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皇本紀之橫行霸道 相關海洋知識 貝類
    ●全世界的貝類有12萬種,它是自然界生物中僅次於昆蟲類的第二大族類。

    ●2000餘種貝生活在南中國海,為海南的海文化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僅從餐桌上去瞭解貝類,是遠遠不夠的。

    初到海南,最常吃到一種清香鮮淡的『冬瓜海螺湯『。在島上呆得時間長了,才知道這湯是被稱為『海南第一湯『的。積食上火、疲憊勞頓,便煮一鍋這樣的湯,吃下去立馬覺著舒適很多。很多人便是從餐桌上開始認識這種海洋生物——貝類的。不過,僅僅從餐桌上認識貝類,不免太粗淺。貝類,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極寶貴的資源。全世界貝類約12萬種之多,河川、溪流、湖泊、海洋,到處都有貝類的蹤跡,它是自然界生物中僅次於昆蟲的第二大族類。那奇特無比的造形、賞心悅目的色彩、絕妙精美的花紋,展示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饋賜,讓人歎為觀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貝類無不以它獨具的魅力折射出人類社會的演化與進程。貝的種類全世界的貝類大體可分為陸生和水生兩種,其中水生的海洋貝類佔了總量的80%以上。海洋貝類實質是軟體動物,其特點是體軟不分節,由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和殼5部分組成。根據其外殼形體特點和結構,貝又可分為5類。腹足類:包括蝸牛、海螺和玉黍螺等,形狀呈螺旋形扭轉;雙殼類:有蛤蜊、牡蠣和扇貝等,它們一般有兩扇貝殼組成,呈瓣狀;頭足類:包括烏賊、鸚鵡螺和章魚等;多板類:這類貝殼多達8塊殼板,組成一幅奇特的形狀;掘足類:殼頂向前,膜面彎曲,呈淺帽狀。5種類別的貝,腹足類、雙殼類最多,占現有貝類總量的80-90%以上。貝的結構典型的貝殼有3層結構,外層為有質層,稱為殼素,是一種硬蛋白;中層較厚稱稜柱層或殼層;內層為葉狀的霰石結構,極富光彩,稱珍珠層。外層和中層由外膜的背部邊緣分泌而成,內層則由外套膜全部表面所分泌。有些貝殼卻並不具備這3層結構,如江珧貝殼和烏賊等。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佔了總成分的95%,其它成分有鎂、鐵、磷酸鈣、硫酸鈣和硅酸鹽等無機物,還有少量貝殼素等有機物。貝的稱呼在漢語中,貝類的稱呼有多種,通常使用最多的是貝殼、海螺、牡蠣、蛤蜊等;還有的叫石鱉、鮑魚、硨磲、章魚、墨魚、海牛、蚌、蝸牛、蛞蝓、蟲豪、蚶、蟶、烏賊、田螺等,可謂五花八門。貝類,就形狀而言,多達10多萬種,有的狀如斗笠或帽子,有的呈陀螺狀、圓錐狀、寶塔狀,還有的則似一圓盤或球體。形狀各異的貝類,大小也相差懸殊,虹蛹螺小到身體僅0.03毫米長,硨磲最大的殼長達1.8米,重量可達500斤左右。貝類的顏色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天然色彩,其斑紋更是百姿千態,令人稱奇。海南的貝類擁有多種多樣的遼闊海洋環境的海南島,水質優良,鹽度穩定,水溫適度,為各類軟體動物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形成了海南特有的種類豐富的貝類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海南海域海洋貝類近二千餘種,有些種類更是獨有。其中可供食用的有鮑魚、馬蹄螺、貽貝、泥蚶、毛蚶、江珧、扇貝、日月貝、文蛤等多種。可供藥用的有鮑魚殼、蠑螺厴(中藥稱為雲母石)、錐螺殼與肉、寶貝殼、紅螺殼及其厴與肉、荔枝螺殼、泥蚶殼、貽貝殼、牡蠣殼、文蛤殼與肉等。生長在海南海域的珍珠貝,是名貴貝類之一,生產海水珍珠的主要珍珠貝有馬氏珠母貝、珠母貝(俗稱黑蝶貝)、大珠母貝(俗稱白蝶貝)等。其中大珠母貝是最大型的種類,殼長30多厘米,殼質堅實厚重,殼表有灰黃褐色放射肋,殼內有豐厚的銀白色珍珠層,常棲息在水深20米左右的海區,是海南島特有的品種。可供製作裝飾品、工藝品貝雕觀賞用的有珍珠貝的珍珠與殼、夜光螺殼、鸚鵡螺、虎斑寶貝、法螺、冠螺、籬鳳螺、斑鳳螺、芋螺等多種。這些經過精心或簡單雕飾而成的工藝品,把一種別樣的海洋文化氣息傳達。有天然珍貴藝術品之稱的貝類,同樣成為收藏界的瑰寶,世界上許多自然博物館都有專門的貝類館,成為人們觀賞的好去處。目前我國展館面積最大、貝類品種最多的貝殼館,當屬2001年6月建成的海口熱帶海洋世界貝藝館,其展館面積為700多平方米,原貝藏品種達800餘種,該館並珍藏了一批世界名貝。位於三亞亞龍灣的貝殼館,則是我國第一個專業貝殼展示館,該館貝藝品十分豐富,是貝殼工藝的購物天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