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面面觀 第四章 傳統家庭與現代文明 第六節 影響社會變化的家庭變化
    影響社會變化的因素主要有九大方面: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環境因素、人的因素、社會因素、科技因素、全球化、社會規劃。人的因素就包括人的行為、素質心理和變化等。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家庭也在不斷發展。在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展變化。

    在現代化進程中,由於市場配置勞動力的結果,越來越多的勞動年齡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從貧困地區遷移到富裕地區,傳統的大家庭解體,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家庭規模趨向小型化,傳統的家庭贍養功能弱化。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養老資源減少,由於子女、孫子女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時老齡化日趨嚴重,家庭中出現幾代人同老的狀況,使後代難以承負照顧老人的重任,在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狀況下,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問題日益突出。去20多年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變遷,對中國的家庭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中國目前家庭結構和形式正在發生迅速變化:傳統的大家庭向多元化、個性化家庭的迅速轉變,給社會保障體繫帶來巨大壓力……家庭、家族對社會人口方面的種種影響,包括就業、婚姻、生育及死亡率等等。

    以把婚姻家庭變動與社會變革聯繫起來,是因為人屬於一種社會的人,社會的人受制於一定的社會組織方式;同時人是一種經濟的人,她要借助於一定的經濟組織來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或通過某種經濟組織獲取生活資料。社會、經濟組織方式的變化,將對人的生存方式帶來直接的影響。首先受到影響的是人的婚姻家庭行為。21世紀中國婚姻呈現多元化趨勢,家庭形式更為豐富。目前,在農村貧困家庭仍然為數不少;在城市,由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人們就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貧困家庭出現增多趨勢,家庭結構也出現變化: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漸趨增多。

    去2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遷,對中國的家庭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家庭結構和形式出現很多變化,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迅速轉變,給社會保障體繫帶來巨大壓力。近二十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步入了現代化進程,這一進程不僅改變著社會,同時也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由於現代化是一種整體的社會變遷,它所引發的變革也是多方面的。中國的現代化儘管起步較晚,但感受到的卻是全球範圍內現代化浪潮的衝擊。

    傳統的尊卑等級制度已不復存在,*不可能繼續維持傳統的以長幼尊卑為基礎的尊嚴地位。不僅如此,在今天的社會中,實際上兩代人都面臨著社會化的問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可能要老老實實地向我們的子女和學生學習。

    社會學家唐燦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使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給中國的婚姻和家庭結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家庭結構呈現出以核心化家庭為主,小家庭式樣愈益多樣化的趨勢。中國的家庭模式呈現多樣化,家庭規模趨於小型化,婚姻功能正逐漸在被削弱。這說明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樣,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單身家庭、單親家庭等,正在構成中國城鄉家庭結構的重要內容。

    在大城市,由政策導致的強制性節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轉變為由觀念導致的自願節育,甚至不育。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婚姻在人們心中的的地位弱化,未婚同居現象迅速發展,並被社會默許,性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滿足,婚姻不是感情的唯一出路,讓婚姻不再神聖。生育觀的改變挑戰了婚姻所特有的雙系撫育功能,離婚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婚姻已非感情唯一出路。因此,中國的婚姻質量下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還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對待下一代的態度和養育方式,這種育兒文化不僅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道路,而且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尊老與愛幼是兩大源遠而流長的民族傳統。中國人重視兒童的程度大概是世界上罕見的,一旦有了兒女,父母就會處處先想到孩子,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計地讓孩子盡可能過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就是到今天仍不減弱。但是,中國人絕不是為了愛孩子而愛孩子,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愛愈深,教愈嚴。這是因為孩子最終不是屬於他們自己所有,做父母的從生一直到養,之所以盡心盡責,固然看重的首先是子嗣後繼,支撐門庭,但歸根結底都是在為社會盡義務。為了使孩子長大以後也能像他們一樣合格地盡到做人的責任,就必須從小對他們嚴加管束。所以,就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箴言,就有了「孟母三遷」的美談。

    出於重教,因而就尊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之所存,道之所存」,所以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就不同一般。「天地君親師」,教師被放在一個極高的地位,賦予他「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功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絕對是不對稱的。「師為上、生為下;師為主、生為僕;師為尊、生為卑」,這樣一種長幼尊卑的等級觀念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全過程。*社會完全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去管束兒童,而少有兩代人之間的平等對待、相互溝通、相互交流。放縱和抑制在這裡獲得了某種統一,對兒童的寵愛必須服從於訓練和教育的要求。儘管社會在發生變化,但這種獨特的育兒文化卻在一代代中國人中延續,經過長期的因襲過程*為歷史的積澱物而沉入到人們的深層意識當中去,並通過潛意識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習俗式的潛意識不是個人的,而是民族的,因而也是根深蒂固的,表現出來就是民族特徵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對於今天的許多中國人來說,望子成龍甚至比自身成龍更重要,他們並不深究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只是憑藉著一種歷史的慣性去行事,或者,他們只是把上一輩對待自己的方式不加思索地轉移給下一代。他們可以含辛茹苦,讓孩子有一個優越的處境,獲得細緻周到的照顧。但同時他們又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把孩子拋到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甚至泯滅美好的天性,違反孩子的意願和興趣,逼著他們去上各種特長班,去?奧校去超負荷地學習,去死記硬背大量無用的知識。或者過分寵愛,或者過分苛求,似乎很矛盾,但在很多父母看來這樣做卻是順理成章的,他們說:「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他們已經用慈嚴並重把矛盾的兩個方面盡善盡美地統一起來了。

    這樣一種育兒文化或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或阻礙中國教育的進步;或奔騰起伏,或緩緩流淌。但它從來未曾銷聲匿跡,而是活躍在人們思想的深處,支配著中國教育發展的走向,它更滲透了教育的各個層次,逐步地制度化,形成了今天的以能力為本位、以選拔為基本特徵、以應試為主要內容的精英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制度犧牲了大多數人的發展,泯滅人的美好天性,抑制人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態度前後也要一致。此一時、彼一時,不能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不能說話不算數,前後矛盾,家長說錯了。應當認錯,甚至道歉,為孩子樹立知錯改的好榜樣。家長的威信會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強了。

    這樣一種育兒文化影響到學校中來,成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成了社會對個人進行鑒別和選拔的一個篩選器,每個人都被迫通過這樣一個機制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以能力為本位的社會,在進行社會分工的時候,必須把才能與機會、努力與報償統一起來,才能體現社會的公平。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篩選機制是一種體現現代社會公平的必然選擇。但是,被過分強化了的學校篩選功能使得學習在促進個人發展方面的功能難以發揮,在殘酷競爭的環境下,學生的人格遭到扭曲,極大地損害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這又是現代學校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嚴格的等級制度、機械的記誦之學、壓抑人性的教學方法導致了種種極其荒謬的結果。一次考試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終生,一個偶然的失誤就能斷送一個人的前途,這又是極不公平、極不人道的。

    綜觀以上所述,我們看到建設和諧家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中國有句古訓叫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刻闡述了家庭建設對於國家和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諧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問題聯結著個人和社會。家庭成員的素質修養、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控制和主導著家庭中每個成員的情感和行為,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往往會影響到社會。如果千千萬萬個家庭給社會傳遞了健康的情緒,就有助社會的和諧穩定;相反,則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建設和諧家庭,從小道理上說是為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幸福,從大道理上講,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唐燦《城鄉社會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李銀河的《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