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傳烽錄 卷一 順流逆流 六十三回
    兌現剛才的話,多發一回。

    另,底稿情節已經進展到關鍵階段,各位希望袁崇煥有甚麼樣的結局?

    桓震這邊卻好了局,只消對魏忠賢推說霍政不從自己命令,執意重刑拷打以至囚犯斃命便可,魏忠賢叫人到東廠那邊核對之下,果然當日桓震並沒一同過堂,於是也就並不疑心其中有鬼,反覺桓震能料事在先,對他倒多了一分看重。唯一的線索既然斷了,這起沒頭行刺案自然也就只能不了了之。過沒幾日,除卻因此倒了大楣的霍政,以及成了驚弓之鳥,再不輕易拋頭露面的魏忠賢之外,大家也就漸漸忘記了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刺客。

    經此一節,桓震在魏忠賢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如同一隻忠狗了。主子對於能咬的狼狗,向來是要餵飽了的,何況他也已經收到劉應坤的戰報,說桓震在寧遠一役中格斃了一個虜酋,那時魏黨雖然勢大,但當真能打仗的人物倒還著實不多。召見之時問起,桓震又是毫不居功,將一應功勞全都堆在魏忠賢頭上,老太監一喜之下,當即叫兵部給他陞官。兵部眾官一番評議,將他提升為正五品職方郎中,加總兵銜,以坐營官領四衛營。

    那四衛營卻是明末極著名的一個爛攤子,原本是永樂時候,以迤北逃回軍卒供養馬役,給糧授室,號曰勇士。後多以進馬者充,而聽御馬監官提調,名隸羽林而身不隸。後來宣德年間,督以太監,別營開操,稱為禁軍。極盛的時候,曾經有接近五萬人,橫行輦下,無所畏懼。到了明末,兵事廢弛,營中軍卒相冒,隱射、占役、冒糧諸弊不可稽考。前些日子有個巡視御史高弘圖,上了一本奏折,請照三大營例,分弓弩、短兵、火器,將四衛營加以訓練整頓。折子上到兵部,便給壓了下來,兵部那些大老也知道四衛營是一塊難啃骨頭,恰好魏忠賢發話要提升桓震,便有幾個眼紅他升得快的,出了主意要他去管四衛營。名為陞官,暗地裡卻是摔了一個大包袱給他去背。

    桓震卻並不曉得這些,聽說終於可以親手帶兵,而且還是真正的京營,與武學那群孩子不同,也與寧遠戰事帶別人的兵不同,心中只是高興,即日在兵部辦了手續,便興致勃勃地要去營中視察。哪知一查之下,大失所望,兵員缺額極為嚴重,官勇三千六百四十七,僅及其半;官旗七千二百四十,才四千六百餘;馬一千四十三,則無一至者。他一面聽著軍中書記滔滔不絕地絮絮叨叨,一面愣愣地望著堆在面前像座小山一般的的簿冊,不由得苦笑不已。

    所謂無兵不成軍,首要之事還是補充兵員。好在他手裡是捧著整頓四衛營聖旨的,當下繕了一個奏折上去,要求從在京武官子弟當中選拔人才加入四衛營。奏折上去數日,批復下來,道是「故額定五千三百三十人。萬曆八年清稽,已浮其數,且此營本非為備邊設者」,便是不准募兵了。這也是無可如何之事,只好便在眼下的六千多人身上做文章了。然而就是這六千多人,平時幾乎毫無訓練,戰鬥力也是其差無比,突然之間要他練這麼一支兵,真是談何容易!

    正在老虎吃天,沒處下口之際,忽然想起一個人來,想來此人目前應當在京師的某個角落呆著,正在那裡賦閒。這人便是孫元化了。桓震所以知道他,還是因為袁崇煥。孫元化一度曾在袁崇煥軍前贊畫,去年寧遠大捷之後便還朝任職,但是因為得罪了閹黨,終於在今年二月給安了一個「冠帶閒住」的處分。此人是個天主教徒,不僅善於製造火炮,而且通曉西洋軍事,給袁崇煥譽為「識慧兩精」。這樣的人才,自然不能白白放過,從前手裡無兵,那是沒話可說;現下既然帶了兵,若能將他弄到自己軍中,那又何止於萬人敵而已?只是這麼一個賦閒在家,有冠帶無品級,有身份沒職權的小官,一時之間卻沒處尋去。

    然而俗話道雁過留聲,只要這個人還是存在,那就決然沒有尋不到他的道理。桓震動用一切手段,終於兩天之後給他打聽到了孫元化暫居的寓所。他卻並不當即前去拜訪,而是認認真真地寫了幾道幾何問題,都是有名的難題,叫人送了過去。他知道孫元化是一個數學家,對幾何學研究頗深,著有《幾何用法》、《幾何體論》兩本書,是以要先引起他的興趣。【至於是什麼題……各位饒了我罷,我都幾年沒碰過幾何了……】

    果然那送信之人回來說道,孫元化拆信一看之下,便著上了迷,一頭鑽進書房去算了起來,信差等了半天,也沒等得到回信,只好回來覆命。桓震暗笑魚兒已經上勾,次日便親自前去拜訪。名刺投進去不過片刻,孫元化便叫人出來相請。

    寒暄幾句,孫元化便迫不及待地問起一個難題的解法。桓震的幾何知識自然比他高出不知多少倍,滿口滔滔不絕,對答如流。兩人從早晨直談到天黑,孫元化固然是陶醉其中,忘記了吃飯,桓震也只好陪著他挨餓。然而餓也餓得有價值,一天下來,孫元化對於桓震的幾何造詣,已經是佩服得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口口聲聲定要留他住下,還說要介紹他認識自己的老師徐光啟。

    桓震這一下可是大喜,徐光啟可是個了不得的自然科學家,連「幾何」這個名詞,以及「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之類術語,都是從他手裡確立下來的。不光如此,他遍習兵機、屯田、鹽策、水利諸書,對於軍事科學、農學、天文、地理幾乎無一沒有研究,拋開別的不說,桓震也是十分佩服這位明代的科學先行者。據孫元化說,徐光啟已經在天啟五年的時候給魏忠賢黨智鋌參劾,落職閒住,現下在他的老家上海。

    他聽到這一節,心裡一動,孫元化看樣子還不知道自己與魏忠賢的關係,大概是因為此前自己在官場中的地位還不是怎麼重要。可是紙裡包不住火,就算自己並不刻意宣揚,這件事終究也會傳播出去的,不如自行說了出來,他不屑也罷,毫不在意也罷,只是聽天由命好了。

    孫元化得知,果然很是意外,意外之後,神色之間便有些淡淡的,不像以前那般熱情,桓震起身告辭,他也不再極力挽留,方才留宿的說話更是再沒提起。桓震心中暗歎,仍是厚著臉皮對他說了現下奉旨整頓四衛營,希望他以白衣身份來自己軍前幫忙,跟著便匆匆告辭,狼狽逃去。

    他本意以為孫元化是不可能應承他的了,不想過得幾日,孫元化竟然遞了名刺回拜。交談之間,兩人都有意迴避桓震是魏忠賢干曾孫子這個事實,孫元化更隱約透露,自己有意答應桓震的請求。桓震大出意料之外,怔了好一陣子,才能確定自己並非做夢。然而孫元化怎的忽然轉了態度,卻著實叫人猜想不透。猶豫片刻,當下直言請教。

    原來卻是拜了袁崇煥所賜。袁孫兩人私交甚好,就是在孫元化回京之後,也一直互有通信。此次寧錦大捷,袁崇煥給孫元化寫了封信,談論紅夷炮的問題,中間約略提到一句,有個建虜的大貝勒,是給一個叫做桓震的兵部主事打死。桓震來訪當時孫元化並不曾留意,後來忽然想起袁崇煥信中提過此人,翻出當日信件一瞧,這才對上了號。

    孫元化本來不是東林一黨,並沒那種閹黨之中人人皆是惡棍的極端道德主義,況且他信奉的乃是天主教,平日耳中灌滿了「七十個七次」,【——筆者注,宗徒之長的伯多祿曾問耶穌:「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這是教人要善於寬恕別人。我一度對宗教比較有興趣,以後可能還會寫到天主教中的人物。至於桓震最後會不會信教……我也不知道。】雖然閹黨在政治上迫害於他,他卻從來沒想過要報復。何況桓震還是得了袁崇煥稱讚的人物,想必不會差到哪裡去。再則此人幾何造詣既然如此之高,說不定也能接受自己其他的一些軍事主張。左思右想一番,終於還是決定應承桓震所請,但有兩個條件,第一不任實職,第二要桓震傳授他幾何。

    這第一個條件,卻是正中桓震的下懷,若是孫元化定要有實職才肯幫他,那倒叫他左右為難了。至於他還在勒令閒住,好在當時武將多有幕客,桓震既然負責訓練四衛營,自然要住在營中,只要不自己張揚,也沒幾個人會來找麻煩。聽到第二個條件,不禁莞爾,這孫元化年紀少說也得四十五六,心性卻仍有一分天真,著實難得。難道這便是天主教徒本色?當下痛快答應下來,便問他幾時可以前來。孫元化卻也一般爽快,只說隨時可以搬遷,只要桓震預備一份鋪蓋便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