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葉靈鳳>>靈魂的歸來

雲台書屋

香港的野馬騮


  外江人呼馬騮為猴。據說一百多年以前,香港島和附近的各小島上,本有野馬 騮甚多。十九世紀中葉,到香港來遊歷的歐洲旅行家,尚有關於這情形的記載。一 八六六年,著名的動物學家斯溫荷氏曾記載,在香港內的許多小島上,都可以發現 猴類的蹤跡。後來他在一八七○年將捕得的香港野生馬騮加以研究,說它們是石猴, 擬了一種科學上的類名,並加以解釋道:

  

  此種石猴可以在香港附近多數的小島上發現。它們頗似印度種的恆河猴,尾巴 特別短。剖腹曬乾了的猴干,時常掛在香港和廣州藥材店的天花板下,猴骨也被當 作藥料來出售……

  斯溫荷氏還給這種野馬騮擬定了一個新的學名。說是不僅香港一帶有,它們分 布的區域頗廣,從印度以至中國長江以南都有。

  香港一帶有野生的馬騮,我們從舊時的《新安縣志》上也可以得到佐證。新安 即今日的寶安,當時的香港島是屬於新安縣官富司管轄的。《縣志》云:

  

  猴乃獼猿之屬,能諧人性,穴處山谷中,千百為群。邑之伶訂山、擔竿山等處, 所產最繁,俗呼馬騮。

  擔竿、伶仃雖在今日香港界外,但據香港大學博物學教授香樂思的記載,直至 最近,這些島上仍有野生的猴類存在。至於在今日的香港島上,則深水灣、大潭水 塘,以至山頂的南面,仍偶然可以發現猴群。不過沒有人捉來研究過,因此,不知 道它們是否是當年斯溫荷等人所見的那些野生石猴的後裔,還是被人豢養而逃逸的 其他種類的馴猴。

  新界沙田的猴子林,一名馬騮山,是香港名勝之一。從前那一帶的樹林內猴子 很多,而且很馴熟,如果有遊客在樹下拿出食物來,它們會成群從樹上跳下來乞食, 並不怕人。香港淪陷時期,林木給日本人砍光了,猴群四散,直到近年,在石梨背 水塘附近,又形成一個新的猴子林了。

  不過,從前馬騮山的馬騮,乃是經人豢養過放在那裡的,並不是香港原有的野 馬駟。它們棲身在馬騮山的歷史並不很久。本地人傳說是一位住在新界的姓陳的航 海客放在那裡的;外國人則說是在第一次歐戰期間逃聚在那裡的。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