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生指南 正文 第四卷 第五章 皇帝陛下的一天(1)
    「萬歲!萬歲!該起啦!」

    一個柔婉的聲音在耳邊縈繞,經久不息,張涵用被蒙住腦袋,想要忽略這該死的蒼蠅。隔了片刻,叫起的女聲換成了一個熟悉的女聲,那聲音低沉堅定,張涵知是妻子王眸,只得迷迷忽忽地起來了。

    眼也不睜,半夢半醒中邁著太空步,張涵在王眸的伺候下,將朝服冠冕穿戴整齊。張涵這才清醒了些兒。用過早膳,張涵招呼一聲,便出了門。

    夜色正深,滿天星斗閃閃發光,張涵忍不住叫了聲苦:「這該死的早朝!」

    在宮裡,張涵痛恨早朝不是什麼秘密。宮人們一個個目不斜視聽而不聞。張涵滿意地點點頭。他對太監沒什麼好感,聽到那尖尖的公鴨嗓子,張涵就覺得煩。除了少數老實本分的小太監,及垂垂老矣的老太監,張涵一個不留,全部將之放出宮去張涵賞了筆錢,又分了塊地給他們,生活應是不成問題。反正,宮裡在他身邊伺候的,張涵不顧臣下和后妃的反對,盡數都換成了女官。

    在這時候,金烏依然在睡覺,玉兔懸在半空之中,繁星點點,似在打著哈欠。張涵站在夜風中,自己先打了個哈欠。

    難道一輩子就要這樣渡過了嗎?

    一想到長此以往,將來七老八十還要這般辛苦,張涵頓感不寒而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皇帝實在不是個好差使。朝會每天都有,一年三百五十四天。也沒有個休息的時候。即便是每六天才會有一日的休沐日,也常會有大臣來稟報國事。每逢佳節,皇帝就更加繁忙。正朝儀式忙完了,要大設酒宴招待群臣,趕完了這一場,還要設宴與眾妃『同樂』。

    萬幸地是。太上皇張何覺得住在宮裡,很不得舒服,每每見到晚輩。總要給些禮物,且要看張涵的臉色。又不方便經營他的船隊和生意,早早就返回了石島行宮所在。不然地話,張涵只怕一日間要連趕三場宴會,比平日還要忙碌許多。不過。皇太后王氏也隨之一起回去了。張涵很有些捨不得,便將幾個適齡的女兒送回了石島,代他略盡孝心。這些是閒話了。

    早朝每天五更(5∼7點)開始。大臣們必須午夜起床,3點前趕到朝門等候,其間辛勞可想而知。張涵住在宮裡,頂多也就睡到兩三點鐘。早些年,張涵勵精圖治,也不覺得辛苦。如今,他都當了皇帝了,還要整日這樣辛勞,就覺無法忍耐了。要知道,皇帝的夜生活,還是頗為豐富多彩的。每每睡上一日懶覺之後,只會令張涵更加痛恨凌晨起床。

    張涵握緊拳頭,下定決心排除萬難,說什麼也要把早朝地時間推遲!

    然而,這事可不好辦!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朝會定的這麼早,是農業社會的習慣,也是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況且,在任何時候,保守勢力都是很強大地。

    上一次,張涵稍微流露出那麼一點意思,就引起了大臣們的警覺。

    按照儒家地傳統,皇帝不僅僅是天子,他還應該是聖人,是天下臣民的榜樣。皇帝這樣懶惰,倦怠政事,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一時間,大臣們都覺大義在胸。常言說得好,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為了防微杜漸,以免天子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大臣們蜂擁而至,個個錘胸頓足痛心疾首,說什麼也要糾正張涵地錯誤傾向。張涵辯解了幾句,便冒一位要死諫地!

    迫不得已,張涵屈服了!

    可以想像,張涵回到宮中會有多麼憤怒。如果年輕二十歲,張涵一定會大喊一聲:「給我拉出去……」

    有時候,張涵也覺得,自己太過縱容臣下了我是天子呀!(大臣:「天行有常,不因堯存,不為桀亡!」張涵大恨,真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眼見得,大臣們有集體唐僧化的趨勢。張涵整頓了幾次,規定了表章地格式,要求開門見山,三句話內一定要說到正題,嚴格禁止廢話……也只能讓大臣們的話精煉些。一旦張涵有「失德」之處,勸諫的奏章便會雪崩般衝過來。張涵即使練就了聽而不聞的本事,能自動過濾一些無病呻吟,他也不願意給大臣們唐僧的機會。

    在御者的操縱下,六匹白馬整齊劃一,乘輿平穩地行在青石路上。張涵瞇著眼睛,若有所失。不管怎麼樣,他一定會想出個辦法來的。

    話是這麼說,一直進了太和殿,張涵也沒能想出什麼好辦法。這些大臣一個個比猴還精,上過一次當,便不會上第二次當了。

    隨著鐘聲響起,宮門大開,文武百官依次進入,在廣場整好了隊,方才整齊的走進太和殿。

    說到這裡,需要介紹一下這文武百官。張涵在確定中央政府機構組成的時候,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制,自然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老實說,張涵能把六部說全,已是相當了不起了,三省他只知道一個尚書省,至於中書省和門下省則是別人根據他的,構思,提出來的。

    三省六部的職能與歷史上相當類似:中書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進行預先制定策略,並草擬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查;尚書省負責執行。張涵以戲志才任中書令,為中書省的最高長官;荀攸、賈詡任中書侍郎,為戲志才副手;以華歆門下令,為門下省最高長官;沮授、邴原任黃門侍郎,為華歆歆副手;尚書省權重,張涵分置左右尚書令,以分其權柄。以張澗任左尚書令,盧植任右尚書令,許陵和剻越任左右僕射,為其副手。

    上述官職正職都為正二品,副職則多為正三品,只有尚書省權重,左右僕射為從二品。至於一品大員,便沒有有名無實的三公了。

    三省名義上是三個機構,實際上,中書令、門下令和左右尚書令同在政事堂裡辦公,都被時人稱為宰相。有時候,人們也會把左右僕射列入其中,但大多數時候,並非如此。

    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禮部負責典禮、科舉、教育等,禮部尚書管寧;吏部負責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吏部尚書崔琰;戶部負責人口戶籍、賦稅財政等,戶部尚書項奉;兵部負責軍事、防衛等,兵部尚書田豐;刑部負責刑獄,依據法律逮捕、處置有罪的人,刑部尚書岑瀾;工部負責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工部尚書岑濤。六部尚書皆為正三品。

    其中,岑氏一門兩尚書,眾人都覺不可開此先倒,張涵卻覺無稽。大理寺為最高司法機關,負責司法,依據法律審理案件,大理寺正卿也是正三品。即使將鍾繇與岑瀾對調,還不是換湯不換藥。張涵遂不作理會,依然鍾繇為大理寺正卿,職責類似於大法官。

    此外,審配就任御使中丞,負責監查百官,可以風聞奏事。

    文官大體就是如此了。接下來,再說說武將。

    張涵可不會給宰相操縱兵權的機會。兵部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了,主要負責的是裝備和後勤的生產、採購,職務和軍街的晉陞,糧餉地發放。軍部與政事的溝通等等。當然,所有將領的任免必須經過皇帝陛下地御批,尤其是指揮幾個重要軍團的將領任免。必須有張涵的親筆詔書。這也進一步的削弱了兵部地權限。

    張涵將軍事分為五部:參謀部、軍務部、陸軍部、海軍部和武備部。

    參謀部負責搜集鄰國軍隊的情報,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擬定和組織實施武裝力量建設計劃,掌管軍隊的裝備計劃以及軍校。建立了專門地機構從事地圖的測繪和戰史戰例地研究。為了確保計劃切實可行,的參謀人員和軍校教官,要定期在一線部隊和參謀部之間輪換工作。參謀尚書為張羅。參謀侍郎為郭嘉、張音。

    陸軍部和海軍部掌管軍隊的組織建設、軍事訓練、行政管理等事務,陸軍尚書為伍子方。海軍尚書為黃庭真。

    武備部就是後勤部,下轄若干武庫,主要職責是裝備、物資的管理和補給,武備尚書為張超。

    軍務部負責指揮並協調各軍種、備戰區及各種軍隊地作戰行動。以及所有其它事務。軍務尚書為張奐。

    這五部互不統屬,皆直接聽命於張涵本人。所有重大地軍事行動,都需要五軍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在皇帝面前合議。御前尚書合議會由皇帝親自主持。六部尚書提供意見和建議,以輔助天子決策。一般說來,政事堂決定戰略,即開戰與否,參謀部制定戰略戰役計劃,軍務部執行改計劃。也就是說,政事堂決定開戰之後,事情就不由他們主導了,除非政事堂宣佈停戰。當然,在此期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得到皇帝本人的同意,否則是無效地。畢竟,這依然還是個帝國,皇權至高無上。

    四宰相可以旁聽御前會議,並在會議上發言,但沒有表決的權利。若皇帝本人不能發表意見,六尚書的決議即為最高決策。只有六部尚書不能形成統一的決議時,方聽候四宰相裁決。若四宰相依然不能作出決定,才由左尚書令裁決。自然,這種情況是為了預防萬一,發生的可能微乎其微。沒有人把這當真,也許幾百年後派上會用場,也許永遠不會一一再壞的決定,也要好過沒有決定,故而張涵制定了這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張涵不喜歡宦官,沒有任命任何宦官擔任官職,並公開下詔將此立為禁倒。這道詔令受到了熱烈歡迎,歷經了兩次黨錮的腥風血雨,沒有任何士人會喜歡宦官。與宦官類似的,還有外戚。縱觀東漢歷史,外戚與宦官交替執政,多有為禍天下者。

    此前,張涵也是有所防範的,王眸的兩個弟弟都在郡守、國相之列徘徊,沒有擔任重要職務的。如今,張涵當了皇帝,遂下詔令,明令禁止外戚擔任顯要之職。

    然而,張涵禁得了外戚,卻禁不了皇族。張涵以族人起家,得力部曲中,多有張氏近支同族。在這些重臣之中,張澗、張奐、張超、張羅都是不出五服的近親。這些人是不可或缺,無法取代的。再說,張氏族人在朝中、軍中都是一支骨幹力量。張涵行事不妥的話,是會冷了眾人的心的。

    可是,皇位的誘惑力太大,皇家是沒有什麼親情可言的一一宋太祖和宋太宗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就因趙匡胤卻不過面子,最後落了個燭光斧影。思來想去,張涵也是放心不下,哪怕是為了防微杜漸,也必須給將來立個規矩。於是,張涵就婉轉地將意思分別知會給了四人,話裡話外的意思局勢一個放棄皇族身份,另立門戶,方可就任朝中重職。

    放棄皇族身份,也就意味著公開放棄了皇位繼承權。坦率地說,張涵兒子眾多,這四人根本沒可能繼承皇位的,他們也不願意在這上面猶豫令張涵起了疑心,後果很嚴重。明白了張涵的意思之後,四人都痛快地放棄了皇族的身份。他們也明白,張涵不是在防範他們。見四人識趣,張涵一高興,便給每人在爵位上提了一等,多少也有補償之意。

    後來,皇族不得擔任朝中重職,及放棄皇族身份爵位提一等,都成了不成文的規矩。這些卻是後話了。

    眾朝臣行禮如儀過後,朝會便開始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