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第13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5)
    當前,國家通過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即到高中畢業,一個孩子的正常閱讀量應該在500-600萬字間——我感覺這是基於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給出的一個非常保守的標準——即便是這樣,它也遠遠高於當下絕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閱讀量。

    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非常低,粗略估計平均閱讀量應在國家出台標準的20%以下。

    為什麼這麼低?一些文章分析說,這是由於高考造成功課壓力太大,「閱讀動力不足」。高考現在成了替罪羊,什麼板子都往這裡打。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孩子的興趣問題。高考為什麼沒讓那些沉湎於遊戲的孩子感覺功課壓力大,從而對玩遊戲「動力不足」?

    中學生不愛閱讀,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閱讀,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閱讀的興趣。

    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閱讀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閱讀對他來說哪裡有「壓力」,他從中體會的就是吃飯或玩遊戲般的簡單和享受,你不想讓他讀他都不情願。

    圓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長篇小說,此後一直未間斷閱讀。在離高考只有三、四個月時間的寒假中,她仍然在繁忙的學習間隙中讀了大約40萬字的文學作品,這對她來說不是增加了負擔,而是一種放鬆和補充。

    粗略地算一下圓圓的閱讀量,到高中畢業,應該有1500-2000萬字。這對愛讀書的孩子來說並不算多,許多喜愛閱讀的孩子的閱讀量甚至能幾倍於這個量。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語感。圓圓的作文本上為什麼從來不出現病句,因為她已千萬次地見識過流暢的句子,建立起了良好的語感,積累了豐富的詞彙。語感好,詞彙豐富,寫出的句子自然沒有毛病。

    大量閱讀賦予孩子的,不僅是正確的表述能力,還有創作才華。圓圓的作文經常閃現出令人驚歎的才氣,我甚至會產生自歎弗如的感覺。她高一時偷偷寫的小說有一次被我無意中看到,文筆的流暢和老到很讓我吃驚。因為我一直以來看的都是她寫在作文本上的東西,那畢竟只能叫習作,不能叫創作。我當時覺得,她如果將來想吃文字這碗飯,也是有可能的。並非圓圓有什麼特別的天賦,別的孩子達到她這個閱讀量,也會有良好的文筆。

    我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總是做得很彆扭。

    教學從不敢跳出語文書的框框,教師和學生都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課文和句子進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類老掉牙的教學方法儘管一再遭遇聲討,到現在仍然是中小學教學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語文書都要無端地佔用孩子們整整一學期的時間,這實在是巨大的浪費。語文教師不重視學生的閱讀,把本該最有趣的一門課做成最枯燥無味的課,我不止一次地聽到孩子們說,他討厭上語文課,更討厭寫作文。

    我們的先輩,漢唐宋明清那些文人墨客,他們燦若星河的名字和作品形成了人類史上怎樣的輝煌文化,可他們哪個人是通過花了多年的時間去分析別人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學語法、改病句後學會寫作的?傳統被拋棄後,我們到底供奉起怎樣的一個東西,並要它來統治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語文學習?!

    幾十年的事實其實已經證明,漠視課外閱讀,想引導語感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通過學習語法寫出結構正確的句子,通過分析別人的詞采寫出漂亮的句子,這是在繞遠路,在隔靴搔癢。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課外閱讀的前提下,語文書教不出學生的語文水平,作文課也不能教會學生寫作文。

    一條數學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可以馬上應用,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寫作是一種開放性的、千變萬化的活動,外部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任何寫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沒有難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難的,應用更難。儘管現在中小學作文課被講得花樣百出,許多教師在講課上確實是花了心思的,就課堂本身來說也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有些課講得很精彩,老師在修改學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沒有學生大量的閱讀作鋪墊,這些活動就是把稻種灑進了沙漠,沒什麼意義。

    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閱讀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閱讀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書讀得多了,寫作技能自然會形成——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是真正的「捷徑」。

    但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態讓許多人失去判斷力。很多家長一直不重視孩子的閱讀,卻又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寫作文——市場需求就這樣形成了。

    現在報紙雜誌上不時看到能讓孩子作文速成的廣告宣傳,什麼「四維網格學習法」、「爆炸作文法」、「一周全拿下法」等。我見識過幾個所謂的讓孩子當場學會寫作文的「能人」,他們採用一些現場調動技巧,引導學生搭起一些思路框架,以常規教學中慣用的強制性的手段推動學生填詞造句,看起來效果真是不錯,學生真的現場寫出了一篇作文。可接下來呢,沒有老師在旁邊給搭架子,沒有老師的強行引導,學生自己就不知所措了,既沒詞又沒句,培訓班結束後學生的水平還在原地踏步。

    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採用一些蠅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

    前幾天還有個「三天學會寫作文」的工作人員給我打電話,我不知他們是從哪裡得知我的情況的。他們知道我女兒圓圓語文高考成績好,而我本人做過多年語文教師又會寫作,就希望我去現身說法。我說對不起,我女兒三天學不會寫作,她是用十幾年來學習的。我教了十多年書,也沒練出三天教會孩子們寫作文的能耐來。

    在這裡我還特別想說的是,寫作從來不僅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認識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處就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閱讀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孩子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還在於它能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

    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古今中外各種社會生活,經歷了漫長歷史發展,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為文的條件。

    那些心靈蒼白,思想空洞,沒有成熟價值觀的人,縱使有一肚子精彩詞句,他也沒能力擺弄出有靈魂的作品來。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在批評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從未或很少從書籍中分享前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紀,有什麼辦法能「深刻」呢?

    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從中經歷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杜威、陶行知等偉大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從生活中去學習。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幾代的經典作品,不論它的內容是什麼,其中一定包含著真善美的東西。這些真善美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當然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寫作。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你有怎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寫出怎樣的文字。

    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政府提倡素質教育,可現在一提及素質教育,人們總是想到琴棋書畫類的「小技」,最惡俗的如用打高爾夫球培養「紳士風度」,用跳校園集體舞培養「藝術氣質」。

    為什麼沒有人想到推廣普及閱讀呢,可能是閱讀不容易造勢,不容易很快形成讓人看得見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形式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30本中外名著,哪所學校把這當回事呢?有多少家長知道這回事呢?

    無論從調查數據顯示,還是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前中小學校圖書館90%以上都是名存實亡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從學校借到他們想要讀的書。

    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唯一,他的成長不能等待,所以當下這個缺陷必須由家庭盡快彌補。家長們與其高興了領孩子吃麥當勞,不如領著他去逛書店;與其用手機、隨身聽裝備孩子,不如在他書桌上常放幾本好書。特別是那些發愁孩子不會寫作文,想花高價給孩子報速成班的家長,把那些錢用來給孩子買書吧!請花些心思,引導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讓他視閱讀為一件和看電視、玩遊戲一樣有意思的事吧!

    孩子的閱讀就是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已不知在什麼時候發芽,開出了芬芳的花朵。

    從小的閱讀差別才是重要的「輸贏」差別,從沒有獲得閱讀熏陶的孩子,是真正從起點上就落後了一步。

    中學生不愛閱讀,這是做小學生時候形成的問題;小學生不愛閱讀,是因為學前和上學後家長和學校都沒有用心調動他閱讀的興趣。假如家長們能及早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閱讀像吃飯一樣,成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著的一部分,到高中畢業讀幾百萬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

    對於寫作技能還比較幼稚的人,尤其對於低年級學生,學習寫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閱讀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著高超的寫作技巧,閱讀過程就是學習寫作技巧過程。

    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有效、最省心的辦法,是真正的「捷徑」。寫作和做人一樣,是個長期修煉的過程。採用一些蠅營狗苟的技巧,利用幾天的功夫,絕不可能教會孩子們寫作文。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好閱讀」與「壞閱讀」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閱讀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閱讀」,後一種稱為「壞閱讀」。好閱讀盡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盡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該盡量使用標準的、詞彙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盡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這一點,在本書《讓孩子識字不難》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在課外閱讀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

    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字一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閱讀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閱讀的視角寬,注意範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面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面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閱讀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只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