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周木齋

雲台書屋

夾縫評論


  不知怎的,我最近看了《晨報》的評論,總好像有一種不快之感。這也許是我個人的感覺。並不是《晨報》評論的撰述者見理不透,或者在某種情形下,有時還多知道一點事實的真相。然而所發議論,似乎總嫌不快。用譬喻說,一般認為「骨鯁在喉」是件痛苦的事,非得吐了才快,《晨報》的評論撰述者,卻相反的是吐得不快,感到「骨鯁在喉」的痛苦,儘管本人並不覺得。我久想指摘出來,但是一想,在本人既恬不為怪,而且指出也是徒然,那豈非多事麼?不過不看則已,看了到底受不了「骨鯁在喉」的痛苦,而得一吐為快。

  該報七月三十日評論欄內華君所為《廬山會議之結果》一 文,中間有一段說。

  赤焰充塞,外牽政府禦侮之師,內毀國人生聚之機。

  年來農村破產,工商蕭條,平情以論,夫豈得盡諉之於政府之措施?蓋邦國重心長江流域之赤禍,實有以推波而助瀾耳!惟赤禍奚自而披猖?則軍政失治,實為之因。

  「清除匪禍,拯救人民,同時注重整飭吏治,申明軍紀」。

  (汪蔣時局通電中語)征剿有道,國人何幸乃獲聆此一針見血之快語也!

  這裡須得注意一個問辯號「?」,一個肯定號「!」,一個「頸字,兩個「實」字。依照這段文字,「農村破產,工商蕭條」,不「得盡諉之於政府之措施」,而由於赤禍的「推波而助瀾」;赤禍披猖,又由於「軍政失治」。

  既然赤禍披猖由於「軍政失治」,為何「農村破產,工商蕭條」,用問辯口氣,說是「夫豈得盡諉之於政府之措施」,而不直截了當的說?赤禍固然對於「農村破產,工商蕭條」起「推波而助瀾」的反作用,其實赤禍的本身還是「農村破產,工商蕭條」的結果。這是一點。

  所謂「夫豈盡得諉之於政府之措施」者,就是不「得盡諉之於政府之措施」;不「得盡諉之於政府之措施」,顯然有「得諉之於政府之措施」者在,「頸與不「頸,論者雖未明言份量,但從「軍政失治,實為之因」二語看來,則不「頸的份量,也就少得可以了;因此另一方面赤禍「推波而助瀾」的份量,已可相應比較而得。這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但論者對於份量多的,用一「豈」字,下面綴一「?」

  號,出以問辯的口氣,對於份量少的,反來用一「實」字,下面綴一「!」號,表示肯定的口氣。一轉移間,輕重倒置。不過第一個「實」字雖用得巧妙,第二個「實」字卻露了破綻。

  這又是一點。

  這不是論者無心的錯誤,是有心的「弄巧」而又無心的「成拙」。我非故意在夾縫裡找漏洞,而實因為論者在夾縫裡做文章。我真不懂論者既以「獲聆此一針見血之快語」為國人幸,為什麼偏偏輪到自己身上則反來使人不痛不癢。孟軻有云:「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其實豈止於「好」而已,一切「下」都比「上」為「甚」。

  七,三十,晚一時。

  原載《濤聲》1933年8月5日第2卷第30期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