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31章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6)
    提到「刻苦」或「吃苦」這一類學習態度,我們習慣於欣賞它所表達的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總是忽略它裡面包含的那個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為成人,在考慮一個問題的因果關係時,會為了結果忍受過程的痛苦。把這種經驗推廣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學習過程的苦,換取學習成績的甜——這樣的思路在邏輯上是無懈可擊的,但它到了孩子那裡,卻很容易變成一種不良暗示。

    把「學習」這件事和一種令人不舒適的「苦」的感覺聯繫到一起,它會使孩子在想到學習時,就有微微的不快。有誰會喜歡苦呢?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而「吃苦」,必須基於他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這種理性和毅力,連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它來要求孩子,就更不適合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孩子更如此。感覺「甜」的東西他就喜歡,感覺「苦」的東西他就討厭。

    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卻把學習過程做成苦饃饃,只把結果設想成甜餡餅,要孩子天天吃著苦饃饃去想甜餡餅——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著孩子,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當他在吞嚥苦饃饃中感到厭倦時,就被批評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像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駁成人教導的能力,他只是感受到了這裡面的不和諧,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感覺到自己心底深處對「苦」的討厭。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據說在二戰期間,一名最好的瑞士鐘錶匠被脅迫去給納粹製造一批高質量的鐘錶。儘管他費了相當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後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製造鐘錶時的心境不一樣。這就是情緒的力量。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家長越要求孩子用功學習,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成人指責孩子「不刻苦」是件很輕易的事,與之相伴的是批評孩子「不懂事」。似乎孩子不知道用功學習的好處,於是一遍又一遍地告知孩子學習應該刻苦努力。

    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兒童並非不知道刻苦學習可以換來好成績,他只是做不到。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為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

    「不刻苦」的孩子好像經常忘記了學習這回事,他們總是把時間消磨在看電視、打遊戲、踢球、打電話等事情上,甚至是無所事事地坐著,表現出特別「不上進」的樣子。大人說他,他臉皮厚厚的不在乎。對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孤立地看待,不要簡單地把責任歸到孩子一個人頭上。

    事實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自己在學習上做得更好,願意讓父母滿意,願意受到大人的誇獎。因為人還有一個天性,就是上進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現出對學習沒有上進心,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後天成長中慢慢丟失了。

    杜威認為,對孩子來說,玩耍和學習本來是不衝突的,正常條件下兒童有能力協調這兩者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使這兩者衝突了,那一定說明他的教育環境有某種不良的東西在影響著他。他注意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於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強加的工作任務的地方,遊戲的要求就存在」。所以說,正是因為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習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變得「不懂事」了。

    家長和教師應該研究兒童的特點,體恤兒童的心理,注意從「學習情感」方面培養孩子的好學精神。兒童是脆弱而無助的,不要把孩子當成可以克服困難的英雄來不斷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來困擾他。一廂情願地要求兒童具有「臥薪嘗膽」的精神,等同於要求一隻剛出殼的小鳥到藍天上翱翔;不關注環境中的培養要素,只是從主觀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這就像認為可以從空氣中抓來一沓鈔票一樣沒來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做法。

    「刻苦」是一種成熟的學習品格,它不會憑空產生,它是在理性和興趣的土壤上生長的。有的孩子上中學了,馬上要高考了還不願意用功學習,說明他的學習品格始終停留在低齡階段,這種發展的停滯是由於從小到大,他在學習上始終沒形成興趣,在思想上始終沒發展出理性。這些發展的停滯,一定和家長的教育態度及方式有關。

    孩子在各個學習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一樣,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來說,我認為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從興趣、方法到勤奮,是個因果關係,前一項不存在,後一項就不能很好地實現。在每一個學習過程中,它們也無法截然分開,而是並存於各階段中;從橫向來看,也是這樣的順序。所以,在每一種學習活動中,「興趣」始終重要,呵護好了興趣,才可能產生方法,有了興趣和方法,才能生長出勤奮。

    學習的理性是逐漸形成的,各個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好了,學習品格才能呈現出良好的狀態。

    當然,家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不一定有能力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們的眼神和行動告訴他,學習是件「不苦的事」。我們也許沒有能力讓孩子對學功課像打球或玩電腦遊戲一樣有熱情,至少要讓他覺得這件事像睡覺吃飯一樣正常而必需。這就需要我們在對孩子的管理中不斷思考,和孩子說話時關注自己的潛台詞,體會自己的話傳達給孩子的到底是個什麼信息。

    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恰是不能強化「苦」,而要盡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學習是苦的,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避免他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

    圓圓上高中後,學習很累,她偶爾也會抱怨說太累了,表現出鬆懈。孩子本來已經覺得苦了,這個時候家長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這類正面說教讓她苦上加苦了,這個時候應該想辦法減淡她對苦的體驗,向她提示「學習不苦」。

    我採取了兩個辦法來幫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功的,讓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勤奮。這表面上看是強化了學習要刻苦,實際上緩解了她對苦的感受。既然狀元們都那麼用功,那麼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沒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話。

    二是和她一起讀了本《科學的故事》,儘管她高中時學習很忙,我仍然建議她瀏覽了這本書。這本書編得很好,它呈現了數學、化學、物理、醫學等各學科的大致發展脈絡,以許多生動的故事講述了其中艱難的歷程。圓圓從這裡看到人類科學知識的積澱是那樣不易,僅僅是氧氣的發現就經歷了那麼多年、那麼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輕易地拿著薄薄的教科書縱覽前人每一種驚人的成就,她由此覺得很幸運——自己不過是這些偉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麼苦呢。

    我做這些,無非是讓圓圓站在高處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覺得苦。高中生已有較為成熟的理性,她的認識已可以喚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圓圓在高二、高三時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非常自覺,從不無端地浪費時間。她平均每天睡六個小時,高三一年要靠喝咖啡來提神。高考完後我問她覺不覺得這樣學習太苦,她說有這樣一個機會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徹地瞭解那麼多知識,也挺有意思;只是覺得自己應該用功,苦倒是不覺得。

    高考結束後,很多孩子彷彿一下從地獄中鑽出來了,有的人恨不得把書撕了。圓圓有些奇怪自己怎麼沒有這種感覺,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無非是生活內容不一樣了。這可能是因為她在高考前一直沒有那種特別壓抑、特別苦累的感覺吧。

    我發現,給家長講讓孩子「刻苦」,一般來說家長都樂意接受;如果告訴他們不要對孩子講「刻苦」,家長往往不愛聽,甚至會反感。

    可能是因為「刻苦學習」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已這樣思考好多年了;而「不要刻苦」的說法太新鮮,人們往往在沒有用心去理解的情況下,憑感覺就拒絕了。再一個原因是,談「刻苦學習」,是單方面去改變孩子,這是家長們願意的;可不談「刻苦」卻要讓孩子達到刻苦,這改變的首先是家長,家長們一般就會排斥,因為人是不喜歡被他人改變的。

    有個中學老師對我說了這樣一件事。她所在的學校一個男生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男孩的家長被邀請去給在校學生的家長們講自己如何培養孩子。這位家長總結的經驗就是:「沒別的,就是逼著他用功」。她說家裡衛生間也擺著英語書,讓孩子連上廁所的時間也不要浪費。這位家長的經驗頗受其他家長們的認可,結果是許多家長都回家狠逼孩子學習,在孩子上廁所時也強行給孩子塞一本書。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做得很細很有特色,恰是那些日常細節成全了孩子。但在總結經驗時,很多家長不善於捕捉細節,沒發現自己行事的精髓,往往只能按俗套談出一些表面的東西。我相信這位家長說的「就是逼著他用功」是真的,但她只是孤立地陳述了一種狀況。我幾乎可以肯定,她一直以來一定有高於這一手段的真正聰明的做法,否則的話,孩子的學習十幾年一路走來,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不是她不想告訴大家,可能是她不會總結。這和現在市場上賣的一些成功家長談家庭教育的書一樣,家長的「成功」是真的,書中談到的方法也不假,只是家長由於專業或表達水平的限制,沒有把真正有效的、核心的方法提煉和展示出來,卻更多地呈現一些皮毛的、非本質的東西。這些東西對其他家長並沒有什麼參考意義,甚至會有誤指。家長們如果只是學點皮毛,回來簡單地抓「用功」,把孩子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抓起來,恐怕最後要大失所望了。

    還有一個原因使得人們特別願意對孩子講吃苦,是因為有太多的事例佐證著「吃苦」與「成功」的因果關係。

    我們經常讀到一些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們如何廢寢忘食地工作和學習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被當作「刻苦努力」的例子來激勵後人。它們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真理。

    事實上,每一個忘我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對學習和工作建立起了興趣或責任感,這種興趣和責任感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們在飲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們置身於喜愛的事情中的「樂」,就以為他們是憑借「苦」取得成功的。實際上,他們不「苦」,他們只是「癡」,其中的樂趣別人體會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對電腦遊戲表現出癡迷,上了機,他們也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這叫「刻苦」嗎,是否叫「迷戀」更恰當?「刻苦」和「迷戀」都意味著付出了體力和心思,給當事者帶來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儘管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區別「刻苦」和「迷戀」的異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識到不同的感受對孩子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

    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讓他喜歡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這件事裡摻雜進讓他感覺不快的因素——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幹一件南轅北轍的事。

    正是因為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種種不正確的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習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無度地玩耍和浪費時間,變得「不懂事」了。

    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恰是不能強化「苦」,而要盡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學習是苦的,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避免他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

    不考100分

    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

    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