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面面觀 第一章 古老家庭與漫長歷史 第五節 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再生產沿著三種不同的類型有規律地演變,就是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高低」型,過渡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高」型,然後又過渡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三低」型。世界各國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其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也處於不同的階段,但最終都要完成這幾種類型的轉變。

    發達國家(這裡主要是指西歐各國以及主要由歐洲移民定居而逐漸形成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人口轉變最早始於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的西歐,但主要發生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70年代,即在上述各國先後*工業革命時代的過程之中完成。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間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二者之間的「生死距差」不斷擴大,從而使這些國家由過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的人口變動的第一階段,過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長率為特徵的人口轉變的第二階段早期。

    1870年以後,歐洲各國中的生育決策發生了較大轉變,生育率迅速下降。與此同時,死亡率繼續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間的生死距差逐漸縮小,西方各國*了低出生率、持續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漸減速的增長率為特徵的人口轉變第二階段晚期。

    人口變動第二階段同第一階段相比,是人口迅速增長的階段,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150-200年左右。從20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各國*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長率為特徵的人口變動的第三階段,基本實現了向現代人口均衡的轉變。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出現短暫的「嬰兒潮」現象,但人口變動之總格局基本確定。

    發展中國家死亡率的普遍下降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除現代醫藥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之外,戰後國家的獨立、社會經濟的進步、教育的普及提高、生活的改善等對這些國家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出生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已經凸現的生死距差進一步擴大,人口規模急劇膨脹。

    六、七十年代,發展中國家開始認識到人口膨脹的嚴重性,並相繼實施控制人口的政策。從七十年代起,除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之外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出生率出現了或多或少的下降,陸續從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率、迅速下降的死亡率和急劇提高的增長率階段,向以開始下降的出生率、繼續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漸減速的增長率為特徵的人口變動第二階段晚期轉變。我國也不例外,主要呈現以下幾種情況:

    一、人口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低速增長,淨增人口明顯減少。我國從1953年到1990年人口總數由5.8億增至11.6億,年均增長1.81%。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口增長率相差甚大。1953年到19*年間,平均每年增長1.57%,19*-1982年則上升到2.10%,其間的19*-1973年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計劃生育和城市獨生子女政策得到普遍貫徹有效實施是在1982-1990年期間,在此期間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到1.50%。到了2005年底全國人口達到*756萬人,2000年為萬人,平均每年增長率為0.63%,比1996-2000年平均增長0.91%低0.28個百分點。從以上數據分析,近年來我國淨增人口明顯減少到2005年,我國人口增加了4013萬人,年平均增加803萬人,比1996-2000時期的1124萬人減少了321萬人。在「十五」的最後一年,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億,使世界60億人口日和我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各推遲了4年,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

    二、人口出生率繼續下降,自然增長率持續回落。1996-2000年期間,年平均人口出生率為15.57‰,2001-2005年期間年平均人口出生率為12.67‰,下降了2.9個千分點。與國外相比,目前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已接近發達國家平均為11.0‰的水平,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23.5‰的水平。但從全國範圍來看,人口出生率仍存在較大的差異。2005年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出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人口出生率最高的省份是*,達到17.9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54個千分點。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出生率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出生率最低的省份為北京,僅有6.2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1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回落。1996-2000年期間,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平均為9.08‰,而2001-2005年期間平均為6.23‰,回落了2.85個千分點。2004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降低到6‰以下,實際人口增長率為5.87‰,2005年為5.*‰。

    三、出生人口性別比趨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2001-2005年期間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3,比1996-2000年時期的117.3又上升了一個點,明顯高於103-107國際公認的正常範圍。從1990年到2004年,一孩的出生性別比平均為106.9,而二孩為138.0,三孩則高達143.7。出生人口性別比趨高的現象需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繼續提高。2005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2.1歲,比2000年的71.4歲提高了0.7歲。預期壽命的繼續提高,主要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繼續保持較低水平的結果。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5.4歲高6.7歲,比發展中國家63.4歲高8.7歲,但比發達國家低3.5歲。

    四、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2004年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01年,比2000年7.62年延長了0.39年。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人口受教育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與2000年相比,2005年總人口中受過小學教育的比重從35.7%下降到31.2%,下降了4.5個百分點;受過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比重從34.0%和11.1%上升到35.8%和13.4%,分別上升了1.8和2.3個百分點;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比重從3.6%上升到5.1%,上升了1.5個百分點。但從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結構看,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還很低,只佔18.5%,特別是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更低,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五、城鎮人口比重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43.0%,比2000年的36.2%,提高了6.8個百分點。總數達到56212萬人,比2000年的45906萬人多10306萬人。2001-2005年期間,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61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13%。城鎮人口比重的不斷提高,是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不斷持續轉移綜合作用的結果。儘管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近幾年提高較快,但從國際對比看,仍有一定差距。與世界平均水平的48%還相差5個百分點,更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5%的水平。

    六、人口老齡化加速。2005年底,我國65歲及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1億人,達到10055萬人,比2000年多118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7%,比2000年的7.0%上升了0.7個百分點。實際上,在2001年,0-14歲少兒人口比重已經下降到22.5%,65歲及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7.1%,老少比為31.6%,年齡中位數為32.3歲。根據聯合國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定義,即65歲以上老人比例大於7%的人口為老年型人口,4%-7%為中年型人口,低於4%的為年輕型人口,我國人口總體上已經*老年型人口了。

    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0∼2000年,中國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第二階段為2000∼2020年,這時中國將變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國家;第三階段為2020∼2050年,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人口總體老化的同時,老年人口內部也在不斷老化。據人口學家預測,21世紀上半葉高齡老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1‰,而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總人口在達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能只有7‰。毫無疑問,高齡老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高齡老人,因為大多數60∼70歲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的簡單能力,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帶病生存甚至臥床不起的概率最高。

    正如人們關心人口數量一樣,人們之所以關心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出自對人口與發展之間關係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考慮的主要是人口總量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係,而對人口結構特別是年齡結構的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比人口總量變動對發展的影響更大,因為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同人口數量的增長一樣,會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比人口數量的增長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複雜得多。如果我們只考察人口總量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將所有不同年齡的人都視為具有相同特徵的「同質」的人,這樣的考察方法會抹煞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社會經濟含義。

    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這一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的到來,中國在70年代初開始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和人口控制政策。現在政府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全國計劃生育網絡,其人口控制的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發達國家在1955年之前基本上完成了生育率的轉變。但是從發達國家生育率轉變的歷史考察,率先完成生育率轉變的法國,粗出生率由30降至20用了77年,瑞士和瑞典都用了44年,比利時用了38年,美國(白人)、荷蘭及英國分別用了32年、29年和27年,生育率轉變非常快的日本也用了17年。而中國粗出生率由1972年的29.92%降至1977年的19.91%僅用了短短4年時間。這充分說明計劃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在中國人口轉變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據估計,從1971到1990年,我國共計少生了3.8億人。

    根據聯合國1990年的《世界人口監測》提供的劃分方法,中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在低生育率國家中,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城市化水平僅高於泰國,也處於低水平階段。與60年代後期同中國生育率水平相近的國家或地區相比,中國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1990年,雖然中國生育率水平比亞洲(3.3%)、拉丁美洲(3.5%)和非洲(6.1%)都低,但同歐洲(1.7%)和北美(2.01%)相比仍然較高。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儘管總和生育率已降至2%的低水平(1992年),但每年人口仍淨增近2000萬,人口低生育率和高增長數量之間的矛盾,是中國這一人口大國最根本的特徵之一。如此龐大的人口總量和人口增量,無疑給社會經濟發展和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世界範圍內人口控制的實踐已使人們形成某種共識,即人口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發展問題。「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我國制定人口與發展戰略的基本方針,然而處理人口與發展關係的另一個重要的現實方面是如何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它不僅具有深遠的社會經濟意義,而且對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資料:網絡資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