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陷阱 第四章 狼的法則 3 為建立世界市場,上百萬人成了犧牲品
    生產部門外遷,生產過程簡化,生產程序刪減,生產人員解雇——高效經濟和高技術經濟使福利社會中的勞動犧牲殆盡,使這一社會的消費者被排除在外。一種具有前所未見的破壞力的經濟地震和社會地震宣告即將發生。不管是汽車製造還是計算機生產,化學應用還是電子學應用,遠程電信還是郵政事業,零售貿易還是金融業,只要其產品或服務超出一切界限而自由進行交易,在職者就會由於貶值和受合理化運動的衝擊而陷入看來是不可遏止的危險漩渦之中。在西部德國的工業中,僅從1991年至1994年這三年間,就喪失了一百多萬個工作崗位。同國際上的情況比較起來,德國的狀況還屬於良好之列。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即由23個富裕工業國和5個窮鄰居組成的這一組織中,一些國家的報酬優厚的工作崗位的數字下降得還要快些。在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各國有四百萬以上的人謀職未果。從美國到澳大利亞,從英國到日本,世界上一些經濟大國的大眾福利正在迅速消失。

    甚至對於那些理應招致敗落,但是在「壞消息」聲中總是傳來「好消息」的那些部門,也感到了時代的變化。這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和文獻編輯人員,調研人員和終審編輯,以及即將出現的一大批要靠別人養活的人。越來越少的媒體服務人員卻越來越快和越來越多地製作出新聞;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已不再指望能有一個固定的工作位置和豐厚的附加津貼,而從前在印刷品媒體的主要崗位上和在官方合法的廣播電視台站中通常是如此。從前在服務於《明鏡》雜誌或《明星》雜誌,服務於西德無線電廣播電台或巴伐利亞廣播電台時不言而喻會作為常規得到的東西,今天只有資深工作人員和少數「青年之星」才有份。現在,那些打零工的人不得不滿足於無保證的一攬子合同和可憐的按字數計算的報酬。甚至出版家和嚴肅的影視製片人也求助於廉價勞動。生意尚好的出版社對招募新人也遲疑不決,因為人們不知道遭受紙價上漲和讀者興趣低落打擊的這類部門還會遇到什麼麻煩。

    有些部門在不久以前對所使用的人員還允諾實行終身僱用制,並不在乎世界經濟的景況如何。現在,這些部門也採用雇臨時工的辦法。如今不僅銀行和保險公司有大規模裁減人員之勢,而且遠程通訊業、航空公司和公用事業部門也面臨那樣的前景。如果把各部門中有關時期的國際領先企業的效益當作標準,並以此為依據預測德國和歐洲其他一些國家的大公司未來裁員的前景,那麼,整個歐洲就會顯示出大批解職的趨勢。有關這方面的預測情況,請看下面的示意圖。德國和歐洲聯盟在全球競爭中為餓狼提供了一塊肥肉。

    現在還看不到裁員趨勢何時會終結。相反,根據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的調查報告以及大量的營業報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未來幾年裡,歐洲聯盟各國將有1500萬工人和職員不得不擔心他們能否保住他們眼前的全日工作,並且幾乎有同一數目的人員在1996年夏天已被通知失去工作崗位。

    單是在德國就有四百多萬個工作崗位受到猛烈衝擊。這樣一來,失業率可能從當前的9.7%上升到21%,即增加一倍多。在奧地利,可能從現今的73%上升到18%。即使情況可能不致如此嚴重,許多失業者、喪失穩定工作者也可能不得不去從事短時工作、招之即來的臨時工作和低酬工作。在這種新的勞工世界中,數百萬臨時工從一處短時工作被拋向另一處短時工作,其收入當然會大大低於以往任何時期的協議工資標準。20:80的社會逼近了。

    人人都感到了根本性變化帶來的結果,即使自己的工作目前看來還是穩定的。未來和感到毫無保障的情緒正蔓延開來,撕裂著社會的內部結構。但是,許多當事者卻拒絕為此負責。政府和大公司董事會不知所措,認為對此沒有責任。他們向選民和受雇者解釋說,不久前連想也想不到的大規模失業現象,可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構變化」的結果。歐洲聯盟的經濟專員馬丁·班格曼指出,由於工資持續提高,在西歐已不可能進行大批量生產,「一些競爭者已瞄準了工資開支已低得不能再低的中國和越南。經濟管理雜誌《華爾街雜誌》確認:「在一種殘酷的全球性經濟中,競爭將造成全球性的勞動市場。再也沒有任何一種職業是有保證的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