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大荒傳 第8卷 第三百七十五章 黃帝內經成書
    「很好,那分佈在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上的腧穴又有什麼功能呢?」黃帝道。

    「人體腧穴一共有三百六十五個,主要分佈在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上。其中手太陰肺經有二十二個,手陽明大腸經,有四十個。足陽明胃經,有九十個。足太陰脾經有四十二個。手少陰心經有十八個。手太陽小腸經有三十八個。足太陽膀胱經有六十七個,足少陰腎經有二十七個,手厥陰心包經有九個,手少陽三焦經有二十三個,足少陽膽經有四十四個,足厥陰肝經有十四個。奇經八脈中任脈有二十四個,督脈有二十八個。另外還有一百一十四個腧穴不歸屬於這十四條經脈,我們稱它們為奇穴。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臨床上腧穴有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由於腧穴有溝通表裡的作用,內在臟腑氣血的病理變化可以反應於體表腧穴,相應的腧穴會出現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變色、丘疹、凹陷等反應。因此,利用腧穴的這些病理反應可以幫助診斷疾病。腧穴更重要的作用是治療疾病,通過針灸、推拿等刺激相應腧穴,可以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氣血,達到治病的目的。腧穴不僅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證,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岐伯道。

    「先生,你講的真是太詳細了,不過人體的腧穴這麼多,普通人卻很難全部記住,有沒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腧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呢?」黃帝道。

    「對於普通的民眾來講,記住這麼幾個重要的腧穴會有很大好處的。其中又分為要害腧穴和養生腧穴。」岐伯道。

    「那要害腧穴是指哪些穴位?」黃帝道。

    「要害腧穴不能強行點擊碰撞,否則會有重大生命危險,包括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神庭,位於頭前部入髮際五分處。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太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膻中穴,位於體前正中線,兩乳中間。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鳩尾穴,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衝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章門穴,位於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衝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肩井穴,位於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經屬:足少陽膽經,繫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經屬:督脈。擊中後,衝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位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幾個臟腑俞穴也不能隨便撞擊,比如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旁開一寸半處,衝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厥陰俞穴,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半處,擊中後,衝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一寸半處,擊中後,衝擊心臟,破血傷氣。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一寸半處,擊中後,衝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氣海俞穴,位於第三腰椎棘、旁開一寸半處,擊中後,衝擊腎臟,阻血破氣。這些穴位經受猛烈撞擊都會有生命危險,需注意防範。」岐伯道。

    「看來以後必須多多留意這些穴位了,那養生穴位又有哪幾個呢?」黃帝道。

    「養生的穴位主要包括:

    足三里穴,胃經的原穴,它位於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是統治胃腸的病症,有補氣的作用,針灸或按摩該穴可以預防感冒、胃腸疾病和中風,還可以保健長壽。

    湧泉穴,腎經的原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腳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週身四肢各處,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下肢癱瘓、頭頂痛、咽喉痛、失音、舌干、小兒驚風、癲癇、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病、精神分裂症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髮等等。

    神闕穴,也就是肚臍眼,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洩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氣海穴,也稱丹田,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一寸半,肓的原穴,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經的作用。主治腹痛,洩瀉,便秘,遺尿,疝氣,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虛脫,形體羸瘦,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太衝穴,肝經的原穴,位於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主治疾病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癲狂,癇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干,目赤腫痛,膝股內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痺,夜晚磨牙。

    虎口穴,也稱為合谷,大腸經的原穴,在手背拇、食指之間,合谷穴前赤白肉際。主治煩熱,頭痛,眩暈,心痛,失眠,盜汗,牙痛,扁桃體炎,肩胛、手背痛等。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有清心洩熱,開竅醒神,消腫止癢的作用。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兒驚厥,吞嚥困難;黃疸,食慾不振;口腔炎,齒齦炎;手癬,手指麻木,高血壓等。

    另外時常按摩太衝穴也有利於增加房事樂趣。」岐伯道。

    「先生,我們今日真是獲益良多,收穫不淺啊,這都要感謝先生的不吝賜教。」黃帝帶領眾學員起身向岐伯行禮道。

    「主公,以臣之綿薄之力能為天下子民謀得福祉,臣也覺得甚是欣慰,這要感謝主公給臣這麼一個機會,開館設學,了了臣的一個心願。」岐伯回禮道。

    此後,黃帝一有時間就會來到醫道館,向岐伯咨詢醫術,岐伯每每都耐心回答,巨無細漏。後人根據黃帝和岐伯關於醫術的對話集結成冊,編成一本醫書,並托黃帝之名,將那本醫術命名為《黃帝內經》。據傳後世所出的不少名醫都以《黃帝內經》為行醫根本,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行醫心得,紛紛對《黃帝內經》加注,使《黃帝內經》更加完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