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規則 第一章 面壁十年 第2節 耐心
    徐存齋馬上站起來說:"本官居官過分年輕,學問不足,承蒙指教。"於是改評為一等。當時大家都稱讚徐存齋有學問,肚量大會做官。

    ●耐心

    小人物面壁十年苦讀修身,想入仕當官,講究的還要有耐心。耐心是面對自己的志向和目標時要沉得住氣。想要進入官場到底要等多久才能獲得一官半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一輩子?官職一直都是官場上的稀缺資源。在這條路上和你同行的不計其數,所以,很多人為了一個官位,都在耐心等待。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二十年?更別說用一輩子去忍受碌碌無為的寂寞和平庸了。然而,唐朝詩壇上的高適卻明確告訴官場上的小人物,如果你要混進官場,並且混得好,得苦苦等它五十年。五十年是什麼?五十年是為官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只有這樣的境界才讓高適比他同時代的詩人在官場上更順利,更通達,更榮耀,並且得到後人極高的評價。《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少時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有。雖然他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少時跟隨做韶州長史的父親一直旅居在廣東,不幸的是父親很早就死在任上。高適無依無靠,只有靠親友接濟為生。這種接濟下的高適其實與現在的流浪漢差不多。然而即使生活貧寒,吃了上頓沒下頓,讀書、習武兩件事,高適卻不曾荒廢,他的劍術日益精進,文章也寫得越來越好。少年時的高適還非常愛交友,這也是為官要累積的財富之一。為了尋求進入官場的路,二十歲的高適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帶著自己僅有的一柄長劍來到長安。

    年少總是輕狂,高適自以為赴京求官,官職就能唾手可得,然而卻是求官久不得果,高適只好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開元十八年前後,高適北上薊門,漫遊燕趙。這時,正值燕山一帶發生北部遊牧民族侵犯唐朝邊境的戰事,高適主動前往參加戰鬥,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戰場上。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次戰鬥結束時,高適什麼官也沒混到手。雖然高適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但是高適並沒有放棄自己入仕當官的目標。

    此後,高適長期浪游於梁、宋間(今河南商丘一帶),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只得靠躬耕田壟過活,甚至有時不得不"以求丐取給"。在此期間,高適交上了兩位大詩人,一個是李白,另一個就是杜甫,常與他們一起在齊、趙一帶飲酒遊獵,懷古賦詩。

    跟著名詩人混,高適自然也有幾分名氣。高適終於被張九齡的弟弟,時任宋州刺史的張九皋發現,"深奇之"。他立即薦舉高適做了封丘縣尉,而這時的高適已年近五十歲。

    能在五十歲當上縣官,雖然官不大,但總算已經正式進入了官場,高適本應該高興,但是在高適的眼中,那只是一個九品小官,這種小官對於他來說,與他的宏圖大志相差實在太遠了。於是,高適終於在一次酒醉後下定了決心,毅然棄官而去。他像一柄塵封萬年的古劍,耐心地等待著,醞釀著長劍出鞘。又一次來到長安後不久,高適被河東節度使哥舒翰看重,封他作為軍中書記,入了哥舒翰的幕府,到了軍營。這似乎也符合高適的想法,並且高適已經有過作戰經驗。哥舒翰對高適很看重,高適也在收復黃河九曲之地後隨自己的主人哥舒翰入朝獻計獻策,"盛稱之於上前"。此時高適能夠為人稱道的才能,不止是在戰鬥中寫幾篇贊詩,而是有能夠為擊敗敵人而出謀劃策的政治遠見。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南下。朝廷派高仙芝、封長清平叛,均被叛軍打敗,兩人也被叛軍殺害。叛軍直逼長安,玄宗任命哥舒翰守潼關,但是又派宦官李大宜做監軍。李大宜不懂軍事,竟然強迫哥舒翰放棄天險與叛軍作戰,結果大敗,哥舒翰投降。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高適想通過軍營建功立業的想法又一次失敗,但這次高適卻不想當逃兵,而是主動去找最高主子,覲見皇帝。

    高適從駱谷奔赴河池郡,見到玄宗,上書說:"哥舒翰忠義為國,但是年老體弱,難以勝任;而監軍李大宜整天飲酒歌舞,不恤軍務。盛夏時節,將士們連糙米飯都吃不飽,怎麼能夠不敗?"(《舊唐書》本傳)這一番話使唐玄宗茅塞頓開,龍顏大悅,認為高適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馬上任命高適為侍御史,讓高適侍候在身邊,不久又升高適為諫議大夫。

    樹大招風,一下子連連高昇的高適很快就惹惱了一個大宦官——李輔國。李輔國是大唐王朝中專權最凶的一個。他曾經跟隨高力士當過僕役,最後當他自己手中有權時,卻將自己的師傅高力士貶謫出京。朝中就連宰相對他都要執弟子之禮。擁立唐代宗後,李輔國更是不可一世,有一次甚至當著自己的主子說:"大家(指皇帝)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高適在朝中的直率當然觸及到了李輔國的利益,得罪了李輔國。對付剛剛進入官場的菜鳥,李輔國也不用多費神,只需多向皇上進幾次讒言,高適就一路左遷,被貶到四川彭州擔任刺史了。

    為官是一種能力的彰顯,也是一種藝術,更要具備一種別人看不到的遠見。在隨後的"李璘叛亂"中顯示出了高適的這種遠見,而這種遠見也正是在和他的友人李白的對比中展現的。李白跟高適、杜甫會面時,正好是他被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時候。其實,他的仕途已經結束了,但是志向遠大為人自負的李白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會這樣沉淪下去。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於甘肅靈寶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稱玄宗為太上皇。李亨的擅自即位激起了諸王的不滿,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於是李璘想將這位譽滿天下的名士羅至旗下,以壯聲威。於是派心腹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亂、復興大業的名義,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應聘下廬山,入永王軍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勸阻,李白不聽。

    當時高適正擔任江陵長史,如果說李白此時體現的是對政治完全的無知的話,高適卻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對抗肅宗之意,於是借口有病,偷偷離開江陵,投奔肅宗,詳細介紹了江東形勢,說明永王必敗之狀。肅宗任命高適為節度使,與來瑱、韋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亂。野心勃勃的李璘兵敗被殺,而曾被李璘奉為座上賓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獄,而高適卻步步高陞,從刑部侍郎坐到散騎常侍,又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最後又晉封為渤海縣侯。

    高適的成功,在文人圈子裡,是一個奇跡。與他同時代的墨客騷人,幾乎沒有人能有這樣顯赫的地位。他的好朋友王之渙、王昌齡,只是做到縣尉而已;李白雖得意一時,但到最後也淪為"罪人";杜甫一生抑鬱寡歡,在戰爭面前奔走逃亡,妻離子散。唐玄宗對高適不僅予以重用,還"深嘉之",在一道聖旨裡說:"侍御史高適,立節貞竣,植躬高朗,感激懷經濟之略,紛綸瞻文雅之才。長策遠圖,可雲大體;讜言義色,實謂忠臣。"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真正是榮耀之至。

    然而我們再回頭來看作為想擠進官場的小人物時,高適付出的耐心:年少進京,但是卻放不下架子,"有才不肯學干謁,何用年年苦讀書",只能唱著"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失望地離開後隱居12年;到燕趙一代浪游2年,無果。太平盛世,遊俠依然沒有出路;又過了幾年,高適再次到長安,又不得不落地而歸,這時詩人已經35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基本上前半生已經完了。十餘年的隱居生活後,到749年,高適才當上一個小官任封丘縣尉。已經快50歲的人,如果不是突然時來運轉,他大概就要像孟浩然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高適並不是一個田園詩人,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當官的夢想,從做九品小縣官到封侯,高適在這一條官路上一直不焦不躁,耐心地等到他最光榮的時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