,順帶說起我的職業跨度實在太大:上大學學會計,畢業之後做銷售,多年以後竟然跑到新東方教英語,現在做一個自由工作者……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做什麼,反正,我知道的是,我總有一天肯定會做一些別說身邊的人甚至連我自己都會比較驚訝的事情。

    其實,我個人並不相信什麼職業規劃。也許是我機會不好。當年我從大學畢業的時候,身邊沒有什麼職業的咨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到甚至不知道應該去問問誰的地步。而到了今天,身邊淨是著名的資深的職業規劃大師,竟然也沒誰給我出這方面的主意。

    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長達幾十年甚至一生的計劃,而後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當年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就覺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這裡。再後來,看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再次覺得這樣牛逼的人物必然存在於這世界的某個角落,但是,反正不是我。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總覺得我自己沒辦法不隨波逐流。上大學的時候,流行讀雙學位,於是就跑到吉大混了個什麼《國際經濟與關係》專業的第二學位——有什麼用呢?從畢業到今天,別說這個第二學位的證書,就是原專業的本科畢業證書也一次都沒有用過。那個時候,還流行大四學生考駕照,當然我也想辦法弄了些錢跑去學了一個,當時同班同學們都很羨慕——可是有什麼用呢?畢業之後賺錢很多的時候,發現自己總是在幾個城市之間穿梭,買車是完全沒必要的事情;後來終於安定了,發現還是打車更方便更有效率,於是至今沒有用過那本駕照,算算,已經12年沒有年檢了……

    許多年前,崔健被採訪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瞬間打醒了我。他說,「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聽到這句話,我突然一身雞皮疙瘩。審視了一下自己,發現自己的所有計劃無一例外最終不能兌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計劃總是很長遠。我想,估計是因為小說和電影看太多了,忘了自己是誰了。

    然而,痛定思痛之後,我還是覺得,無論變化多塊,計劃總應該是有的。只不過,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於是,我開始認真思考,以為自身的情況,究竟自己適合制定多麼久的計劃呢?換言之,每個計劃的期限究竟應該設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順利實施呢?

    我嘗試過一年,發現自己竟然連一年的計劃都沒能力完成,於是,再一次平靜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實的同時,一口氣把期限縮短到一個星期。終於發現,如果一個計劃的期限只有一個星期的時候,我是很容易堅持,並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發現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長,兩個星期,一個月,甚至竟然可以指定一個季度的計劃了!

    直到快三十歲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計劃的期限延長到一年。到今天,我也依然最長使用一年作為計劃制訂的最長期限。七年前(2000年)我用了半年時間準備各種考試而後跑到新東方應聘;幾經周折終於開始在新東方講課,我用了一年的時候把自己穩定地變成國外部被學生評價為最好的老師;三年後,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準備離開新東方——因為創業需要很多很多的準備;之後竟然發現一年時間根本不夠,於是又用了一年的時間認真尋找方向;我剛剛制定完這一年裡我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說來好笑,這麼多年來,對我來講,每年的愚人節才是我一年的開始)。

    計劃是必須的,目標當然應該是確定的。一般來講,越是短期的目標,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標越容易實現。理想固然應該是有的,但是,理想這東西往往太過遙遠,乃至於我們總是看不清楚。不過還好,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夠踏實。至於千里之外的終點,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時間去想了,想了也沒用。用各種方法保持樂觀就好——樂觀是靠努力和掙扎才可以獲得積累的經驗。

    所以,我只是樸素地用我自己的經驗得出適合我自己的結論:沒有誰能給我做職業規劃。除了我固執的個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裡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驗告訴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滿了意外,並且,總是能意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閱讀總是能帶來愉悅。正在想這件事兒的時候,google搜索引擎給我帶來的一篇文章裡提到斯坦福大學的約翰克拉姆博茲,寫了一本書《運氣並非偶然》(Luckisnoaccident)。(這老頭子一輩子不知道寫了多少本書,不妨到amazon上看看他的書單)。在這本書中提到自己的時候,他說,「我的一生以及整個事業都在被不可預期的事件影響著。」而他的調查發現在三十五歲的時候仍然在做自己18歲的時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個樣本群體中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比率。

    於是,做計劃的時候,要知道這樣一件事:做長期計劃顯然是正確的並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製作長期計劃的。這是一種能力,也幾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這需要掙扎,需要努力,需要從一點一滴開始。不要一上來就開始制定過分長期的計劃。哪怕制定一個一星期的計劃,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已經開始實踐就知道了,就像我當年那樣。不要無知無畏。然而也沒必要心存惶恐,這是一個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獲得的能力——放心,沒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後天習得的。

    於是,如果你對你的將來充滿迷惑,相信我你並不孤獨。然而,充滿迷惑本身,並不意味著你要不知所措。霧裡看花,誰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沒有在我們出生時給我們什麼額外的特殊裝備。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總是可以走到一個鮮花盛開的地方,在那裡,無論霧多大,你總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為已經足夠近——足夠近的時候,就算看不到花,還是可以聞到花香呢。

    (三)有一些時候計劃是沒有必要的

    估計沒有人會否認計劃的重要性。所有的時間管理書籍都會詳細地介紹制定計劃、執行計劃的基本步驟和技巧。可問題是,為什麼你買過那麼多此類書籍,並且那麼多次地準備聽從那些專家的建議,卻最終無一例外地不了了之了呢?其中原因有很多很多,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可能是這個:計劃固然重要,行動卻更重要。

    如果你想做事,你當然要行動。行動是改變自己的眾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時候,只要你開始行動,哪怕事先並無計劃,也往往會有收穫。但是反過來,缺乏行動的計劃是肯定沒有任何意義的。

    很多時候其實沒必要做計劃的原因在於,大多數計劃其實非常簡單。比如,你要鍛煉身體,那麼計劃就可能只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每天早上慢跑一個小時。」沒必要再想「我應該堅持多久呢?」因為答案非常簡單:一輩子,或者,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再比如,你要背單詞,那麼計劃也非常簡單,「每天背50個單詞」——這事兒更簡單,因為你沒必要堅持一輩子,如果,你是大二的學生,那麼估計三十天過後,你就可以通過大學英語4級考試了,因為你也沒必要估計也沒可能獲得滿分;如果,你是大三的學生,那麼,六個星期之後,你估計已經具備托福高分的實力了,因為你又不是升到大三才開始學習——可實際上呢?兩個月過去了,回頭一看,只背了150個單詞……

    有的時候,計劃可能稍微複雜一些。比如你想減肥,那麼除了每天做慢跑之類的有氧運動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不要吃油炸食品(可是所有的油炸食品都很香!);少食多餐(可是,餓的感覺很不爽!);用水果蔬菜替代主食(可是我想吃肉!);按時睡覺(可是今天凌晨有奧斯卡頒獎儀式全球轉播……)。兩個月過去之後,你會發現你自己因為迷戀睡懶覺而沒怎麼去跑步;瞞著教練偷吃了不少的油炸食品;由於飲食不規律所以總是有一些時候吃到差點撐死為止;朋友請客哪能掃興所以去過好多次烤肉店;當然,不僅看了奧斯頒獎儀式的轉播還看了很多的美劇,同時因此不得不熬夜把該做的事兒做完……當然,第二天因此是一定要睡懶覺的!

    看到了吧?無論計劃簡單還是複雜,缺乏切實的行動就注定會失敗或者失效。我個人的經驗是,有些時候故意根本不做計劃反倒是有益的。幾年前我開始去健身房,就沒有制定任何目標和計劃。因為,沒多大必要去想那個。反正,鍛煉總比不鍛煉好,健康最重要。於是,我只做了一件事兒——堅持。中間也有過幾次短期的中斷,那是因為實在抽不出時間精力了,但是,一旦忙得腳打後腦勺的階段過去了之後,我又開始定期去健身房了。其間也有不願意去的時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過是我的大腦的想法,而不應該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識到這個,就不存在什麼掙扎,直接從家裡出發,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幾年後的今天,我覺得我有必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比較專業的健身計劃了。因為我想好好利用一下最近幾個月難能可貴的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三十歲之後,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當我拿出紙筆,不停地羅列具體細節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其實,幾年前我剛開始健身的時候,實際上完全不具備指定有效的健身計劃的能力!那個時候,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一些肌肉群相對強大,所以只需要正常練習就好了;哪一些肌肉群是我的弱點所以特別難練,但是現在卻必須有意識地加強了。而幾年之後的今天,我早就知道我應該如何合理安排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的比例,也知道在什麼時間段自己的狀態處於最佳狀態……

    我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清楚一件事兒:很多的時候,沒必要做計劃的原因有兩個: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大多數計劃其實非常簡單」之外,另外一個是「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實際上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因為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可能要經歷相同的過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敗失敗再失敗,認真反思,捲土重來,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連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時候,制定出來的計劃十有八九隻不過是空談。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的建議是這樣的:如果你想改變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並不令人滿意的處境,那就一切從簡——找一個你覺得該給你帶來改變的行動,然後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敗,那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還是那句話,失敗並不可怕,因為你總是要失敗許多次,並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個人失敗,怕什麼?關鍵在於在每次挫折之後能否吸取教訓。只要能吸取教訓,然後自我調整,那就是進步了。我們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個試錯(trytrialanderror)的過程,對於人生,沒有人能像解釋數學那樣給出普適的公式。永遠記住,馬上行動是最重要的。

    當然,有些時候,你必須拖延你的行動。比如,當你決定買個新潮手機的時候,故意拖延三個月,會讓你享受更低的價格;如果你決定買一輛你非常中意的高級轎車,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許就會讓你意識到當初的審美觀其實很有問題。我個人的經驗是,對我個人來講,在所有的大額消費活動,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錢的活動諸如投資之類上,「馬上行動」的建議肯定不適用。相反,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僅是我個人的經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