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靈帝傳說 第四卷:縱橫天界(完結篇) 第六九五章  鞠躬盡瘁
    1865年9月,丁日昌轉任兩淮鹽運使。

    1867年初,升任江蘇布政使。雖然布政使的本職,只限於處理地方財政和行政,但他心繫國防安危,對海防建設十分關心。

    他上書曾國藩,明確提出自己建設新式海防的主張,希望曾國藩能夠上奏朝廷。

    在他看來,華夏國的海防,自明朝以來就是「以炮台為經,以師船為緯」,這種設防辦法根本不能適應近代海防的要求。

    因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華夏國沿海任何地方;若華夏國處處設防,則防不勝防,正犯兵家備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動挨打。

    丁日昌認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只有創建近代海軍,以取得制海權。有了制海權,能夠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擴大防禦縱深,海防才有保障。

    要想取得制海權,必須在清朝舊有水師之外,創設全新的近代海軍。因為在西方海軍已經裝備了蒸汽動力艦、鐵甲艦的情況下,清朝舊式帆船水師實際上已完全無力進行近代海戰。

    丁日昌在19世紀60年代,就有這種認識,說明他是很有遠見的。在他之前,左宗棠等人也曾主張製造輪船,裝備外海水師,但並沒有明確地提出建立海軍的主張和計劃。

    丁日昌的海軍建設,具體計劃是分設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水師。

    北洋水師設提督於津沽,兼顧遼東、山東沿海各要口;東洋水師設提督於吳淞,守江蘇、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師則設提督於廈門,防守福建、廣東各海口。

    三支水師,各設中等炮艇土,半年會哨演習一次,以使「三洋聯為一氣」。

    這個計劃,是一個統籌全局的海防戰略構想。

    有了三洋水師,就能分別對京師政治中心、江南經濟中心和祖國的南大門,加以屏障和保護。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蘇巡撫。隨著職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對於國防建設的責任重大。他重新擬訂了三洋水師章程六條,使自己建立新式海軍的計劃變得更加具體。

    他明確提出,要廢棄沿海舊有水師,移餉訓練新式海軍。

    除了中等炮艇外,又進一步提出三洋水師應各設鐵甲艦6艘。

    這時,他還強調近代海軍的建設,應與沿海炮台、岸防部隊的建設同步發展。

    他建議三洋海軍艦隊各練陸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鎮亦練精兵五百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龍」,水陸相聯之勢。

    對於海口炮台建設,丁日昌也主張變更過去的辦法,以炮台和水雷為中心,建設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師艦船在作戰時,能夠和海口炮台「相為表裡,奇正互用」。

    這表明他的海防建設思想,又有了新的發展。

    在對陸軍體制的改革方面,1869年丁日昌開始對江蘇綠營進行整頓。

    他上奏朝廷,將江蘇撫標綠營1600餘名減為1000名,成立「練軍」兩營,招募精壯營勇作為練軍士兵,提高他們的餉額,使他們能夠安心操練。

    這支練軍全部改用洋槍洋炮,學習准軍洋操。

    丁日昌組織有關人員,將洋人教練淮軍的辦法翻譯成中文,繪圖注說,編成《一哨操演圖說》、《一營操演圖說》、《一軍操演圖說》各一卷,以之作為江蘇練軍練習洋操的依據。

    在晚清各省練軍中,江蘇練軍是最早裝備洋槍洋炮、實行西式操練的。

    後來,江西等省練軍的洋操辦法,就是從江蘇練軍學來的。

    用近代槍炮和洋操,來改造清朝的經制部隊,這在華夏國近代軍制發展史上是佔有一定的地位的,它為清末新軍的全面改革開闢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頓綠營,設立練軍的過程中,十分強調精兵的原則。

    他認為:「自古強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強,以散而弱,以聚而強。」

    他提出要「並兵厚餉,化散為聚」,對全國的兵勇大加裁汰。實行精兵政策,是與近代軍隊建設的實際相適應的。清朝全國綠營兵60餘萬,加上八旗和勇營,數量相當龐大。

    但國家財力有限,兵勇糧餉菲薄。

    特別是綠營兵,糧餉不足自養,大都兼營他業以謀生,訓練成為空話,毫無戰鬥力可言。

    要想整頓綠營,就得加強訓練;要想加強訓練,就得增加餉額;要想增加餉額,只有裁兵並餉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張,與魏源的思想一脈相承,可謂切中時弊。

    在改革陸軍的軍制方面,丁日昌還提出了分設野戰部隊與地方治安部隊的主張。

    在設立練軍時,他提出練軍必須集中訓練,專事征戰,使之成為「游擊之師」。

    他認為應該將「戰兵」與「差兵」、「汛兵」截然分為兩途,把護餉、解犯、守庫、守陵、分泛等項綠營例差,一概責成差兵和汛兵,使戰兵「專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

    而野戰部隊與地方治安部隊分設的主張,是近代軍制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為在外患頻存的情況下,若不改變綠營「差操不分」的陳規,專門建立一支精幹能戰的野戰部隊,便無法適應反侵略戰爭的需要。

    丁日昌的這一主張,是林則徐、魏源反對臨戰時,抽調「客兵」,專門建立海防部隊思想的又一重要發展。

    在建設基礎設施方面,1875年{光緒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幫岡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辦事務。9月,在沈葆楨的推薦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撫。丁日昌抵任後,提出要對船政局的生產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員往外國學習,延聘外國技術人員采廠當教習。

    他和李鴻章、沈葆楨等,奏准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批留學生35名赴歐學習,其中有嚴復、劉步蟾等人。丁日昌認為電報可以通軍情,為海防所必需,積極主張自設電報。

    他親自與丹麥大北公司交涉,收買了福州至羅星塔電線,成為華夏國自營的第一條電報專線。

    隨後,他又主持架設了台灣府城至安乎、旗後電線,成為華夏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長期操勞過度,身體早就極度虛弱,患有咳血等症,在台灣又因瘴氣浸染,舊病復發。

    1877年8月,他因病離職回籍休養。此後,清廷一再表示希望他再度出任海疆和樞廷要職。

    1879年,下諭賞給他總督銜,令他專駐南洋,節制南洋沿海水師官兵,悉心辦理海防事宜。

    不久,又命他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但他都因病未能出山。

    丁日昌雖然身在林泉,但他對國家的防務仍時時予以關注。

    1879年6月,他上奏清廷,對海防等問題提出16條建議。

    由於琉球的廢滅,丁日昌對扶桑的侵略野心益加警惕,指出扶桑「三五年不南攻台灣,必將北圖高麗」。

    他大聲疾呼,朝野內外一定要齊心協力,急謀自強,否則將國無寧日。他還認識到「民心為海防根本」,只有老百姓的生計有著落,元氣得到恢復,才能眾志成城,海疆安如磐石。

    因此,他希望統治者們能夠切實關心百姓的痛苦,從根本上使華夏國強大起來。

    1881年,丁日昌獲悉法人對越南之經營日趨積極,便給總理衙門王大臣寫信,提醒他們予以關注。他說,越南為法人蠶食,萎靡不振,若聽其自然,必成為第二個琉球。

    他建議清廷密派廣西巡撫或提督,與越南密商自強辦法。他自己還曾組織人員,翻譯法人所繪著的中越邊境地圖和說明,以揭露法國的侵略行徑。

    1882年2月27日,丁日昌病死在廣東揭陽。

    臨終前,他回顧自己多少年的努力,卻並沒有使華夏國在軍事上強大起來,外患愈來愈亟,不禁悲愴之至,口授遺折,長歎自己「死有餘憾」。

    丁日昌生活在一個戰亂與變革的時代,所考慮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強兵禦侮。

    他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可謂孜孜不倦,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