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鼎 正文 第589章 新帝國(5)
    和地方行政區域劃分樣,新帝國軍事體制的劃分,變動也是非常大的,幾乎可以說是推倒重來。

    唐前期,軍隊以府兵為主體。同時還有北衙禁軍、兵募、邊防軍,以及不脫離生產的團結兵等。

    府兵,泛指軍府統領的兵士。是唐前期軍隊的主體。府兵分佈於全國各道、州、縣,寓兵於農,平時生產、閉練,或應召番上宿衛,戰時自備物資馬匹應徵出戰。折衝府分三等,上府!如人,中府咖人,下府約蹦人,每府統兵官為折衝都尉。副手為果毅都尉。

    全國折衝府大約曬余。其中長安所在關內道就有如余,佔全國府兵總數四成以上,體現了唐朝廷「舉關中之兵而駐天下」、『內重外輕」的戰略思想。在唐初,府兵既要在戰爭時出征,還要在平時番上宿衛充作禁衛軍,因此地位非常重要。

    除了件府折衝外,唐皇室還承隋制設立內府兵,即從功臣、勳將、宗室貴族和關中良家子弟中選拔的衛士,號稱『三衛五府」即親衛府、勳二衛府、朗一、二衛府。主要是為皇帝提供儀仗警衛和侍從服務。同時。十六衛每衛又都各領一繃衛府,以中郎將統領,充作各衛的儀仗兵和內衛隊。

    唐初規安,由中央統領府兵的十二衛和東宮六率。

    十二衛即左右衛小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有威衛、左右領聳衛、左右金吾衛。各衛置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口左、右衛皆領田府,其他諸衛領的田府。東宮六率即太子左右衛率小左右司御率小左右清道率,各領33府。折衝府分上小中小下三等,上等口口人,中等四四人,下等殉入。每府置折衝都尉為長,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為副。

    每軍府轄4。團團zd人(有時以3四人為團)團設校尉。每團轄旅。旅田人,旅設旅帥。每旅轄2隊。隊q人,隊設隊正。每隊分為3火。火舊人,火置火長。府兵總稱為衛士善弓馬者為越騎,余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時講武習射,上番前進行試閱,每年冬季由軍府組織教戰。

    府兵的主要任務是輪流到京師長安宿衛。其次走出征作戰或戍守邊防府兵上番,按距長安遠近確定番期,如功裡內五番,心口裡七番。

    沏裡八番,即將全府兵士分成B組,7組或8組,輪流到京師宿衛,每番一個月,期滿後返回軍府。

    府兵服役和從事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體現了兵農台一的歷史特點,既減輕了國家經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高宗以後,土地兼併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壞,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劇衰落,府兵土崩瓦解,不得不採取臨時徵募的措施,補充軍隊的缺額。

    唐前期臨時徵募民丁組建的軍隊,又叫募人小徵人小募兵。一般選取富戶多丁小人材驍勇者充當舉薦前資官(非現任文武官)、勳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級將領。兵募的裝備由當地政府供給,不足則由本人自備或由親鄰互相資助。

    由於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師宿衛從事征成的兵員有限,所以多次征戰主要征發兵募進行,如高宗征伐遼東,一次出兵q餘力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時沿邊鎮兵田余萬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邊年限不固定,有時長達五六年。著名的將領薛仁貴等人,都是募兵出身。

    募兵制的出現,打破了府兵制統治地位。

    簡單的說來,募兵制的根本原理就是:『有奶便是娘。」

    誰給錢,募兵就給誰賣命。

    朝廷財政運轉良好的時候,募兵主要是朝廷負責管轄和使用,地方官員不得染指。但是後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地方官員也可以招兵買馬了。尤其是邊境地區的節度使,不但控制了募兵的權力,還控制了地方的財政大權,可以自由的擴展軍隊。這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就算安祿山不反。肯定也會有其他節度使反的。

    因此,新帝國兵制的關鍵要素,就是地方軍事長官,絕對不允許掌握財權,絕對不允許自行擴軍。

    一旦違反,殺無赦!

    在唐朝初創時,除了「南衙」的十六衛府兵外,直屬於皇帝的私人部隊「北衙軍」還沒有完全成型。最早的維形,來源於當年跟從高祖李淵太原起事的3萬部隊。這此部隊與唐皇室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忠誠,而且戰鬥力很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黑騎兵部隊,是太宗李世民的私人武裝。

    唐朝初定天下,定都長安後,朝廷對這些部隊重禮優待,大部分被賜予關中地區的肥沃糧田,解甲歸田了。部分則編成了唐天子手中的近衛部隊。號稱,元從禁軍」並屯駐於宮城北玄武門外,此後即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成為「父子兵」太宗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元從禁軍」中選取善騎射的衛士百人,分兩番輪流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宿衛,並且穿虎皮衣、騎屬於皇家閒廄的六色駁馬,跟從太宗田獵、演武,並賜以軍號「百騎」這支部隊長期屯駐在北門,不同,代流番上的外地府兵,因此也被稱為『北門長上」(『長,應於「番上。」

    是長期宿衛而不是輪流宿衛)貞觀十二年,太宗又選取有材勇的衛士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稱為,北衙屯營」隸屬於南衙十六衛中的左右屯衛(後改名為左右威衛)並名義上以諸衛將軍領軍。軍號為『飛騎」另外再從「飛騎」中擇選驍健善騎射者約百人。作為巡幸朗衛。雖然此時的北衙軍名義上以諸衛將軍兼領,但實屬皇帝親轄已經具有皇帝私人衛隊的色彩。

    與南衙軍所不同的是,北衙軍設立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戰和『勤王」而是完全甚誠地小目的明確一致地服務於皇帝個人,是一支私兵。北衙軍建立之初,規模較小,而且除了開始時兵源來自「元從禁軍。外,其後便逐漸轉向從民間招募士兵。特別是從外府兵中揀選健兒入充。

    在將官制度上,北衙禁軍一開始甚至沒有自己獨立的陞遷體系。

    統兵將官多由南衙十六衛的將領兼任(稱為「押」小「領」感「檢校。而且軍資糧餉具由尚書兵部核發。唐高宗時,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軍號『飛騎」正式確立了北衙禁軍系統,但將官仍由南衙諸衛將領兼任。

    直到武明真稱們之噸山又將左們井軍改為左右的件衛,使之與南衙十六衛並列,並且單獨任命了左右羽林衛大將軍作為統兵官,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便是北衙軍第一任羽林大將軍同時,又將『百騎」擴充為「千騎」這樣,北衙禁軍從開始就具有兩大系統,即「飛騎。

    (羽林軍)系統和『百騎,系統。

    北衙禁軍與南衙軍不同從一開始成軍就積極地參與到唐皇室的政治鬥爭中。武周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蛛嗣人」黃頭都督」李多作以及擔彥范、敬暉等北衙禁軍將領發動兵諫,誅殺佞臣二張兄弟,迫使武則天退位。迎還太子李顯為中宗皇帝。

    中宗時,為加強禁衛力量,又將『千騎」擴充為「萬騎」其時。太子李重俊不滿中宗皇后韋氏、安樂公主與武三思勾結,密結李多詐、野呼利等羽林軍將領。矯詔發三百多羽林甲士誅殺武氏,並勒兵入宮。結果驍勇絕倫的大宦官楊思勳單騎刺殺羽林軍大將野呼利,中宗又在城頭『喊話。」

    導致禁兵潰散,太子功敗垂成,命喪荒讓。

    後來,中宗被韋氏小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弟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又派親信家奴王毛仲陰結『萬騎」將領葛福順等,終於發動『唐隆政變。誅滅韋氏小安樂公主等。擁立李旦登基為睿宗。後來。睿宗退個。讓皇個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皇帝。唐玄宗一為加強禁軍實力。二為安撫功臣集團,特將萬騎」從羽林軍中正式分出,單獨成立左右龍武軍作為自己的侍衛禁軍,賜軍號『小萬騎」與左右羽林軍並稱「北門四軍。

    左右龍武軍的成立成為唐朝南北衙禁軍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唐朝軍事制度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外府兵的兵源大量缺失。同時。唐朝的軍事鬥爭也逐漸從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戰爭轉向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

    作為由南衙宰相們控制的「國家軍隊。南衙十六衛已經日漸不能勝任侍從君主、鉗制政敵的任務,而從皇室私兵發展來的左右羽林小左右龍武四軍為代表的北衙禁軍在地位上和人員編制上日漸重要和龐大。而且。其統兵將領已經從最開始的由南衙諸衛將軍兼領,發展到單獨任命和內部自行遷轉的獨立系統。兵源也從單純的徵召改為招募。糧餉物資的供應也由南衙官署轉向北衙內滯。

    這一時期在南衙軍中發生的大事就是「長從宿衛」和其後「強騎。

    制度的實行。

    由於府兵制敗壞,南衙諸衛幾乎已無府兵可領,鑒於此,開元十一年。宰相張說建議玄宗徵募京師長安周邊六州健兒組成常備軍。分配給南衙諸衛,每衛領約一萬人,以作為京師禁軍,號為『長從宿衛」開元十三年,『長從宿衛。改稱瞻騎。」

    唐朝的兵制基本上已從徵召的府兵制轉為招募兵制。此時的南衙諸衛幾乎已形同虛設,戰鬥力幾已當然無存。相比而言。北衙禁軍則得到很大的發展,這得益於玄宗非常重視和感謝那些幫助他政變登位的北衙將領。以致於以北衙將領為核心形成一個,『唐元功臣集團。也有叫「龍武功臣集團。的,就是以龍武小羽林二軍將領為代表。此外,為了加強禁中的護衛。玄宗還大力啟用宦官執掌禁軍,成為禍害唐朝後半期的」

    宦禍。的肇始。當然,玄宗還畢竟沒有太過糊塗。他沒有把成建制的北衙禁軍交給親信太監,而是讓自己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領皇內苑閒廄使。也就是皇帝自己私人馬場的場主,並以閒廄為基礎,逐步掌控了整個北衙禁軍的馬政。從而達到間接控制北衙禁軍的母的。進而又以閒廄中之飛龍廄侍者組建了一支特別的勁旅一內飛龍兵,均由高力士統領,作為北衙禁軍夕外的又一禁衛力量。

    與此同時,唐朝廷自睿宗景雲二年起。又採取了一種特殊的軍事制度。即節度使制。因為當時國內局勢比較穩定,沒有大規模戰爭。主要的衝突都是圍繞在北部、毗邢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且規模都不太大。當時唯口肌朝廷構成相當威脅的就是西南方向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

    其實,吐蕃當時也有自己『難念的經」自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唐蕃衝突已耗費了吐蕃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堪重負。而其西方方向的中亞和中東地區正崛起了一個新興的強敵一阿拉伯阿拔斯帝國,虎視眈眈地凱覦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吐蕃領地。

    唐朝鑒於當時的形勢。為了對付這些邊境地區的「低強度衝突。」

    在邊疆設立了十個軍事垂鎮,派遣將領統帥邊兵駐屯當地,防備邊疆少數民族的入侵和襲擾。這此邊疆軍鎮的統兵將領不僅掌握和指揮軍隊。而且兼管當地行政小財政大權。相當於皇帝授予旌節管理當地軍政事務的全權大使,所以就叫「節度使。」

    節度使在原則上可以報請中央朝廷招募擴充軍隊,可以經卓廷批准更換任免下屬將領、官員,在地方上有生殺便宜之權,所以權勢很大。

    玄宗後期。隨著唐朝內部腐敗奢淫的加深,帝國的力量日漸削弱,邊疆少數民族不斷趁虛而入,挑起邊境的戰事。故此,節度使統領的兵員越來越大,權力也越來越集中。相反。中央南衙十六衛卻越來越虛弱。形同擺設口北衙禁軍也因為其善戰的將領和士兵不斷被抽調到西其邊境作戰而遭到削弱。如此一來。唐朝建立時確立的「內重外輕。的軍事原則就完全顛倒了。邊境節度使權力過大,擁兵自重,最後身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和其部將史思明等終於發動叛亂,稱為唐朝衰敗的直接導火索,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中。南北衙禁軍都遭到沉重的打擊。南衙軍早已名不符實。北衙軍也因平叛被抽空殆盡。以致於玄宗西幸入蜀時,身邊僅有千餘龍武軍衛士侍從,大部分北衙禁軍都被肅宗李亨帶到靈武組軍平叛去了。肅宗即今後,即開始從跟隨自己的親信子弟中桃選健兒組建禁軍。至德二年,成立左右神武軍。軍號「天騎」至此,北衙禁軍正式確立了六軍系統,即左右羽林(飛騎)、左右龍武(萬騎)和左右神武(天騎)六軍。另外,肅宗為加強殿前警衛還增置了殿前射生左右廂,初時兵員大約千人。後來擴編並改名為左右英武軍小寶應軍、殿前射生左右軍、左右神威軍、天威軍口玄宗天寶十三年時,唐廷的西突厥族大將哥舒翰為防備吐蕃入侵,設立了一支精銳的邊境部隊一神策軍。駐紮在隴西地區。安史之亂爆發後,由將領衛伯玉統帥東下勤王平叛,後來就駐紮在京畿陝州地區。由宦官魚朝恩掌管,並收編了很多精銳的西北邊兵。兵員超過萬人。

    永秦元年吐蕃入寇時,魚朝恩領袖策軍駐紮苑中正式成為中央禁軍。又再度收編了許多精銳的藩鎮部隊。同時分為神策左右廂。德宗李適時改為左右神策軍,使北衙禁軍最終發展為十年。神策左右兩軍主將為護軍中尉小副將為中護軍均由宦官擔任要職,由此而確立了宦官統領袖策軍的制度,正式開啟了為害唐朝近百年的『宦禍。

    同時,因為皇帝比較信任神策軍及其統兵將領。往往將邊境駐軍歸於神策軍指揮,稱為「神策行營」比如著名的中興大將李昆平定「涇兵之亂。小時就曾擔任神策行營節度使一職。神策軍也於此時達到了極盛口神策軍除負責宮廷宿衛外,同時還兼負防禦外敵、平滅內患之職,公元粥年剿滅涇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戰、克建奇功,受到朝廷的器重和優厚待遇,以致許多邊兵均主動自覺地歸入神策軍建制。甚至一些京師內的流氓、惡少、商賈攤販等社會閒雜都報名加入神策軍。報虛餉、吃空額,最終竟使該軍達到空前的十五萬人之巨。

    但這是皇帝通過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隊。除親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閹人氣焰日盛、難以節制、逐漸大權獨攬。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為神策軍增加糧餉、提拔軍官致使神策軍耽於享樂、兵無鬥志。卻經常給予藩鎮以,清君側『之口實屢屢舉兵向闕,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殺統兵掌權的宦官以求藩鎮退兵,朝廷威嚴盡失。至晚唐時,不僅南衙十六衛早已湮滅幾盡。連北衙禁軍十年也早已虛弱不堪、名存實亡了。

    邊防軍。主要是各邊防軍事機構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鎮、戍各分上中下三等旦d人為上鎮,互。人為中鎖不足3田人為下鎮;凹人為上戍約人為中戍,不足刃人為下戍。每鎮、成分別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小成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

    景雲二年)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

    至大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小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戍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但是邊防軍的數量,也進一步增加,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同樣製造了機會。

    團結兵,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辦,俐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的方武裝。武後萬歲通刊幾舊石)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於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歷元年心心。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傲:每田戶徵兵以。馬一匹口代宗大歷十二年(功)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囚鄉耕種。

    在黃巢起義軍經過的江南地區,大部分敵人,就是這些團結兵。例如江西的南平王鍾傳、淅江的董昌小錢耀等人,都是通過組建團結兵起家的,他們的軍隊,最初的來源。也是團結兵。準確說來,林度的保信軍,還有顧仁瞻的清誰軍,也是團結兵,都是後來得到朝廷的認可,賜予軍號,於是成了朝廷的軍隊口由於團結兵的大量興起,唐末混戰才會如此的慘烈,各地都有戰火發生。

    唐後期的軍隊,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有臨桃郡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口咽,分神策軍為左、有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袖策軍的固定制度。宦宮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有功林、左右龍武、左有神武等六軍。

    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餉銀和賞賜都很豐厚,因此別的部隊,都削尖了腦袋,要為自己套上神策軍的名號口神策軍在數峰時期,曾經發展到名萬多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諳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是,神策軍更大的作用,卻是控制皇帝。

    自從安史之亂以後,神策軍就成了宦官手中的主要武裝力量,宦官不但用神策軍來對付政敵,還用來對付皇帝。好像甘露之變,就是皇帝被神策軍給抓走了。而憲宗之所以能夠振作,最大的原因,也是有力的控制了神策軍。可見,神策軍的歸屬,已經關係到皇帝的存亡,皇帝的禁軍,反過來干涉皇帝的廢立,也算是唐末最大的怪現象了。

    藩鎮草,即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唐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千,多至舊萬人。各藩豬兵,由於屯駐地區與擔負任務不同,分為牙兵(又稱中軍、牙中軍、牙內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牙外軍(又稱外營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鎮兵(屯駐藩鎮屬郡關津要地)等。

    牙兵系節度使的親兵,人數較多,戰鬥力強,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河朔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龔,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輒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支持節度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這裡面最突出的,就是魏博節度使的牙兵,幾乎不知道殺了多少任的將帥,簡直成了一個毒瘤。直到楊驁颯在劉鼎的默許下,大開殺戒。將數萬的魏博節度使牙兵,連同他們的家屬,都全部殺掉二這才徹底的摘除了這顆毒瘤。

    其實,最初的鷹揚軍,其實就屬於藩鎮軍。

    當然,在利鼎登基以後,這樣的說法是禁止的。

    新帝國完全取消了以上所有的兵制。以鷹揚軍代替所有的軍事力量。

    新帝國規定,鷹揚軍是國家唯一合法的武裝力量。

    在國防部之外,設立帝國軍務部,專門管轄鷹揚軍野戰部隊。

    軍務部直接接受皇帝的指揮。

    尚書省兵部只負責兵員的招募。

    刮練小指揮都不歸兵部管。

    鷹揚軍兵員,主要採取招募的方式,大量招收農民和工人組成。

    新帝國同時規定,每個成年公民都必須有服兵役的義務。

    鷹揚軍的所有糧餉小裝備,全部都由中央財政負責支出。

    鷹揚軍按照不同的軍號,分佈在全國各地,和各個道並沒有嚴格的聯繫。

    各個不同的軍指揮使,每四隻調整一次,任何一個指揮使,都不得在同一個軍,連續擔任指揮使超過八年。

    鷹揚軍海軍隸屬於軍務部,同時受皇帝直接指揮。

    「差不多了吧?」

    劉鼎足足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來審閱一長串的帝國新規。

    他的感覺,要比打一場打仗還來得累。

    幸好,這項工作終於見到了眉目。

    「大人,還有國號,」

    艾飛雨提醒。

    「漢!」

    劉鼎毫不猶豫的說道。

    於是,新帝國以「漢」命名。

    漢家長纓,再次出征!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