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傳奇(17k) 第一卷 末日 第五章 通古斯計劃
    早在兩年前,也就是2007年,M國國家航天局曾發射了一個名叫「深度撞擊」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了半年時間,飛到堅普爾一號彗星附近後,它發射一枚撞擊艙,順利的與堅普爾一號彗星相撞在距地球1.32億公里處的太空中。當時,地球上的許多人都通過望遠鏡目睹這天文景觀。

    當時,撞擊艙以3.7萬公里/小時的速度撞擊彗星的彗核,其威力相當於4.5噸TNT烈性炸藥的爆炸威力,在彗核表面撞出一個數十米深、足球場那麼大的環形坑。撞擊後,掀起的彗星塵埃雲逐漸膨脹,大量彗核物質向宇宙空間噴射而出,從而使彗星亮度明顯增加。

    「深度撞擊」探測器上還安裝了專業攝像機,在整個撞擊過程中進行全程拍攝。撞擊任務完成後,M國國家航天局的「麥勃」和「才德拉」兩架軌道望遠鏡繼續對該彗星進行觀測研究,為地球返回了大量珍貴資料。

    這是個爆炸性事件。表面看來是在探索宇宙,實際上卻展示了M國太空導航技術、遠程通訊和控制技術,以及多種技術相互協調上的過人實力。撞擊的精度之高,讓世界上其他國家歎為觀止。有人形容這次撞擊,是用一顆大子彈發射一顆小子彈,去擊中另一枚高速飛行的子彈,然後還要用大子彈來拍照。這一技術表明,M國可以在未來爆發的太空戰中輕鬆而準確地擊毀任何敵國的太空飛行器。

    這次撞擊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M國民眾的自信心,也使主張這一行動的麥凱思得以順利當選總統。麥凱思是軍人出身,經歷過冷戰時期,也參與過星球大戰計劃,是個強硬派。當時M國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很被動,一些國家的核武器肆無忌憚地發展,矛頭都指向M國。而M國進行的兩次軍事行動效果都非常糟糕,不僅沒有震懾對方,反而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戰情緒。麥凱思競選時拋出的太空震懾思想正好滿足了當時選民們反感地面戰爭,又不甘失去國際影響力的矛盾心情。而這次撞擊,正是麥凱思總統太空震懾理論的一次得意之作。

    在麥凱思的精心策劃下,M國科學屆大談此次撞擊的科學意義,按計劃接連拋出有關這次撞擊彗星後的「新發現」,從而為撞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造勢。國際輿論在其引導下,關注的焦點也多從科學探索的方面。特別是M國國家航天局宣佈的通過撞擊發現堅普爾一號彗星上有生命早期跡象時,全球都為之轟動。人們都迫切希望在做一次這樣的試驗,來探索更多的宇宙秘密。

    但是,深諳政治規律的麥凱思總統,對公眾的這種呼籲卻採取一種慎重的態度,並多次在各種場合的講演中表示,探索宇宙秘密是M國的責任,更是全世界的責任。M國為世界負責,為星際安全負責,不會輕易莽撞行事。待各種條件都具備後,才會慎重做出決策。

    這一吊胃口的辦法十分有效,麥凱思總統上任後,民眾率始終居高不下。麥凱思總統以開發宇宙為借口的幾個大預算,也順利地在議會上通過。這幾個大預算中,從實質上來說都是圍繞「通古斯計劃」進行的。

    在首次撞擊彗星試驗成功前,「通古斯計劃」就已經開始著手制定了。當時麥凱思還在國防部任部長,他切身感受到當時部隊在海外執行任務時的那種難以忍受的掣肘。二戰結束後,世界總體來說是太平的,但局部戰爭持續不斷。M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斷向海外派兵。從總體上來說,M國在國際事務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仍有一些國家並不買M國的帳。讓M國很頭痛。這些被M國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要不地理位置十分敏感,要不擁有寶貴的石油資源。讓M國暫時還不能對其有太大的動作。上一任總統雖然是個硬漢子,派兵解決了一個國家,並把拿個國家的總統判了死刑。但殘酷的地面戰爭讓M國民眾談之色變,也使上一任總統在連任選舉時慘遭失敗。

    麥凱思上任後,國際形勢並沒有太大好轉。特別是那幾個「邪惡軸心」國家,不斷跳出來生是非。麥凱思總統心裡很惱火,但鑒上任總統的教訓,從不言出兵之事。這不僅是政治韜略的要求,「通古斯計劃」也是讓麥凱思按兵不動的原因之一。

    準確的說,「通古斯計劃」的前身,還真是有關彗星的科學實驗,只不過沒有那麼壯觀而已。麥凱思的大學同學在國家航天局當局長,他當初的設想就是發射一個關於彗星的探測器。而身為國防部長的麥凱思卻敏銳地從這一技術上大膽地想出了一個「通古斯計劃」。

    「通古斯計劃」的命名來自於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1908年6月30日,在北緯度、東經度,俄羅斯帝國西伯利亞森林靠近通古斯河畔,突然爆發出一聲巨響,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天空出現了強烈的白光,氣溫瞬間灼熱烤人,爆炸中心區草木燒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嚴重灼傷,還有人被巨大的聲響震聾了耳朵。不僅附近居民驚恐萬狀,而且還涉及到其它國家。英國倫敦的許多電燈驟然熄滅,一片黑暗;歐洲許多國家的人們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晝般的閃光;甚至遠在洋彼岸的M國,人們也感覺到大地在抖動……

    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據後來的科學家們測算,這次爆炸的破壞力後相當於10~15百萬噸TNT炸藥,稍後的衝擊波將附近方圓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震碎,並且讓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6千萬棵樹倒下。

    對「通古斯大爆炸」的起因,至今在科學界尚無準確的定論。有核爆說,有外星飛船說,有行形撞地說等等,目前意見比較集中的就是行星撞地說。不管是何種說法,大家在談論時都會發出同一個感慨,那就是「幸虧當時沒有落在某一人口稠密區,否則後果就相當嚴重了。」

    麥凱思與他的局長同學閒談到「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時,麥凱思特意向他的局長同學請教,現在的航天技術能不能主動控制小行星,使它定向墜落到地球的某處。他的局長同學也沒有多想,說基本上是可能的,但需要克服一些技術難題。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麥凱思從那一刻起,就開始制定一個計劃,也就是「通古斯計劃」。在這一計劃中,他設計M國可以利用先進的太空技術,若無其事地控制住一顆小行星。在政治上需要時,讓這顆小行星「意外」地墜落在某處,讓這一處遭受嚴重的撞擊。這樣一來M國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更不用面對國際輿論壓力,就可以將眼中釘除掉。

    這一計劃也自然成為了M國的絕密項目,國家情報總局為此制定了周密的保密措施。雖然接觸撞擊彗星試驗的人不少,但知道「通古斯計劃」的卻總共不超過200人。這些人都與M國國家情報總局簽訂了嚴格的保密協議,如果一旦有意或過失洩露這一秘密,則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通古斯計劃」制定後,麥凱思首先利用自己國防部長身份的影響力說服國家航天局修改的彗星探測計劃,由觀測計劃改為撞擊計劃,從而檢驗探測器對星體控制著力點的準確性。通過真實的撞擊實驗,M國航天局已經掌握了對星體指定位置的準確打擊。這好比打檯球一樣。如果你的擊球著力點能夠控制的特別好,就可以較為容易地將球準確擊落在目標落袋中。

    在「通古斯計劃」中,兩年前的「深度撞擊」是其中的第一步,主要是測試撞擊器能否準確擊中天體表面的指定位置。撞擊結果讓麥凱思總統非常滿意,也更加堅定了他全盤推行「通古斯計劃」的決心。

    在麥凱思總統的精心安排下,經過M國國家航天局長時間的周密準備,第二次空間實驗又開始了。與上次不同,這次撞擊的目的是將彗星撞離軌道,以測試撞擊對星體軌道的影響力。

    當然,彗星質量雖然輕,但僅憑物理撞擊,特別是質量非常有限的人造探測器的撞擊,是不可能使彗星的運行軌道有任何偏離的。在第一次「深度撞擊」中,那個質量近400千克的銅頭撞擊器在彗星面前,就好比是一隻蚊子去撞波音客機。儘管撞擊時有些「驚天動地」,但是彗星既不可能會因此而破裂,更不可能偏離原有軌道。

    在現有的技術能力下,在撞擊器質量方面做文章,在成本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把彗星撞偏既有運行軌道,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核彈增大撞擊力,二是在彗星上支上一面太陽帆,用太陽風的力量實現軌道偏轉。

    可迄今為止,這兩種辦法都是理論層面的探討,還沒有在實踐中操作過。同時,就這兩種方法來看,又各有利弊。前者操作簡單,但不僅發射時有危險,而且核爆時又容易使彗星破裂失去控制。後者雖然較為「綠色」,但操作複雜,成本非常高,見效也很慢。

    麥凱思與智囊團商議許久後,覺得還是用核爆方式較好,於是在撞擊器中安裝了微型核爆炸裝置,以增大撞擊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