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樓適夷

雲台書屋

計劃 作者:樓適夷


  自從蘇聯五年計劃得到了成效,計劃這個名詞就很流行,如胡佛二十年計劃,希特拉四年計劃等等,調子都唱得很好聽,不過前者既以胡佛丟了總統飯碗而未觀厥成,希特拉剛剛開頭,除了排斥猶太人,搜捕其共產黨以外,還未見有什麼大的作為。在中國,世界上有的東西當然也不能不有,便有了某某部長的實業建設四年計劃。至於這計劃已否開始,在怎樣的進行,恕我無從檢查也無權檢查,不敢遽下斷語。我要說的是另一種計劃。

  這是最近報紙上的大標題告訴我的:

  《灤東敵軍,節節進迫,我軍計劃西退。》恕我加一點註釋,這「計劃」兩字是作副詞形容詞用的,意即「有計劃地」,並非動詞的還在「計劃」中。本來,好久以前,我們就知道了「我軍安然退出」那樣的消息。「退出」而能夠「安然」,這當然早有計劃了。

  我沒有讀過《孫武子兵法》之類的書,近代軍事學,更是十足的門外漢,只記得小時候看《三國誌演義》,知道「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是兵家常用的戰略;而「以退為進,以守為攻」,「誘敵深入,聚而殲之」那樣的軍事常識,也曾經從戰事新聞上偶知一二。所以以為有計劃的退出,自的當然是在反攻,何況新聞紀事上還有「前線殲敵甚多」等字樣,這退出之並非戰敗,更可相信。因此一向就很樂觀,巴望總有一天會「收復失地」。

  但是新看到了中委吳稚暉先生的談話,我的樂觀不禁大為動搖,吳先生說,「我們只希望三天可失的地,使它兩月方失。」——這大概就是「整個計劃」了。如果照這計劃,該「失」到幾時才能把全個中國「失」完,固然是不敢推算;就是想想那些在炮火底下肉搏血戰的士兵,他們的血肉代價,只不過把「三天」換作「兩月」,已經是不知道怎樣說才好了。

  不過,一想到這是為了要實現計劃,就只得認為滿意。

  原載1933年5月14日《申報·自由談》
上一頁 b111.net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