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生指南 正文 第四卷 第六章 皇帝陛下的一天(2)
    「陛下,信都城先天不足,地處一馬平川的平原之地無險可守,衡水流量有限不足以養活眾多人口……」

    中書令系志才手持牙笏,侃侃而談。此事已合議多遍,不用看笏板上的小抄,他也能說個八九不離十。

    張涵高居在階上,身體微微前傾,雙目炯炯。

    遷都之事說過好些次了,但群臣眾說紛紜,張涵也一時拿不定主意。眾所周知,信都並不適合作為大齊的京都。眼下問題的關鍵,不是遷都與否,而在於遷都到哪裡去。大致說來,有雒陽、長安和臨淄三城可供選擇。

    雒陽和長安多次成為各朝的京都,自有其優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臨近大河水源豐富,關塞裡有很大一塊平原,其上河渠眾多,沃野千里,足以養育數百萬人口。這些都是它們的優勢所在。而且,雒陽居於天下之中,城內的宮殿民居雖然被燒掉了,然有東漢的底子在,條件還是不錯的;長安居於關中,地勢居高臨下俯視中原,曾是西漢的京都,戰略上也很有優勢。

    不過,關中飽經戰亂,已是殘破不堪,人煙稀少;雒陽稍好些,迄今也沒有恢復元氣。況且,張涵也知道,華夏未來的重心將會向東轉移。湖廣熟天下足,這話在後世是人人耳熟能詳,而東北平原也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後世的南京、北京尚未發展起來,張涵想了下,也就放棄了。

    臨淄的條件卻也不錯。青州地勢狹長,兩面臨海,一面靠河。在此時此刻依然是天險所在。張涵苦心經營二十年,青州發展迅速,沃野千里自不待言,又物產豐富。有漁鹽之利,盛產陶瓷、糖和蒲陶酒等物,馳道縱橫交通便利。隱隱為天下地商業中心。

    此外,此時交通不便。人們鄉土觀念重。朝中重臣除了張涵的嫡系外,多來自青、冀等地,如今張氏已遷移到了青州東萊,又是龍興之地。故而。臨淄的呼聲也是很高。

    如此說來,似乎臨淄更合適地樣子。但是,除了茫茫的大草原外。西域也是張涵重點經營的一個目標。接下來,西北也是重中之重。若是以臨淄為都,這輾轉下來,可就不下萬里了。想想山河四塞、百二秦關的關中之地,將之交予何人方能安心,也是個難題。張涵自然有信心控制住群臣,然他此時地所為就是後代子孫的規矩,一個不好便會後患無窮,不仔細可是不行。

    可惜,京都一定便要大興土木,不能再遷移了…

    這些雜七雜八的思緒一掠而過,張涵還沒有拿定主意,戲志才地湖卻已告一段落了:

    「戲卿所言極是,既然信都不堪為京都,那戲卿有何見解?」

    「臣等計議再三,都覺得長安為佳,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

    戲志才毫不猶豫,立刻給出了答案。大齊立國兩年多了,竟還沒有確定京城所在。說起來,簡直是個笑話,也不明白張涵在猶豫什麼。雖然知道張涵必有所思,可拖延這麼久,他也忍耐不下去了。

    張涵聞言一楞,隨即不由宛爾。看來,宰相們是急了,連留侯勸說漢高祖的話都拿出來了。這留侯可是騶縣張氏地祖宗,這話也確有道理,張涵不能反駁,也反駁不得。

    董卓焚燒了宮室民居,但雒陽的城牆、道路,乃至排水設施,都還保存完善,而原本的規劃佈局也都可以利用。張涵東迎獻帝,不少雒陽人隨之而遷回故里。加之,雒陽是天下交通的樞紐,五年未經戰亂,漸漸已呈興旺之勢。若有遷都一事推動,勢必會在不長時間裡,重新昔日繁華景象。這是長安沒法比地。

    然而,長安地地勢卻是雒陽沒法比的。留侯勸說漢高祖的原話是這樣說地:

    「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雒陽周圍的田地僅為關中的五分之一,這田地就是糧食,就是人口,就是兵源。而且,雒陽地勢遠不如關中險要,并州南匈奴叛亂,叛騎直抵大河,距離雒陽不足五十里。這與關中四塞之地相去甚遠。

    至於臨淄,贊成的人是很多,但政事堂的幾位宰臣卻都沒放在心上。從地勢、從影響範圍、從重要性來說,臨淄都差的遠了。說白了,若青州發生叛亂,從長安調兵遣將,順流而下一日千里,也就是十天半月的事情。若是反過來試試,沒倆月時間甭想兵抵長安。換句話說,長安控制青州易,青州控制長安難。

    戲志才滔滔不絕,張涵就很鬱悶了,他知道後來氣候變化,西北越來越乾旱,關雒糧食漸漸不足以自給,後來多賴東南供給。而順流和逆流在輪船、火車發明出來以後,影響便大為削弱。然而,這些話沒法說。總不能說我前知三千年,後知兩千載,說了也沒人會相信,不能拿來作依據。

    可定都西北,張涵又不情願。未來的世界可是海洋的世界。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目前,青州瀕臨大海,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能建造萬石巨艦,船隊一直遠航到過天竺。說扯一點,張涵連蒸汽機(模型)都有了,完全具備了控制海洋的一切條件。張涵有意無意忽略了蒸汽機的密封問題。沒有橡膠,羔汽機的密封性能很差。

    在這種情況下,要張涵放棄海洋,那是絕對不甘心的!

    眉頭一州,張涵忽然想到一事,心中便拿定了主意。待戲志才說完,張涵含笑讚歎:「戲卿真是費心了……」

    張涵好一番誇獎,戲志才一聽則立刻就提高了警惕每次都是這麼拖延下來的。

    「不過,朕有一個問題,不知誰人能夠回答得出?」

    張涵刻意停頓了一下,群臣立即支起了耳朵,全神貫注側耳傾聽誰不想給皇帝留下個深刻印象?!這滿朝的文武百官數百號人,張涵只怕也是認不全的。

    「朕北定遼東,平三韓、濊,眾卿可知,是哪一支軍隊的功勞最大?」

    張涵本來還想提下揚州和交州,但他眼睛一掃,就看見孫策和士燮站在下面。話到嘴邊,他又吞了回去如今都是臣子了,面子還是要留凡分的。

    朝臣輪番發言,各抒己見。張涵皆笑而不語,顯是不能同意。接連有五六名朝臣都說錯了,漸漸便沒有人出列了。張涵正要點劉文標的名。

    光祿大夫孫策站出來了:「陛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臣以為,海軍功勞最大!」

    若不是海軍,孫策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投降。所以,張涵一說,他便已經明白過來了。一看周瑜,恰好周瑜也在看他,二人相視一笑,都知道對方猜出來了。兩人眉來眼去推讓了片刻,見張涵要開口了,孫策這才站出來答話。

    如今,孫策是張涵的妹婿,但他妻子就是張涵的堂妹。尚不如張超之女重要。官制一改,三公全然成了榮街,九卿乾脆便取消了。而且。外戚不得任顯要之職。三省六部六軍部都沒了他地位置。現在,孫策不過是從三品的光祿大夫。品階不低,卻沒有實職。張超放棄了皇族身份,陰差陽錯之下。他可就和周瑜差多了。

    「孫卿所言極是!」

    張涵讚許地點點頭,沒說什麼。時至今日,孫策已翻不起大浪來了。見孫策眉間有抑鬱之色。張涵隱約有絲歉然。但是,再怎麼樣。他也是不會讓孫策領兵的。江東猛虎這一生只有作一小貓地命了。

    張涵微微一笑,使人拿來了全國地圖,並展示給群臣觀看。

    「諸卿請看,雒陽是天下之中。然以海觀之。臨淄又何嘗不是天下之中?」

    這地圖新出來不久,約有一丈見方,形制已極類似後世之地圖。不僅大漢十三州描繪得極為精細,連北方秋戎之地、南方蠻荒之地、海外諸島,乃至東夷、西域、東南亞都有描繪。自然,這些地區要粗略不少。

    群臣一見,都是咋咋讚歎,很多人還是初次如此直觀地瞭解了大齊的周邊情況。果然,在地圖之上,青州位於遼東、朝鮮、關雒、揚州、交州等地的中心。考慮到海上運輸,臨淄確是另一種天下之中了。

    不過,有少數人見了這幅地圖,暗中卻是驚疑不定。

    地圖是什麼?

    那是戰略資源!不是隨便測繪的,它往往代表了一種覬覦。沒有覬覦之心,也沒人會花費巨大地代價去測繪地圖的。難道……

    這些人自動停止了想像,遠渡萬里重洋前去征討,實在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隨即,群臣反應過來,張涵這是表明傾向了。太和殿裡一下子起了陣騷動,定臨淄的,都不是什麼重要人物。有識者都笑稱「異想天開」。臨詣在戰略上地意義,遠不能與另兩城相提並論。就是雒陽,也要強上許多。

    ……

    張涵說完之後才發現,此時人們缺乏海權意識,這樣一來理由便很不充分了,當然不能說服群臣。在群起反對聲裡,張涵只好連聲說:「再議!再議!」算是暫時把此事搪塞了過去。

    前景堪憂啊!

    張涵掃了眼他的大臣們,忍不住暗暗歎息。可想而知,有不少大臣正憋著勁,在大腹稿,準備上書勸他「不要行此荒謬之舉」了。這就是先知地煩惱了!

    無聲無息地又長歎息了著,朝臣已開始了下一個議題。戶部尚書項奉開始匯報遷移豪強世家一事的進展。

    「啟奏陛下,根據地方官吏的稟報,魯國孔氏、許縣陳氏、襄城李氏、漢中李氏、穎陰芶氏、弘農楊氏……等300氏族應詔遷移之人都已經啟程了……」

    眾朝臣多是出身於大家,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然而,這事是張涵親自指定的,其險惡用心人所共知,沒人會傻到出頭反對。太和殿內鴉雀無聲,只有項奉地聲音在迴響。

    聽見這個消息。張涵長出了口氣,甚感欣慰。

    這一次,張涵強遷天下豪強大姓,以削弱地方豪強勢力。遷移地這些人都是天下聞名的世家大族,或者邊郡之地的豪強,沒有一個是善茬。不過,在至高無上地皇權面前,這些人卻又不算什麼了。各地的官員都把這當成了要務,軟硬兼施,坐家催逼,務必在指定期限以前,讓指定人等上路。

    同時,軍隊集結,嚴陣以待,隨時隨地準備鎮壓可能發生叛亂。在天下歸於一統,民心思安的時候,造反豈是易事。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既然叛亂不行,又拖延不下去,那就只有乖乖上路了。隨即,早有準備的地方官吏,悄然填補了這些家族離開後的權力真空。

    其實,張涵想要遷移的,可不止三百。根據麻雀提供的資料,張涵一共圈定近二千要遷移的氏族和豪強。這些人多是家大業大,人口眾多。在剔除了支系旁枝等不重要的人物後,需要遷移者也接近二十萬眾。再算上奴僕之流,恐怕百萬也止不住。張涵看看影響實在太大,便將之分成了幾批遷移。

    反正,張涵才四十出頭,有的是時間,寧肯多花上幾年,也要保證平穩進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