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魯迅>>雜文集:熱風

雲台書屋

題記


  現在有誰經過西長安街一帶的,總可以看見幾個衣履破碎的窮苦孩子叫賣報紙。 記得三四年前,在他們身上偶而還剩有制服模樣的殘餘;再早,就更體面,簡直是 童子軍〔1〕的擬態。

  那是中華民國八年,即西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對於山東問題〔2〕 的示威運動以後,因為當時散傳單的是童子軍,不知怎的竟惹了投機家的注意,童 子軍式的賣報孩子就出現了。其年十二月,日本公使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3〕, 情形和今年大致相同;只是我們的賣報孩子卻穿破了第一身新衣以後,便不再做, 只見得年不如年地顯出窮苦。

  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4〕中做些短評,還在這前一年,因為所評論 的多是小問題,所以無可道,原因也大都忘卻了。但就現在的文字看起來,除幾條 泛論之外,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 發的;有的是對於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 刺畫而發的〔5〕。記得當時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敵之中,我所對付的不 過一小部分;其他大事,則本志具在,無須我多言。

  五四運動之後,我沒有寫什麼文字,現在已經說不清是不做,還是散失消滅的 了。但那時革新運動,表面上卻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 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 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 嘲罵譏笑的,正如笑罵白話文的人,往往自稱最得風氣之先,早經主張過白話文一 樣。

  再後,更無可道了。只記得一九二一年中的一篇是對於所謂「虛無哲學」而發 的;更後一年則大抵對於上海之所謂「國學家」而發,不知怎的那時忽而有許多人 都自命為國學家了。

  自《新青年》出版以來,一切應之而嘲罵改革,後來又贊成改革,後來又嘲罵 改革者,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又何待於紙筆喉舌的批評。所以我的應時的淺薄的文字,也應該置之不顧,一任其 消滅的;但幾個朋友卻以為現狀和那時並沒有大兩樣,也還可以存留,給我編輯起 來了。這正是我所悲哀的。我以為凡對於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 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癤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 即證明著病菌尚在。

  但如果凡我所寫,的確都是冷的呢?則它的生命原來就沒有,更談不到中國的 病證究竟如何。然而,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 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6〕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 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日之夜,魯迅。

  〔1〕童子軍資產階級對在學少年兒童進行軍事化訓練的一種組織。由英國軍 官貝登堡於一九○八年創立,不久即流行於各資本主義國家。一九一二年中國開始 有這種組織。五四運動期間,有童子軍參加散發傳單等活動。

  〔2〕山東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召開 分贓的「巴黎和會」,中國雖作為戰勝國被邀參加,但會議在英、美、法等帝國主 義操縱下,公然決議將戰敗的德國根據一八九八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在我國山 東攫取的各種特權,完全讓與日本,而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 舉國憤怒。北京學生在五月四日首先罷課,集會遊行,反對巴黎和會決議,要求懲 辦親日派官僚。北京學生的這次鬥爭,成為偉大的五四運動的開端。

  〔3〕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中國各地愛國群眾 紛紛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為破壞這個運動,於十一月十五日派出 日本浪人和便衣警察,毆打表演愛國新劇的學生。次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 人,造成引起全國公憤的福州慘案。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反而於十二月五日向中 國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議」,硬說「事件責任全在中國」,要求取締中國人民的反 帝愛國運動。小幡酉吉前此曾任日本駐中國的參贊,一九一五年幫助日本公使日置 益和袁世凱訂立所謂「二十一條」的條約。

  〔4〕《隨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號起,發表關於社 會和文化的短評,總題為《隨感錄》。起初各篇都只標明次第數碼,沒有單獨的篇 名,從第五十六篇起才在總題之下有各篇的題目。作者在《新青年》發表這種短評, 是從一九一八年九月第五卷第三號的《隨感錄二十五》開始,到一九一九年十一月 該刊第六卷第六號的《六十六生命的路》為止,共二十七篇,後全部收在本書中。

  〔5〕這裡說的上海《時報》,應為上海《時事新報》,參看本書《隨感錄四 十六》及其注〔3〕。

  〔6〕「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北宋僧人道原《傳燈錄·蒙山道明》:「如人 飲水,冷暖自知。」南宋岳珂《[木呈]史·記龍眠海會圖》又有「如魚飲水,冷暖 自知」的話。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